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维01
不要逃避问题,选择迎难而上

逃避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从我在电脑上敲出第一行字起,到此时此刻,已经距离我起床写作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由于写作进展缓慢,我内心感觉十分焦虑。

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认为,这篇文章会放在整本书的开篇部分,应该给这篇文章写一个漂亮的开头,给读者留下一个完美的初印象。由于对最初想到的几个案例不太满意,我不停地寻找写作灵感,四处搜集素材,浪费了不少时间。

我忽然意识到,刚刚过去的这一个小时的经历,其实就是一个我在苦苦寻找的案例——面对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我产生了严重的逃避心理,然后不停地去做其他事情,以回避去做那件最重要的事情(写作),最终使自己频繁地感受到焦虑和压力。

其实,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只不过有的人逃避问题的程度比较轻,而有的人逃避问题的程度比较严重罢了。

有时候,我会离开办公室,去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因为我觉得学校图书馆比较安静,学习气氛更浓一些。但是,在图书馆里,我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桌子上摆着一本书,却拿着手机一直在玩,整个上午都不曾翻开书本,到了中午就收起书本去吃午饭了。

你可以说这就是自欺欺人,其实背后隐藏着逃避问题的心理。因为比起看枯燥的书本,玩手机轻松容易多了,所以手机就成为一个逃避问题的理想“避难所”。

我认识一位职场人士小A。初入职场的两年时间内,小A就换了好几份工作。每次找我做咨询的时候,他都有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解释他为什么非离职不可。比如,第一次离职,是因为工作内容太简单、枯燥,他感觉学不到新东西;第二次离职,是因为他的直属领导总是故意针对他,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第三次离职,是因为他受不了“办公室政治”,身边的同事总是想方设法排挤他,让他感觉不到归属感。

小A口才很好,每次描述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时候,都感情饱满、义愤填膺,讲得绘声绘色,让我很容易对他的遭遇产生同情和怜悯。但是我只要镇静下来一想,就总感觉哪个地方不对——为什么这些倒霉的事情都被小A遇到了呢?

表面上看,小A过来找我做咨询,是想找个人倾诉他的“悲惨”遭遇,然后探明他接下来的行动方向。但从本质上来看,小A一直在为他逃避问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寻找借口,从而让他置身于“受害者”的角色,这样他就可以正大光明地逃避做出任何积极的改变,也不再需要鼓起勇气去面对各种难题了。

小A如果不及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逃避问题,就很容易长期躲在自己精心编织的虚幻世界里,渐渐失去前进的动力,让自己的人生发展慢慢停滞,甚至遭遇严重的心理危机。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书中,作者斯科特·派克写道:“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会错失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长期的心理疾病会使人的心灵停止成长,如果不及时治疗,心灵就会萎缩和退化,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

环顾四周,很多深受焦虑、抑郁、恐惧情绪困扰的人,多半都有逃避问题的心理倾向。当面对压力情境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就想逃避问题——刷手机短视频、玩网络游戏、购物、酗酒等。

虽然这些逃避问题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快速得到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但是后患无穷。毕竟现实问题不会因逃避而自行消失,等到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只会感受到比之前更大的压力。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我们不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自己就会成为问题。

因此,如果你要问我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我的答案非常简单——不要逃避问题,要选择迎难而上。

你会选择承受积极的痛苦还是消极的痛苦

我的一个朋友,他每天下班之后就长时间地玩游戏,可每次玩完游戏后都感觉心里极度空虚。但是他依然没有办法停止玩游戏,即使他已经玩腻了那款游戏。

我问他,为什么不考虑在下班后去结交一些新的朋友?他苦笑着对我说:“与到外面去和别人交流相比,我还是觉得待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比较舒服。”这也是一种逃避问题的心理。后来我的这位朋友怎么样了呢?最近一次我见他的时候,他对我说,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

很多容易对生活感到失望的人,他们的大脑中一直存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人生总是在快乐和痛苦之间做出选择。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在面对玩网络游戏和真实社交这两个选项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玩网络游戏了。因为他们误认为玩网络游戏是快乐的,而参与真实社交是痛苦的(可能有被拒绝、被忽略、被伤害的潜在威胁)。

然而,人生的一个真相是——苦难重重。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需要在两种痛苦之间做出选择:一种是积极的痛苦,另一种是消极的痛苦。

我们在选择迎难而上的时候,就是在选择一种积极的痛苦——只要跨过这种痛苦,我们就可以实现心灵的成长,内心越来越强大;我们在选择逃避问题、欺骗自己的时候,就是在选择一种消极的痛苦——我们会在外表裹着糖衣的快乐陷阱中越待越久,最终失去前进的勇气,陷入长期痛苦的泥沼。

对于我的那位朋友来说,参与真实社交也许会让他感觉痛苦,但是如果敢于直面这个积极的痛苦,他就会不断增加社交经验,实现自我成长,最终品味到幸福。如果他选择了玩网络游戏这个消极的痛苦,就会长时间待在快乐陷阱中不能自拔,越玩游戏精神越空虚,慢慢地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最后任由自己不断沉沦下去。

所以,当下一次我们面对一种压力情境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扪心自问:接下来我将做出的选择,是承受一种消极的痛苦,还是承受一种积极的痛苦?

鼓起直面问题的勇气

我们如何才能摆脱逃避问题的心理,在迎难而上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持久的幸福呢?接下来,我从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入手,分享四个实用的方法,帮助大家鼓起直面问题的勇气。

大学刚刚毕业时,我曾经和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至今回忆起来都感觉有些惋惜。当时,经熟人推荐,我进入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做实习生。

按照实习生的工作流程,我需要先去不同老师的课堂上听课,在熟悉了不同老师的讲授风格之后,自己再准备一堂课试讲。如果试讲成功,我就可以转成正式的讲师。

听起来整个流程非常简单明了,但是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从我听到这家培训机构的老板对我说“要好好准备试讲”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忐忑不安。尤其是当我听完不同老师的课之后,我觉得这些老师都很厉害,自己并没有通过试讲的信心。

于是,我开始不断逃避试讲这件事情,想出各种理由拖延试讲。后来,这件事情实在没办法拖延下去了,我依然没能鼓起试讲的勇气。有一天,我对老板说:“家里有些事情,我需要回去处理一下。”回到家之后,我再也没有去那家培训机构实习。当时的我选择了逃避问题。

这些年来,我一直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积极努力、勇敢奋进的形象,但是这次实习的经历却始终是我心头无法抹去的一个阴影。

当时的我,为什么要逃避?经仔细分析后,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想要得到这个职位的决心并不是足够坚定。第二,害怕自己试讲的时候表现得不完美,被别人嘲笑。第三,有畏难心理。觉得完成试讲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从备课到讲课,每一个环节都让当时的我感到压力巨大。第四,害怕自己应聘失败,最终不能被这家培训机构录取。

事实上,以上四个因素,就是导致我们逃避问题的常见因素。我们只有逐个破解,才能鼓起直面问题的勇气。

1.不断澄清自己想要的东西

很多人都十分清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如不喜欢加班、不喜欢学习英语、不喜欢处理复杂的职场关系等。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却不甚了解。我们如果知道了或者明确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很容易鼓起直面问题的勇气。正如尼采所言,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活,那么你就会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也许你不喜欢加班,但是如果你明确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拥有更多的经济收入,从而可以和心爱的人在大城市里有一个固定的住所,那么你就能鼓起直面加班的勇气;也许你不喜欢学习英语,但是如果你明确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通过雅思考试,从而申请到国外的一所理想高校去继续深造,那么你就能鼓起学习英语的勇气;也许你不喜欢处理复杂的职场关系,但是如果你明确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一堆朋友愿意伸出援手,那么你就能鼓起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断修炼自己的勇气。

2.相信完成胜过完美

常年写作的经历告诉我,如果我总是想要一下笔就写出一篇特别完美的文章,这个时候往往是没有办法下笔的。我只有退后一步,怀抱下面这样一种信念的时候,才能鼓起勇气不断地动笔写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文章写出来,再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把文章打磨得愈加完美。

虽然写作靠灵感,文思泉涌的高光时刻偶尔会发生,但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大部分写作过程都需要面对没有灵感的现实。这时就需要作者耐得住寂寞,按照写作框架先完成初步作品,再进行下一步的打磨。现在的我,更加相信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而不是靠灵感一气呵成的。

要想鼓起直面问题的勇气,我们就必须暂时放下追求完美的心态,相信“完成胜过完美”的道理,让自己变得更加具备行动力。

一直以来,我很庆幸自己早在2013年就在学校里开设了幸福课,传播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正是因为很早地开设了这门课程,我积累了很多素材,从而有机会在2016年就出版了一本和积极心理学有关的通俗心理学读物。通过这本书,我又有机会认识和接触到一些积极心理学界的专家级人物。

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我原本也有一些逃避的想法——比如,掌握的资料还不够多,对这门学科的了解还不够透彻,等等。好在当时的我特别相信“完成胜过完美”的道理。而且,我知道,一门课程是无法通过准备而达到完美的状态的。我只有先把这门课程开设出来,随着自我知识储备的不断丰富,加上学生的反馈,才能有机会把这门课讲得越来越好。

你如果现在也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不妨先努力去尝试做一下,也许开局并不完美,但是只有先把这件事情完成,才能让它有不断完善的机会,最终慢慢让它走向完美。你如果仅仅把想法装在大脑里而不去行动,那么美好的事情永远不会自己发生。

3.把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

日本有一位传奇的马拉松选手,名字叫山田本一。1984年,他获得了东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冠军。记者问他获得冠军的秘诀是什么。山田本一回答说:“我是凭借智慧获得冠军的。”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在故弄玄虚,都觉得要在马拉松比赛中取胜,最主要的还是靠体力和耐力,智慧实在算不上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两年之后的意大利马拉松国际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再次获得了冠军。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依然回答自己是凭借智慧取胜的。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认真对待他所说的话,想要了解他口中所讲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意思。

山田本一参加马拉松比赛时所运用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他非常善于把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再将小目标各个击破。每次在比赛开始之前,他都会乘车把比赛的具体线路观察一遍。在观察的过程中,他会把整个马拉松的路线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比如,他的第一个目标是跑到银行处,第二个目标是跑到一棵大树处,第三个目标是跑到一栋红房子处。在比赛真正开始后,他就奋力朝着第一个目标冲去,完成第一个目标之后,再去努力完成第二个目标……直到冲向终点线。

这种把大目标划分成小目标的做法,让他消除了畏难心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潜力。刚开始,他没有搞懂这个道理,因此在比赛中常常落败。他在自传中写道:“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无论面对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或者一个多么远大的目标,我们都可以将其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或者小目标。正如《道德经》所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我对“把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的方法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文科博士,我要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在文字质量上要满足要求,在文字数量上也有一定的隐性要求。当时,我给自己提的要求是毕业论文要写15万字左右。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可是只要把这项写作任务切割成更小的目标,写论文的过程就没有那么令人望而生畏了。在确定好论文写作主题、论文大纲,以及收集好论文的写作素材之后,我计划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论文的初稿,每天要完成的任务是1500字左右。

目标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执行目标任务。为了完成每天1500字左右的论文写作任务,我每天会在上班路上的地铁里完成一部分内容,在下班之后再完成剩余的部分。暑假期间,我每天早上吃完饭之后,就把自己关在岳父家的阁楼上,不完成当天的写作任务坚决不下楼做其他事情……就是靠着这种“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精神,我按计划写完了博士论文。

4.把失败看作成长的机遇

逃避问题的一个常见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拖延,而导致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失败。正如《拖延心理学》一书中所说:“有些人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对他们来说,责备自己邋遢、懒惰和不协作比把自己看成无能和无价值(而这就是他们深为恐惧的‘失败’)要容易忍受得多。”

既然逃避问题经常和害怕失败的心理联系在一起,那么想要鼓起直面问题的勇气,就要调整面对失败的心态,改变对失败的看法。假如我们把失败看作对自我能力的否定,那么我们一定会非常害怕失败。但是假如我们把失败看作成长的机遇,相信“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我们就很容易鼓起直面问题的勇气。读到这里,大家可以暂停一下,然后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在心理层面所实现的一些重要成长,是不是都与某一次挫折、磨难导致的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有的人因为遭遇过失恋的痛苦,痛定思痛,逐渐明白了如何更好地去爱一个人;有的人因为在工作上犯了错误,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才知道如何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完成得更加妥帖;有的人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和痛苦期,才终于想明白自己到底该走哪一条路。

一个人如果不经历任何失败,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很难实现任何成长。很多人害怕失败,整天躲在自己的舒适区,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直停留在原地,能力方面始终没有太大的长进。因此,对于一个正处在奋斗过程中的年轻人来说,即使尝试之后失败了,也比不敢尝试要强很多倍。

回到“我之前应聘英语培训教师却不敢试讲”的案例中,当年的我,如果明白了以上四个道理,并且能够努力践行,说不定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住那次实习机会,而不是选择逃避。

当年的我,如果能够“不断澄清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是特别想成为那家培训机构的一名英语培训教师,相信“完成胜过完美”的道理——不再害怕丢面子,知道“把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一点点去完成备课和讲课任务,可以“把失败看作成长的机遇”——即使试讲失败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那么我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住当初的那次机遇。更加重要的是,我会因为战胜了一个挑战而变得更加自信。

不过人生没有“如果”,事情既然发生了,就是无法改变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这件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是为了让我汲取经验和教训,让我在心理上有所成长。

和大家共勉。 4R94L5DYokN58e7NqAYDK6kVx83gRatAwnrYkn/Q8yQELCA6EvocT+xoBEhHbDA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