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跑量在不断增加。跑量就是实力的保证,这在合肥马拉松赛场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之前,在2014年3月22日重庆马拉松赛道上,徐明已经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全马,据他自己说,那天正是他儿子18岁生日,也是高考的冲刺阶段了。他是咬碎了牙齿,拼了性命,要给儿子一个生日礼物,就是完赛奖牌。结果,他果然做到了,顺便跑掉了一个大脚指甲壳,两条腿本来就是外八字,之后两个星期都不敢合拢,疼。
在那一年,我们这支队伍里面,能完成全马的当然是个奇迹,最次也是个偶像吧。遗憾的是,那次重马我报了名却因事没有去参赛,无缘亲眼见证武汉跑团第一个全马诞生。
周兄去了,相比之下,留下了一地的遗憾。回汉之后,他不止一次说起,重马他本来也许可以完赛的,但是,收容车就在他旁边缓慢行驶,几乎和他等速,而且,车上的志愿者还在不停地喊:“不行就上车吧,别跑了!”每每讲到此处,他就一脸不平地对我们说:“这简直就是勾引,直接瓦解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坚持跑下去?”于是,我们一起安慰他,说就怪收容车,就怪志愿者。
该怪的都怪完了,最后还是得怪自己吧。这个理儿我们都懂,所以,我们没有间断过训练,都在不断地积累,等待着下一个时机。
下一站,就是合肥,时间是2014年11月份。
可能是同学们都很忙吧,几乎都没有吭声,只有武汉的跑友们踊跃报名。所以,合肥马拉松就只是武汉跑团参赛。
我的同学朱德英(六六)就在合肥,得知消息,马上统计参赛人数,帮着订宾馆房间,作为东道主全程接待了我们。她是参赛者,服务的事就交给了她老公。整个过程服务非常周到,令人感动。
这次参赛,我还有额外的收获,就是见到了李志伟。李志伟是我1997年在鲁迅文学院的同学,家住无锡,自由作家。2007年,我第二次到鲁迅文学院学习,他到北京办事,专门到学校看我。我们很聊得来,关系非常亲密。
他平时也跑步,听说我报了合肥马拉松,就马上报名过来陪我跑。他是和夫人一起来的,还专门请我们汉马欢宴一场。宴席上,大家频频举杯,欢声笑语,好像不是来跑马拉松,而是来搞什么娱乐活动。
酒当然不敢多喝,其实每个人内心都隐藏着紧张。这次我报的是半程马拉松,因为从来没有拿过奖牌,心中更是忐忑。志伟已经拿过几个半程的牌了,赛前安慰我,说:“别担心,你没问题,只要把速度压下来。”
我本来和他约好一起跑,可是一入场,人就冲散了。我就按自己的节奏跑,一路上空气好,景色好,心情好,跑起来比平时轻松了许多。志伟打来电话,问我到哪里了。我说5公里。他说,非常好,他还在我后面呢。我心里更踏实了,虽然他没有和我肩并肩一起跑,但我知道他和我在一条赛道上,他心里记挂着我。这是多么温暖的感觉呀!
正应了老马的话,赛场上往往会比平时跑得好。但是,半马对我来说,毕竟是个挑战,接近终点的时候,我已经感到浑身不适,大腿疼,小腿紧,膝关节僵硬。就在这时,我忽然看见前面有个熟悉的身影,哇,那不是徐明吗?那一刻,无异于打了一针兴奋剂,我扯开喉咙喊他,脚步也开始加速追赶。
他回过头来,喊声加油,然后,埋头奔跑。他显然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只有坚守一个念头,才能继续跑下去。
我就望着他的背影,咬紧牙关,一直跑到了终点。他是2小时零1分,我是2小时零3分。我们都创造了最好成绩,于是相互祝贺。
这时,志伟也过了终点,一身黑色紧身运动装,分外健美。我们拥抱、合影,有完赛的喜悦,更多的是祝福。多么奇妙,我和他往往是在全国各地的笔会上见面,谈文学聊家事,而现在,我们却在马拉松的终点会师。我想说,这与文学无关,因为马拉松是我生活的另一扇窗,窗口竟然有他。但是,这真的与文学无关吗?
这次武汉的跑友,只有我和徐明报了半马,其余都是全马。我们收兵了,他们还在奔跑。所以,我们并不轻松,还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消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冷国刚到了终点,4小时27分……徐超到了终点,4小时58分……周宏贵到了终点,5小时零27秒……
我们所有的参赛者全线通过终点,而且成绩卓著,远远超过了前面的探路者。微信黑冷马群里顿时爆炸了,全国各地的群友们都激动万分,群里更新信息像滚动屏幕,目不暇接,鲜花、掌声、祝福,铺天盖地。
更令人震惊的是,六六,4小时35分,名列合肥市女子选手第12名,得到了一笔奖金呢。奖金啊,这是我们做梦都不去想的。这里要着重提一下我这位女同学,一年后的合马,她出战半马,1小时50分,合肥市女子选手第5名。她让我想到了一本书名,《天生就会跑》。总之,合肥一战,全线告捷,士气大振,黑冷马群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