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揭橥报刊、自成体例的近代书评源自西方,其立意与中国原有的评论方式迥异。儒家倡忠恕之道,不惯于直斥时人著述之非,因此在人情萦绕的学术社会,序跋多作,而颇多颂扬之词。学人一般通过书信、谈话和按语等隐晦方式表达心中真意。例如,王国维极少公开臧否人物,只在私人谈话中透露己意。 自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的陈寅恪也不惯于当面批评,只在貌似表扬的评论中隐含商榷之意。 相比之下,后“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辈学人受传统道德伦理的制约越少,故能接纳西式的学术批评,而产生出众多生机活泼、直指问题核心的书评文字。

被誉为“天才史学家”的张荫麟(1905—1942年)在民国学界以善写书评著称。他在入读清华学校的第二年(1923年),因撰文质疑乃师梁启超的老子生于孔子后“百余年之说”而一鸣惊人,此后因家庭环境和师友鼓励又多作书评。其中少数为介绍性质的文字,更多的则是品评学术的激扬之音,往往文字犀利,一针见血。这些文字散见于专业学报、报纸副刊,以及学生刊物,且多用笔名(多为“素痴”,偶题“燕雏”),隐去真实身份。这些不类今日风格的多元化书评,长短不一,短者不满百字,长篇可至万言。今搜集并加以考订,收为本集。 EIAhXesIVyCzJGEPF3l46+X+bGsycwsxhHtWzxc97O6Jrt4dxz7j59VS2wqDwW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