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楔子
盛世毁于战争

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雪山中,藏着一座巨大的自然丰碑,纪念中国唐代的盛世武功。

在如今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之间,有一条世界上修筑难度最大的公路——中巴友谊公路。在世界上,它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喀喇昆仑公路。这条路经过塔什库尔干,从红其拉甫口岸出境,穿过巴基斯坦西北部陡峭多峰的喀喇昆仑山脉,再翻过一系列雪山,包括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南迦帕尔巴特雪峰,才会到达终点伊斯兰堡。这条路时而在雪峰下蜿蜒,时而在印度河冲出的悬崖上盘旋,险象丛生,风景震撼,任何走过这条路的人,都会心生敬畏,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发出由衷的感叹。

但是,人们很少知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完成过更加复杂的穿越:一支军队选取了比喀喇昆仑公路更加难行的道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艰难的行军。

人们如果从中巴友谊公路上的重镇吉尔吉特(Gilgit)出发——不是沿着公路方向走,而是顺着一条同名的河流向西行走——这条河流的北岸过于陡峭,只能顺着南岸行进,经过几天的步行,就会到达一个叫作古比斯(Gupis)的城市。在它的对面,另一条支流从一个山谷里流出,汇入吉尔吉特河,这条支流被称为亚辛河(Acesines)。亚辛河流经的谷地(即亚辛谷地)内部非常宽阔,但在两河汇合的地方(即入口处)却极其狭窄,由此让这个河谷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即便到了现代,亚辛河谷也以与世隔绝的文化著称,直到近年才逐渐有所改变。

人们很难想到,在唐代时,这里竟然是一条沟通吐蕃和唐代新疆的重要通道。当时的吉尔吉特被唐朝称为孽多城 ,是小勃律国的国都。小勃律的国境一直延伸到亚辛谷地,当时从孽多城沿着吉尔吉特河(时称娑夷河)西行,到达古比斯之后,要经过一座藤桥进入亚辛谷地。这座藤桥的建造难度极大,需要一年才能修好,也是这条路上的关键所在。过了藤桥,行三十公里路,就到了亚辛谷地最重要的城市,城市与谷地同名,也叫亚辛,而在唐代,则被称为阿弩越城

过了阿弩越城,谷地一路向上,经过三天的行程,就到达了一道令人目眩的雪山之墙。这道雪山上有一个山口叫作达尔科特(Darkot) ,在唐代,则称为坦驹岭。达尔科特海拔近五千米,终年积雪不化,如果要通过那里,必须踩在万年不化的冰川之上,冒着随时掉入冰隙的风险才能成功。过了坦驹岭,就进入了另一条叫作耶尔洪(Yarkhun)的谷地。达尔科特所在的山岭是耶尔洪河谷的南界,人们必须从达尔科特下来,穿过耶尔洪河谷,再爬到北面的另一个巨大的山口巴罗吉尔(Baroghil),才能下到位于现在的阿富汗的瓦罕谷地(唐代称为婆勒川)之中。从瓦罕谷地可以进入中国的新疆,也可以前往中亚地区,甚至可以通往古代的葱岭——帕米尔高原。

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吐蕃人为了进攻唐朝,决定建立西方的交通线,于是将一位公主嫁给小勃律国王,获得了这条路的通行权。他们的军队绕行数千里,来到西部拉达克(位于现在的印控克什米尔,当时属于吐蕃),再经过小勃律,翻越两座巨大的山口(达尔科特和巴罗吉尔),进入瓦罕谷地。吐蕃人在巴罗吉尔山口下面的连云堡(位于现在阿富汗的沙尔哈德附近)建立了前哨基地,利用这个基地,就能够控制瓦罕谷地,再进一步控制帕米尔地区,从而可以侵入新疆的西部,并控制整个南疆地区。由于这里距离唐代的中心长安非常遥远,更何况大都是四千米以上的高地,唐军士兵很难在此行军,而对于习惯了高原的吐蕃士兵却没有障碍。因此,这条路从理论上来说已经处于唐朝辖区之外,唐军难以到达,但对吐蕃人来说却是坦途。

然而,吐蕃人没有想到,唐天宝六载 (公元747年),一位将军硬是完成了一次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这位叫高仙芝的将军率领士兵从新疆的库车出发,用了三十五天行军到疏勒(现喀什),又花了二十天,穿过昆仑山脉西部的高峰慕士塔格,来到了唐代驻军的最西戍所——葱岭守捉 (可能位于现塔什库尔干)。从葱岭守捉出发,唐军又花了二十多天,来到了现在的帕米尔河地区(唐代称为播密川),又二十多天后,到达一个叫作五识匿国(现塔吉克斯坦舒格楠)的地方,位于特勒满川(现在的阿姆河)

在这里,高仙芝将兵马分成三路,分别是从帕米尔河直插瓦罕谷地的北路军,由东方沿着瓦罕河行进的东路军,以及从阿富汗巴达克山地区前进的西路军。这一年的七月十三日 ,三路大军会聚在吐蕃控制的连云堡之下。

连云堡位于现在阿富汗的瓦罕谷地之中,在现在的萨尔哈德附近。当唐军到达连云堡时,堡垒内部的吐蕃士兵大约有一千人,而在堡垒之外还有依靠山势建立的一系列防御系统,驻有士兵八九千人。堡垒在瓦罕河南岸,而唐军驻扎在瓦罕河以北。由于地势高,瓦罕河在早晨时流量更小,高仙芝利用这个特点在早上渡过了河流,将吐蕃人击败,杀死了五千人,生擒千人。

如果仅仅打到这里,虽然也是一次巨大的军事胜利,但无法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行军之一,因为连云堡所在的道路依然是中亚丝绸之路上的一条常用道路,法显、玄奘等人可能都使用过。 但这也并不是说这里很容易到达,事实上,到了这里,跟随高仙芝的人都已经害怕了,甚至就连皇帝派来的宦官监军边令诚都不敢再前进一步。从连云堡已经可以望见南面那死亡之地的巨型雪山,没有人认为能够爬上去,或者活着回来。

但高仙芝认为,如果仅仅打败吐蕃的一支守军就返回,依然无法解决长期问题。因为吐蕃人依然可以经过大小勃律国源源不断地派来军队,借助地形优势从高处冲下来,利用唐军无法长期驻扎的劣势,夺回连云堡。只有攻陷小勃律这个国家,获得整个王国的归顺,才有可能断绝吐蕃的北进之路。高仙芝选择将边令诚留下,还给了他三千士兵驻守,将剩余健壮的人带走继续前进。

即便是现代人借助现代工具,如果想从瓦罕谷地的连云堡直接翻越两大山口,至少也需要四天时间 ,但高仙芝的部队却用了三天时间,就已经站在了达尔科特的冰川之上。

只是,上到冰川顶上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更困难的。这个山口的北面较为平缓,而南面则全是悬崖峭壁,想要从山口南面下去,必须冒着生命危险,直下四十余里,才能到达安全的驻扎地。即便下到了底,万一战斗失败,就连逃的路都没有,士兵们除了死亡,不会有别的结局。

为了让士兵们放心,高仙芝又派了二十个人冒充小勃律阿弩越城的人,其余人装作是刚从南面过来的,向阿弩越城表示愿意归顺。士兵们这才跟着他战战兢兢下了达尔科特山口,进入亚辛谷地之中。

对高仙芝有利的是,此时的小勃律国王并没有住在更加遥远的吉尔吉特,而是住在亚辛,也就是阿弩越城。阿弩越城距离达尔科特只有三天的路程,并且就在同一条谷地之中。与此同时,当听说高仙芝在连云堡的胜利之后,吐蕃的军队也正从吉尔吉特方向赶来增援阿弩越。于是,阿弩越城就成了唐军和小勃律人争夺的核心。此时,双方的军事敌对变成了另一种较量:对于小勃律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躲过唐军的打击,固守阿弩越城,等待吐蕃救兵的到来;而对于高仙芝来说,目标则是要阻断吐蕃的军队,并胁迫小勃律国王尽快(赶在吐蕃援军到来之前)投降。

在这场竞争中,唐军依然取得了胜利。一方面,高仙芝派遣士兵去招降小勃律国王,并将当地亲近吐蕃的首领杀死;另一方面,他派人前往吉尔吉特河(时称娑夷河)上的藤桥,将它砍断。由于吉尔吉特河的北岸过于陡峭,从吉尔吉特赶来的吐蕃人只能沿着南岸走,到了现在古比斯(亚辛河口)的位置,再经过藤桥渡过吉尔吉特河,进入亚辛谷地。前已提到,修建这座藤桥,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高仙芝的军队将原来的藤桥砍断后,即便吐蕃军队赶到,也只能望着对岸的情况却无法过河,眼睁睁看着高仙芝俘虏亚辛谷地之中的小勃律国王了。

高仙芝的胜利,也成了盛唐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场胜利。唐朝和吐蕃是当时的两大政权,它们控制的疆土加起来几乎与现在中国的领土相当,可它们却在遥远的位于崇山峻岭之上的边缘之地进行了一场代价巨大的战争。这既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又表现出战争的无谓。

从高仙芝的武功来看,这次远征几乎达到了古代远征的极限,比自古以来任何一次行军都困难,也更加伟大。但是,如果从结果来看,这场远征又并没有产生持久的军事效果——它产生的结果甚至还可能是负面的:由于高仙芝的远征过于令人瞠目结舌,他获得了唐玄宗极为丰厚的赏赐,并被封为安西四镇节度使。然而,担任节度使的高仙芝表现出了更强烈的野心和贪婪。到了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就在达尔科特行军三年后,高仙芝又发动了另一场无谓的战争,这次针对的是位于中亚地区的石国 。石国并没想和唐朝敌对,本来已经答应与唐朝言和,但高仙芝乘着对方不备,突然引军袭击了对方,将石国国王抓获。

这次战争让高仙芝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他还可以在第二年将石国国王和之前所擒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等人一同献给皇帝。但是,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就在高仙芝献俘的那一年(公元751年),逃走的石国王子联合了西方的阿拉伯帝国(时称大食),向唐军发出了挑战。高仙芝率领三万人向西进发,进攻大食,当他们来到位于现在中亚地区的怛罗斯 时,与阿拉伯帝国军队相遇。

作为东西方的霸主,唐朝和阿拉伯帝国这两个当时最强大的王朝很少有过直接冲突,但这一次却是例外。在战争中,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日后,人们认为这场战争决定了两国的国运,阿拉伯帝国从此更加强大,而唐朝却一蹶不振。但事实上,这样的说法又夸大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对于唐朝来说,这只是众多西域战争的一场罢了,三万人的损失也不算多,且死亡的更多是联盟的西域诸国士兵,如果仅仅从战争规模来看,并不足以对唐朝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这场战争更多是象征意义上的。

那么,这场战争对盛唐的结束到底有没有影响呢?

答案是有,但并不是导致盛唐衰败的唯一原因。为了弄清楚盛唐衰落之谜,我们不妨到另一个战场去看一看。

在云南大理下关镇西洱河边,至今依然耸立着另一座巨大的千年前战争的纪念品,同样也象征盛世没落的开始。

如今的苍山洱海已经成了全国著名的旅游地,但在1300年前,这里却是一个近乎独立的国家——南诏国的所在地。云南省的地貌由高原和山地间无数的小盆地(当地称为坝子)组成,每一个盆地都天然地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地理单元,盆地周边的山就是这个地理单元的防御线。然而,在云南所有的盆地中,却有两个大型的盆地具有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是位于昆明地区的滇池盆地以及位于大理的洱海盆地。这两个盆地中有两个大型淡水湖,两个湖的岸边都有大片肥沃平地,加上周边山岭的保护,使得这两个盆地分别成了古滇国(秦汉时期)和南诏大理国(唐宋时期)的摇篮。

其中,由于昆明所在的滇池盆地周边山脉不够高,距离中原更近,所以古滇国在汉代时就并入了中华文明之中。而洱海盆地地理上的独立,成了地区文明延续的保障。

在这里,洱海东西向只有几公里,但南北向却有几十公里长。在洱海的东侧,是较为陡峭、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小山脉,西侧则是巨大的苍山山脉,但在苍山和洱海之间,却有一条十几公里宽的平地,这块平地就成了大理地区文明所在。

除了苍山和洱海的保护之外,在这块平地的北面,也是在洱海的最北端附近,苍山突然间向洱海靠拢过来,使得平地陡然变窄,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关口,人们在这里修建了龙首关(也称上关)。而在洱海最南端,有一条河流从洱海向西流走,称为西洱河,人们在西洱河上修建了龙尾关(也称下关)。

于是,东有洱海,西有苍山,北有上关,南有下关,这片平地成了易守难攻之地,南诏和大理的都城,就建在这片平地上。

在下关西洱河的南面,有一座巨型坟冢,被人们称为“万人冢”,或者“天宝将士墓”。在距离万人冢直线距离几公里的洱海南岸,还有另一座巨型墓葬,被称为“千人冢”,埋葬的同样是唐军将士的尸体。而在原南诏国国都旧址的太和城附近,有一块巨大的石碑,被称为南诏德化碑,其中记载的正是这场战争的事迹。

根据记载,这场战争同样是由唐军的边将引起的。天宝九载(公元750年),位于昆明地区的唐朝云南太守张虔陀奸淫了南诏王阁罗凤的妻子,导致阁罗凤起兵杀死了张虔陀。第二年,驻扎在四川盆地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军进攻南诏,兵败。

到了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唐朝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再次派将军李宓率领十余万人进攻南诏,唐军到达后,在西洱河边全军覆没。

这次战争中,南诏王阁罗凤的表现反而更像君子所为,即便在获胜后,也刻了一块碑,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说明,表明责任不在南诏一方,而且未来如果唐朝能够有所悔悟,也愿意继续与唐朝交好。这块南诏德化碑如同是对所谓玄宗盛世的控诉和嘲弄,表明即便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在道义面前也有不堪的一面。

事实上,天宝战争与怛罗斯之战一样,距离安史之乱只有一步之遥了,就在怛罗斯之战四年后,也就是天宝战争两年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如果说,天宝战争与怛罗斯之战只是边疆地区的战争,不足以警醒盛世中的梦者,那么安史之乱的钟声就让他们无法装作听不见了。

就在人们为安史之乱而扼腕叹息,认为如果不是这次大型叛乱的发生,盛世就可以持续时,在之前发生的这些战争,却给出了另外的回答,那就是:即便没有安史之乱,所谓盛世,也早已经结束了。事实上,即便没有安禄山,玄宗所留下的政治隐患也会在短时间内导致另一个乱局。

当皇帝决定用武力炫耀盛世时,就决定了后续的结果:当唐朝的边将和节度使们掌握了足够的权力,当他们的战争足以让中央政府的财政失控,当皇帝的政令在节度使对地方的全权掌控中被削弱,盛世就已经毁掉了。

我们可以说,盛世毁于战争。但事实上,唐玄宗后期的战争之所以增加,节度使之所以出现,又是唐朝从建立之初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缺陷的必然结果。本书所做的,就是追寻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盛世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崩塌,以及盛世中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选择。不管是皇帝、宰相、武将,还是盛世中的普通人,他们共同导演和见证了这个盛世,又眼看着它崩塌,却没有人能够将它救下……

而这一切,又是从唐朝特有的皇室政变开始…… L/mbXD+udmyKtUI12a/JCFTbhyVEcn/668EK8yubze376PUXJzY0SYlQjkOQVr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