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1943年1月,陈寅恪在桂林雁山别墅为邓广铭的《〈宋史·职官志〉考证》作序,倡言:“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此为世人所共知,然亦谈何容易耶?”并称誉邓广铭“其用力之勤,持论之慎,并世治宋史者,未能或之先也……他日新宋学之建立,先生当为最有功之一人,可以无疑也。” 而在三个月前,另一位研治宋史的著名学者张荫麟(1905-11-02—1942-10-24)已在贵州遵义去世。陈寅恪写有悼诗“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曾用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陈寅恪序言和诗歌的意境曲径通幽,用辞遣句极为审慎。自张荫麟去后,邓广铭已被陈寅恪目为宋史研究最有希望之人才。顾颉刚的《当代中国史学》亦有言:“张荫麟先生亦专攻宋史,惟英年早逝,不克竟其全功。但就所发表的论文看来,其成就已很大,仅次于邓广铭先生而已。” 张、邓二人为当时宋史学界之双子星座,似为公论。

20世纪末,王曾瑜回顾宋史研究时仍指出:“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学问渊博,在20—40年代,先后发表论文二三十篇,涉及宋代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例如《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宋太宗继统考实》、《北宋的土地分配和社会骚动》、《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沈括编年事辑》、《燕肃著作事迹考》、《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等文,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可惜他逝世过早,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

张荫麟,广东东莞人,号素痴。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为最后一届的留美预备生。其间张荫麟得识梁启超、容庚、陈垣、容肇祖、伦明、吴宓、浦江清、贺麟、萧一山等师友,切磋学术,在《燕京学报》《清华学报》《学衡》等报刊发表了许多的论学文字,年少之时便已在学界崭露头角。同乡先辈梁启超尝对萧一山言:“张君之才,殆由天授,吾辈当善加辅导,俾成史学界之瑰宝。”

1929年张荫麟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治哲学和社会学。1933年尝致信张其昀解释这一选择:“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治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 同年冬,张荫麟归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与哲学系合聘为专任讲师),治学方式从广博趋于专精一路,尤其重视宋史的研究。弟子李埏注意到,“荫麟先生自美归国后,学术思想有了颇大变化,注意力渐集中于两宋史事”

据时任清华历史系助教杨绍震的回忆,张荫麟研究宋史,乃出于系主任蒋廷黻的安排。此事甚有可能。其时蒋廷黻准备放弃杨树达等专注考证史实的旧式学者,“……希望能有一批新人来教历史。在教书时,他们能够告诉我们中国从什么地方发源,又向何处发展,最后定居在什么地方。我不声不响地引进一批年轻教授代替原来的老教授” 。除张荫麟外,新人尚有吴晗、邵循正、王信忠等人。清华大学档案显示,蒋廷黻向校方的报告书特别提道:“二十二年度,本系与哲学系合聘张荫麟博士为专任讲师,是本系发展的一主要阶段。张讲师将在本系担任中国思想史及宋史” 。可见蒋廷黻对荫麟极为看重。

蒋廷黻对新进学人的管理甚为宽松,允以二三年的研究时间,再开专业课程。到1936年秋,张荫麟本拟于历史系授学年课程“宋史”(全学年四学分)。教务资料显示:“本学程从社会组织,学术思想,‘大人物’,及政治变动四方面考察,约自纪元九五〇至一二八〇年间之历史,并说明以上四因素之相互关系。” 实际上,因研撰教科书的关系而请假,未能开设此门课程。

尽管张荫麟尽力于《中国史纲》的撰述,分心于哲学和近代史的研究,但其精力充沛,眼光敏锐,在宋史领域已能崭露头角。一方面尽力收集宋人的文集、笔记,预备作“宋史新编”之用。 与此同时,则已写出不少宋史研究的论文。如《沈括编年事辑》《南宋亡国史补》《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顺之乱(一失败之均产运动)》等 ,于学界均有影响。正致力于写作《宋辽金史纲要》的金毓黻去信表示:“先生精研宋代故实,尤尽心于南宋,凡前所发表之论文为某所见者已为之尽量摄取,弟患不能尽见,兹将所见之篇目开具别纸,希将未见之稿一一予以钞示,其沾溉末学当非甚浅也。”

抗战爆发后,张荫麟辗转南下香港,与陈寅恪同行赴云南昆明。1940年夏,转任遵义浙江大学史地学系教授。此时他的研究方法又一变,将《中国史纲》的撰述与宋史研究相结合,即以通史的做法构建宋史体系,正如方豪指出的,张荫麟“至近年则其研究宋史之趋势,已倾向于《史纲》之编著”

据张荫麟1935年的通史纲目,宋史部分从第35章至第42章,分为:一为宋的建国及其规制;二为宋与契丹、西夏;三为北宋的社会及文物;四为庆历新政与熙宁新法;五为女真的兴起和宋室的南渡;六为南宋的社会和文物;七为朱熹的理学;八为辽国的社会和文物。 到浙大时期,张荫麟改订纲目,拟作五章:一为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二为北宋的外患与变法;三为宋代的文学和思想;四为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五为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第一、二章先发表于《思想与时代》第4—6期,第三章始撰于1941年冬,“以鼻出血而中辍”,仅成北宋四子生活一节,发表于《思想与时代》第27期。 在撰述通史文字的同时,张荫麟亦及时将其中的关键问题写出考证的文章,如《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和《宋太宗继统考实》等论文 ,以供学界评判。

《中国史纲》文字之隽美,则得力于作者的苦心孤诣。谢幼伟曾看过张荫麟《中国史纲》宋史部分的几章原稿,发现涂改之处甚多,每被告知“写这种文章是很费苦心的” 。出来的结果,连胡适也不得不承认“张荫麟的几篇‘宋史’文字很好” 。曹家齐据此更认为张荫麟为“首创中国宋史学体系之人”,其论称:

张荫麟先生以简驭繁,拟定上述五章内容撰述有宋一代历史,甚是高屋建瓴,尽握其要,至为合理,不仅呈现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而且包举三百余年丰富历史内涵之大端。尽管其中没有标出今人理解的“社会经济”一项,但在“开国规模”和“变法”内容中已及宋代经济问题之要旨。因此,称张荫麟先生构建之宋史叙述体系最为高明,应不为过。

对比抗战前张荫麟的研究效率,进展其实不算理想。考其原因,大致有二:首先是病痛之患。据1941年12月底张荫麟写给贺昌群的信中谓“弟经此病,著作之事,一两年内不能谈矣” 。1941年年底,张荫麟已发表宋史部分之头两章,但到其1942年10月去世时止,第三章仅有未定之初稿,第四、第五章更未着手,可见其受累之深。最后一年甚至连日常的教学工作也不能维持,“魏晋南北朝史”课程被迫停授。

其次是研究资料之缺乏。张荫麟对宋代的“身丁钱”问题甚为关注,因“身丁钱与杀婴习俗之关系甚大”,但因为没有《宋会要》而无从着手研究,唯有在文中“轻轻搁置”,而成“最不自慊之点”。而其弟子李埏正在北大历史系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恰有此书,因此张荫麟建议李埏做“宋代身丁钱考”的研究。 可见僻处遵义的浙大研究条件之恶劣。其实,基本研究书籍之缺乏则为抗战时大后方的普遍情形。南迁昆明的史语所大概是当时较为完善的图书资料宝库,1938年后的二三年间北大师生尚可加以利用,但自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以后,图籍不足的情况便显现出来了 ,所以傅斯年对求学者说读书到李庄,而联大则有老师。

在众多学生中,张荫麟特别识拔云南本地学生李埏(1914—2008)。李埏出身于云南路南的书香家庭。以优异成绩保送北平师范大学,抗战军兴后归里,1938年8月转学联大历史系,跟从张荫麟研究宋史。李埏在半个世纪后尚记得当时指导之情形:

在西南联大,我从他学宋史,常送习作请他指教。每次他都是立即当面批改,边改边讲,不仅改内容,而且改文字,教我怎样做文章。有时候改至深夜,一再请他休息他也不肯。宋史课一开始,他就教我们读《宋史纪事本末》,并从其中自选六十篇作“提要”。每篇提要不得过百字,须按时完成。听课者几十人,他都一一批阅。课上只讲专题,很富启发性。他总是每两三周,提出一个问题,指定几卷书,要我们从那几卷书中找材料,去解决那个问题。以后,问题越来越难,指定的书越来越多;最后,他不再指定,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书看。他用这样的方法,训练我们一步步地学会独立做研究工作。他很重视选题和选材,常警告我们,不善于选题的人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转;不善于选材的人就不能写出简练的文章。由于他诲人不倦,我感到课外从他得到的教益比在课堂上还多。

另有学生丁则良(1915—1957),福建福州人。1933年入读清华历史系,1938年毕业于联大历史系,其在联大师范学院史地学系任教。其间在张荫麟的指导下研习宋史。毕业论文为《秦桧传考证》。姚从吾向傅斯年推荐丁则良,“清华史系卒业较多,实以丁君则良为第一”

徐规(1920—2010),字仲矩,浙江温州人。1939年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中国文学系。1940年秋,其长途跋涉,赴遵义之浙大总校,得从张荫麟研治宋史。两年间,徐规听授张荫麟的“中国上古史”“唐宋史”和“历史研究法”等课程,并在其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李焘年表》,获194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论文优等奖。

张荫麟的宋史论文结集,始于1942年春,由其本人自选八文,为《宋史论丛》甲编,列作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丛刊第三号。 据徐规的《张荫麟先生著作系年目录》所言,书中收文八篇:一为《宋太祖誓碑考》;二为《宋太祖庙堂石刻考》;三为《宋太宗继统考实》;四为《宋代之杀婴习俗》;五为《宋代之身丁钱》;六为《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七为《燕肃考》;八为《折可存考》。 第一、第二文当系由《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分写而成。第四、第五文,今佚,旨趣见于张荫麟致李埏之书信。该书是否出版,待考。1956年北京三联书店拟出之《宋史论丛》。该集精选了张荫麟的八篇宋史文章,篇目与前有所不同,可惜仅成清样(现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最后未能正式出版。今乃赓续其事,仍名曰《宋史论丛》,将张荫麟之全部宋史文章收集,以俾读者一窥其宋史研究之全貌。

李欣荣
谨识于广州康乐园向阳书房
2017年3月1日 mes16NgizpaDr9mQrDLDwhbNrSqYQoJFokSTyhzIgAF3wS4ktWBMm7/wh9v366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