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台湾咖啡的前世今生

台湾地区水果百余款,荔枝、香蕉、杧果、葡萄、草莓、莲雾、橙子……多得数不清。赴外旅游,饱尝各地水果,还是觉得台湾地区的最甜美,台湾地区“水果王国”的美誉,绝非浪得虚名。

那么台湾咖啡在本地居民眼中如何?居民十之八九会以不屑口吻回答:“台湾有栽种吗?能喝吗?不是掺假、很烂吗?”半世纪来,台湾咖啡难与台湾水果齐名,频遭轻蔑,台湾地区在咖啡产地地图上,亦无一席之地,向来被视为咖啡栽培的化外之地。这不难理解,从产量看,确实少得可怜,年产量约100吨,甚至有专家估计不到60吨。这比起印尼的60万吨,印度的30万吨,显得非常渺小。过去,我也对台湾咖啡羞于启齿,但今日我以之为荣。

本产咖啡“扮猪吃老虎”

转折点就在2009年。台湾地区阿里山咖啡“扮猪吃老虎”,居然赢得2009年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年度最佳咖啡”(Coffee of The Year)第十一名,是近年亚洲第一个打进金榜的咖啡产地,这是何等荣耀!

要知道印尼和印度咖啡至今仍无缘进榜。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过去如何瞧不起台湾咖啡,今后恐怕要抛开偏见,以更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台湾咖啡,多给一点鼓励掌声,为打造新味谱的台湾地区咖啡农加油助阵。

台湾地区咖啡栽植业肇始何时,欠缺详尽史料。根据李松源牧师提供的零星资料,早在1880—1890年,德记洋行从旧金山进口一批咖啡种子,栽种在台北县三峡,至今三峡和南港山区仍有咖啡芳踪。另外,也有资料指出,19世纪末,传教士从菲律宾引进咖啡,但究竟是赖比瑞卡种还是阿拉比卡种,令人费疑猜。可以确定的是,一百多年前,台湾地区已有试种咖啡的记录,但并未蔚为风潮。直到日据时期(1895—1945),咖啡栽培业才有起色。

目前台湾地区苏澳、蕙荪、古坑、梅山、德文、瑞穗、初鹿等地的咖啡“老丛”,应该是当时日本人从东南亚引进阿拉比卡种的古老铁比卡品种。其特征是树体瘦高,叶片尖长,顶端嫩叶为古铜色,这亦符合铁比卡在亚洲扩散的历史轨迹。 日本人在台湾地区推广咖啡栽植业,有其必然性。因为从中南美洲或印尼运送咖啡到日本,路途遥远,如果台湾地区栽植咖啡成功,将成为距离日本最近的咖啡产区,享有物美价廉的竞争力。因此日据时期,好山好水的台湾地区,成为日本发展咖啡栽培的基地。

然而,台湾地区咖啡栽植业随着日本战败撤退而走衰。20世纪60年代,全球咖啡行情大好,台湾地区当局曾礼聘夏威夷大学的咖啡专家前来指导农民,但咖啡栽种风气难以恢复到日据时期的盛况。喝咖啡一度被视为奢侈消费,内销不易,外销受挫,台湾地区咖啡栽植业凋零,成了乏人问津的浪漫回忆。

土骚味吓死人

笔者1999年在西雅图极品咖啡兼任产品副总时,曾参访蕙荪林场,这是生平首次接触台湾地区咖啡栽植场,感觉相当新奇。迫不及待喝一杯蕙荪咖啡,一入口,土腥与朽木味扑鼻(应属处理不当的瑕疵味),感受不到明亮酸质、甜感与醇厚。喝惯各产地精品咖啡的我,确实被“台湾味”吓到,没料到“水果王国”宝岛所产咖啡这么难喝。但我还是买了些蕙荪熟豆回家用浓缩咖啡机试冲,咖啡油沫(crema)如同粗糙的肥皂泡沫,毫无绵密质感可言,这让我对台湾咖啡失望透顶。

毋庸讳言,笔者与大多数咖啡玩家一样,向来不屑于台湾地区栽种的咖啡,这归因于多年不愉快的品尝经验,台湾咖啡常带有股泥巴味或木头气息,缺香乏醇、酸质不雅、味谱单调、振幅狭窄,加上掺杂进口豆,重创形象。更糟的是非常贵,每磅熟豆至少255元人民币,甚至更高,相较于物美价廉的进口豆,台湾咖啡已丧失竞争力。台湾地区似乎应验了海岛咖啡清淡、乏味又超贵的诅咒。可喜的是,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2009年后恐怕要大幅修正了。

台湾咖啡农觉醒,一鸣惊人

台湾地区并无第三波现象,亦无以第三波自居的专业烘焙师善意协助咖啡农,更无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咖啡专家前来指导农民如何选品种、栽植与后制处理,就连“农政单位”对咖啡农也冷眼旁观,抱持“不辅导、不鼓励、不禁止”三不政策,全靠农民自己摸索。在众人看衰本土咖啡的同时,台湾地区咖啡农觉醒奋起、困知勉行,誓言打造令人惊艳的新味谱,这并非大言不惭,亦非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式。

“双李”打造台湾咖啡新味谱

这得归功于两位苦心孤诣的奇人──李高明董事长与李松源牧师。“双李”不畏旁人冷嘲热讽,逆势而为,献身咖啡栽植业多年,终于向世人证明:台湾咖啡绝非“扶不起的阿斗”。2009年4月,李高明栽种的阿里山咖啡,在SCAA麾下烘焙者学会主办的国际杯测赛中胜出,被评选为全球十二大“年度最佳咖啡”的第十一名,震惊台湾地区咖啡界。

无独有偶,李松源牧师埋首钻研3年的蜜处理法(miel/honey processed)有了突破。2010年元旦,开风气之先,力邀巴拿马知名蜜处理专家格拉西亚诺·克鲁兹(Graciano Cruz)来台讲习与推广。李牧师打造的台湾咖啡新味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李牧师再接再厉,集合农友于同年4月3日在屏东咖啡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台湾咖啡蜜处理成果发表会”,并宣告台湾地区高品质咖啡时代降临。

另外,古坑乡嵩岳咖啡庄园郭章盛的蜜处理豆,2010年4月也以82.827的杯测佳绩,打进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年度最佳咖啡”第二轮决赛;2011年更是以83.61的高分进入决赛。最后虽未能打进优胜金榜,却表现不俗,连获2010年与2011年台湾地区参赛豆的最高分,品质登上国际精品级殿堂,为咖啡农争了口气。台湾咖啡连年打进决赛或荣入金榜,谁说台湾地区种不出精品级咖啡!

台湾地区适合种咖啡吗?

台湾地区气候、水土很适合种咖啡,但成本很高,利润不高。

南北回归线间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年均温15℃~25℃,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冬季无霜害地区,皆适合栽种阿拉比卡咖啡,而台湾地区中南部恰好位于咖啡地带内,山区很适合种咖啡。

2009年是台湾咖啡新纪元

接二连三的美事,绝非偶发,而是咖啡农蓄积多年的能量迸出浓香与善果。笔者大胆界定,2009年是台湾地区咖啡栽培业大跃进元年,但盼在阿里山、屏东与古坑引领下,台湾咖啡能有更多元新味谱诞生,扬名飘香国际。

这五年来,我很关注SCAA年度杯测赛的金榜名单。记得2009年4月下旬,从美国杯测界友人那儿得知,台湾地区阿里山咖啡以83.5高分当选第十一名,吓了我一大跳!赶紧打开美国咖啡专业人士的博客,看到榜单第十一名是来自台湾地区阿里山的A批生豆(Taiwan,Alishan Lot A),参赛者是亘上实业有限公司(Genn Shand Ind.Co.,Ltd.)。但该公司是有30多年历史的运动护具出口公司,在越南和中国大陆设厂,1997年还通过ISO 9000国际品质认证,是世界前几大护具公司,怎么看都不像咖啡公司。

临老赴赛:李高明传奇

于是打电话给任职于媒体的编辑好友,请代为查明真相。有趣的是,友人去电询问时,对方还误以为我们是诈骗集团,不肯回答参赛之事。但一天后,亘上实业接到SCAA捎来的得奖喜讯,才回电致歉,并详告得奖心情,也同意记者的约访。原来这几年台湾地区“偷偷”参赛的公司或农民络绎于途,但没人敢在荣登“金榜”前大肆张扬,以免落榜丢大脸。此乃人之常情。

笔者写了五本咖啡书籍,这是头一回论述台湾咖啡,因为时机成熟了。不过,阿里山咖啡入选“金榜”的消息传开后,台湾地区业界反应冷漠,甚至冷嘲热讽,十足的酸葡萄心态,没想到浪漫咖啡香也暗藏复杂的派系与山头政治学。 但试喝过阿里山得奖豆后,良知督促我站在鼓励一方,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喝到厚实滑顺、柔酸清甜、芳香剔透的台湾咖啡新味谱,干净度不输其他产地的精品豆,令人感动。

多重身份的李高明

赢得2009年SCAA“年度最佳咖啡”第十一名的主人翁,亘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高明先生,与我素昧平生,我俩因上述的“诈骗”电话而结缘。令我讶异的是,李老先生不是咖啡农,而是位低调的企业家,目前担任台南中区扶轮社副社长,将于2012年出任社长。他还担任台湾地区体育用品公会理事、台南县进出口公会常务理事、更生保护协会台南分会常务理事。

李董已至古稀之年,也届“从心所欲不逾矩”之龄,护具事业逐年交棒儿女,早该退休,养老弄孙。但老先生闲不下来,喜欢莳花弄草,几年前引进香草种子试栽,赔了不少钱,却悟出有机肥妙方。与其临老闭居更易老,不如动起来兼做有机肥生意,造福果农与大地。因此李董这些年忙里偷闲,驾着奔驰厢型车,奔波于山间农地,很多人以为他只是位老迈的有机肥推销员。

但李董乐此不疲,2005年还从蕙荪农场和云南引进咖啡苗,与友人合伙在阿里山鞍顶1,200米处,租下2.5公顷山坡地,取名为亘上庄园,并请经验丰富的农艺老手徐恒德负责庄园管理。李董以自家研发的有机肥“滋补”咖啡树,2007年第一次收获900千克,2008年提升到2,000千克。李董的合伙人拿该庄园的生豆,以象山咖啡之名参加古坑咖啡赛,赢得头等奖、二等奖与入选奖,已小有名气。中南部咖啡界习惯亲切地称呼李高明为“李仔哥”(闽南语)。

自我挑战转攻国际

李董为了跳脱闭门造车之讥,2009年决定舍弃地区赛事,自我挑战转攻国际,由领有执照的国际杯测师为阿里山咖啡品香论味,更具意义。李董挑选出两支阿里山亘上庄园咖啡参加SCAA杯测赛,并由留学美国的女儿接洽事宜。主办单位将这两支参赛生豆定名为Alishan Lot A与Alishan Lot B水洗豆,再编入密码,与全球参赛的一百多支精品咖啡进行瑕疵豆检视及一连串杯测。没多久,李董接获喜讯,两支豆皆闯过第一轮淘汰赛,打进前六十名的准决赛。

接着又传来捷报,Lot A挺进前十二名金榜的决赛圈,但Lot B因瑕疵豆稍多被淘汰。直至4月24日笔者请友人向亘上实业道贺赢得第十一名为台湾咖啡争光时,李董还半信半疑,不肯漏口风。隔天李董接到SCAA报佳音,Alishan Lot A以83.5高分,排名世界第十一,他才承认参赛之事。

李老先生第一次参加SCAA杯测赛,即金榜题名,为台湾咖啡争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庄园年年参赛,迄今仍无缘打进SCAA金榜。李高明的亘上庄园初吐芬芳,扬名国际,为台湾咖啡写下一页难能可贵的传奇。

与艺伎豆争艳

从名单可知,Lot A是唯一入榜的亚洲豆,连产量超出中国台湾地区万倍的印尼和印度都败在阿里山裙下。有意思的是,亘上庄园与赫赫有名的巴拿马翡翠庄园、危地马拉接枝庄园(El Injerto)和肯尼亚客西安威尼庄园(Gethumbwini Estate),同入金榜争艳,台湾地区咖啡玩家不该再视而不见,小看本土咖啡农的实力,而理当以更客观的态度接受台湾咖啡进步的事实。

体验台湾咖啡新味谱

过去我一直不屑于台湾咖啡,但试喝这支“金榜”豆之后,过往偏见一扫而空。2009年5月,《时报周刊》在台北民生东路的Gabee咖啡馆安排了一场杯测会,由我和在SCAA受过杯测训练的胡元正鉴赏李董带来的第十一名得奖豆,采一爆中段出炉的浅焙。干香与湿香可明显闻到低分子量酶作用的酸香气味,以及中分子量焦糖化与梅纳反应的坚果与焦糖气味,先前担心的杂味并未出现。

啜吸入口,劲酸持续5~6秒,羽化成清甜与滑顺,另有气化的太妃糖香直冲鼻腔,酸质与振幅不错,属于有动感的活泼香酸。这跟过去所喝单调、呆板与土骚的台湾咖啡味大相径庭。如果不事先告知,我会以为这是中美洲或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精品,完全颠覆我对本土咖啡的刻板印象。善哉!台湾咖啡进化出新味谱了。

阿里山咖啡的佳绩

这是台湾咖啡史截至2011年的最高殊荣,SCAA评选出的2009年十二大“年度最佳咖啡”排名依序为:

1.哥伦比亚(Huila, Carlos Imbachi-Finca Buenavista,波旁、卡杜拉,88.6分);

2.巴拿马(翡翠庄园,艺伎,87.69分);

3.埃塞俄比亚(Aricha Micro Lot 14,耶加雪菲日晒豆,87.03分);

4.哥伦比亚(Huila, Juan Manuel Villegas,85.78分);

5.肯尼亚(Gethumb Wini Estate,85.72分);

6.危地马拉(El Injerto,接枝庄园,85.59分);

7.夏威夷(Ka'u Farm,大岛南部的咖雾地区,85.08分);

8.哥伦比亚(Cauca产区,85分);

9.萨尔瓦多(Finca Shangrila,84.89分);

10.危地马拉(San Diego BuenaVista,84.86分);

11.台湾地区(阿里山Lot A,亘上实业,83.5分);

12.澳大利亚(MTC Group,81.22分)。

李董送了我一些生豆,我带回进一步试烘测味。我发觉这支得奖豆仍有海岛豆的特性,硬度中等,适合浅焙至中焙,呈现的动感、甜味、酸质与厚实感最佳;但进入二爆后的深焙,喝来空乏,几乎是干馏作用的炭苦味。所幸杯测比赛是以二爆前的浅中焙为标准,正中此豆最精彩的味域,天佑阿里山。

歪打正着选对品种

得奖的Alishan Lot A从外貌上看,豆身稍狭长,很像铁比卡。但李董对品种不熟,只知道庄园的咖啡树主要有两种形态,Lot A的品种树体较高且嫩叶为“红芯”,是从南投蕙荪农场引入,而Lot B为矮株且嫩叶为“绿芯”,是远从云南引进,于是请我到亘上庄园鉴定品种。行前我猜得奖的Lot A应该是铁比卡,而未能挤进决赛的Lot B有可能是卡杜拉(Caturra)或卡帝汶,希望不是后者。因为卡帝汶的魔鬼尾韵,很难用烘焙与冲泡技巧抹干净。换言之,选错品种,就很难挤进金榜或精品殿堂。

李董开车载我到阿里山鞍顶海拔1,200米的亘上庄园,两块坡地皆为坐西北朝东南,方位极佳,可避开午后曝晒。坡地的咖啡树虽无遮阴树,但位于山谷,常有云雾挡阳光,构成天然降温的微型气候,年均温只有18℃,极适合阿拉比卡增香提味。见到Lot A咖啡树真面目,我松了口气,果然是古老的铁比卡。树体瘦高,枝叶松散稀疏,顶端嫩叶是古铜色,叶片狭窄且薄,蜡质不明显,节间相距较长,果实较稀疏,这与铁比卡的形态颇吻合,加上她的好风味,应该错不了。

接着检视Lot B的咖啡树,树体矮小精干,枝叶密实,叶片深绿且宽厚,蜡质明显,叶缘呈波浪状,顶端嫩叶为绿色,节间较短,结果成串如葡萄,这与波旁的变种卡杜拉颇为吻合。当初李董说此坡地的咖啡苗来自云南,我还真担心是卡帝汶,此一高产量的抗病品种在云南很普遍,李董运气好,买到较美味的卡杜拉品种。

有机肥成提香利器

这两块坡地的管理在台湾地区咖啡园中算是优等生了,栽植间距、灌溉、定期除草剪枝、每年两次有机肥,皆有规范。咖啡果与咖啡豆重量比,也从2007年的1∶5.3,进步到2009年的1∶4.7,也就是从5.3颗咖啡豆等于1颗咖啡果重量,进步到4.7颗咖啡豆等于1颗咖啡果重量,表示生豆密度越来越高。我调侃李董:“能入金榜最大秘诀不在技术与品种,而在于你为咖啡树进补的独家有机肥秘方吧!”他露出神秘微笑说:“咖啡树的有机肥与一般果树不同,尽量少用未完全发酵的禽畜肥,最好使用无臭味的中性有机肥。”

生豆的标准体重

正常生豆重量每粒为0.15~0.2克,每10克生豆,有50~66颗咖啡豆。

而亘上庄园的生豆,每10克有51~53颗,符合标准,足见密度、重量与国外精品豆不分轩轾。

临老不退为咖啡

李董了解“择优而栽”的道理,赢得殊荣后,他除了获得陈嘉峻先生赠送的巴西黄波旁(Bourbon Amarelo),还得到了胡元正先生从巴拿马带回的艺伎种子,两者目前在李董的庄园进行育苗,培养生力军,预计4年后开花结果。李董认为台湾水果远近驰名,如何为默默无名的台湾咖啡打响国际知名度,是他退而不休的最大动力。亘上庄园针对国际市场推出的品牌——热带舞曲庄园(Tropica Galliard),已于2011年完成商标注册,所生产的咖啡豆,也通过了台湾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的305项无残留农药的检测。

李董表示,不会因得奖见好就收,还要持续参加国际杯测赛,希望能用更好成绩来证明台湾咖啡的潜力。虽然2009—2010年产季惨遭莫拉克台风肆虐,品质受重创,但李董坚持赴赛。亘上庄园2010年3月再寄出样品豆参加2010年SCAA“年度最佳咖啡”杯测赛。如事先所料,因天灾影响咖啡品质,初赛未能超过83分,无法进入第二轮决赛,但仍以81.95分光荣出局,这比2009年的83.5分退步了1.55分。根据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的标准,杯测分数80分以下为商用等级,80分以上才是精品等级。因此,2010年李董的阿里山咖啡虽未打进SCAA“年度最佳咖啡”金榜,但得分仍维持在精品等级,值得欣慰。

李董说:“2010年未能再下一城打进金榜,并不难过,因为我2009年赢得SCAA大奖,已点燃台湾地区咖啡农走向国际与一流庄园比高下的火种。今后每年我还要继续参赛,得奖事小,带动风潮才是目的。”临老斗志旺的李高明,值得年轻人学习。而李高明董事长本人,也在2010年入选《远见》杂志所评选的百大台湾之光!

1 作者(左1)在徐恒德(左2)与李高明董事长(左3)陪同下巡视阿里山亘上庄园。 摄影/黄纬纶

2 作者与李高明董事长在阿里山亘上庄园合影留念。摄影/黄纬纶

3 依序排列,可看到咖啡果子由绿转红,像是彩虹般的渐层。 摄影/黄纬纶

4 阿里山咖啡果子初红。 摄影/黄纬纶

牧师种咖啡:李松源传奇

作为丰富台湾咖啡味谱的功臣,李董并非唯一。我发觉屏东也有些选对品种,后制过程用心的咖啡,喝来干净醇厚、无泥味,不输国外精品豆。屏东咖啡园的李松源牧师,也是创新台湾咖啡味谱的奇人。

重视咖啡后制

李牧师开风气之先,邀请国外咖啡后制处理专家来台讲习授课,指导农友正确的生产与处理技法,带领农民走出闭门造车的窘境。如果说李高明董事长秉持企管精神经营咖啡园,那么李松源牧师就是以宗教激情改造台湾咖啡味谱。之前我并不认识李牧师,只偶尔看看他的博客。直到2010年2月,碧利烘焙厂老板黄重庆请我过去试喝屏东送来的蜜处理咖啡,才敲开我俩结缘之门。

优质蜜处理豆现身

李董的阿里山咖啡入金榜后,一年来我试喝过不下10支台湾豆,李牧师蜜处理咖啡是令我欣喜的第二支好咖啡。杯测试烘前,我习惯先称每10克生豆有几颗(象豆或帕卡玛拉等巨豆除外)。李牧师这批不知年份的蜜处理生豆较小且轻,每10克约70颗,低于标准值,但喝来淡雅清香,厚实度稍薄却无本地的土腥味,以本土咖啡而言,算是平均水平之上了,于是约访李牧师。

我满心欢喜踏上逐香之旅。想想2009年有幸认识李董,喝到他栽种的全球第十一名咖啡,而2010年,台湾又有蜜处理的新味谱诞生,似乎印证了2009年是台湾咖啡进化元年的设想,相信未来台湾地区栽种的咖啡都会有与时俱进的惊喜品质出现,怎能不令玩家期待?

咖啡女神暗中保佑

3月4日早上7点,搭“台铁”自强号直奔屏东。9点左右,车上广播高雄县甲仙大地震,列车从员林开始减速,行经台南县看到远处熊熊黑烟直蹿天际(宏远兴业大火灾),想必与百年大震有关,庆幸未搭高铁,躲过一场惊魂记。窃喜之余,想起国外咖啡迷膜拜咖啡女神──咖啡茵娜(Caffeina) ──乞求恩赐能量、巧思与好运。据说每个咖啡杯都有咖啡女神守护着信徒,以后我会以更虔诚的态度喝每杯咖啡,祈求国泰民安。

抵达李牧师的咖啡农庄,里外皆美,赏心悦目,堪称屏东一大奇景。鹅黄外墙,平房矮厝,周遭遍植咖啡树,前院偌大水泥地应该是晒豆场,门外屋檐下有一台不知名品牌的抛光机。脱鞋走进屋内,虽看不到十字架或咖啡茵娜女神雕像,但内部陈设、空间与宁静感,却有几许庙堂的庄严。瓷砖地板一尘不染,窗明几净,客厅左侧是开放式吧台区,右侧客厅只摆几张精美工作台,是李牧师赏豆、挑豆、沉思的圣地,右厅开一扇巧门,可就近观赏园内随风摇曳的咖啡树。矮厝井然有序地将种植、后制作、烘焙、品啜、教学、发想、祈祷与住宅巧妙整合,美极了。

这块地原先是养猪用的,李牧师接手后才改建成咖啡农庄。但看起来不像一般村屋大厝,倒像咖啡神庙与庄园、民宿、教堂、学堂和庭园咖啡馆的综合体,说它是屏东奇景绝不为过。

种咖啡好似传福音

奇景背后必有奇人,李松源说是牧师也不尽然,早年毕业自屏东农专(已改制为屏东科大)畜牧系,1986年进入台南神学院攻读硕士,自费自愿前往泰北山区协同当地传教士,为以华人为主的永泰村建立80公顷农场,并指导村民养猪,栽植果蔬、茶树与咖啡,李牧师就是在这里首次接触咖啡的。

当时他仍是咖啡门外汉,为了教导村民正确常识与种咖啡技术,开始阅读咖啡书籍与资料,并将泰国清迈大学以及夏威夷大学的咖啡栽植资料翻译成中文,供村民研习。前后15年,李牧师朝夕与咖啡为伍,不能自拔。然而与其协助他国种咖啡,不如回台湾地区贡献所学与实务经验。

为了一偿种咖啡大愿,他辞去牧师职务,摇身变成咖啡农,但他不改宗教热情。2006年5月,他在雅虎奇摩开了《屏东咖啡园:想不种咖啡却挡不住》博客,向咖啡农发布咖啡“福音”,分享他对栽种、施肥、抗病虫害、水洗、日晒后制处理的心得,并出版《台湾咖啡种植》一书,造福农友,因而博得“咖啡牧师”雅号。

不信学院派,钟情蜜处理

从访谈与发表的文章中,不难发觉李牧师对学院派的保留态度。他认为这些所谓的农艺学者,其实并无种咖啡、抗虫害与后制处理的实务经验,只把农民视为白老鼠,他们所教导的水洗法,不是错误就是落伍的。再说,水洗法不利于环保,中南美洲生产国已引进埃塞俄比亚高架网日晒法,同时也推广巴西改良式的半水洗处理法,也就是时兴的蜜处理法,以减少对水洗法的依赖,进而降低河川污染。

然而,象牙塔里的学者未察,仍抱残守缺,自限于不正确的水洗法,难怪台湾咖啡品质低下如故,而土腥味也挥之不去。唯有正确的后制作技法,加上选对品种,台湾咖啡才有出路。

登高一呼请洋将

近年咖啡生产国兴起复古日晒风,李牧师三年前就掌握此潮流,开始钻研不沾水的蜜处理法,卷起衣袖试做。咖啡果子去皮后,先让黏答答的带壳豆干体发酵,再拿到户外的网床曝晒,10~14天即可完成。

2008—2009年产季,首批蜜处理豆技术未成熟,但已具开发潜力;2009—2010年产季,蜜处理技术更熟练顺畅。杯测结果醇厚甜蜜,李牧师很满意,坚信这是台湾咖啡必走之路,不耗水又环保,更重要的是一举革除水洗清淡如水又带泥味的缺点,堪称台湾咖啡后制处理的一大创新。

但李牧师并未将研究心得据为己有或进行商业操作,反而重金聘请国际知名的蜜处理专家,巴拿马Los Lajones庄园的克鲁兹,于2010年元旦来台巡回授课。数十万台币的旅费与指导费,全由报名的100多名农友分担,台湾地区咖啡农数十年来不曾如此亢奋过。之前,20世纪60年代,夏威夷大学咖啡专家戈托博士(Dr. Baron Goto)曾来台指导咖啡农。未料50年后,却是由李牧师登高一呼,集结农友力量,自费邀请专家指导最先进的后制处理法。

新豆旧豆差别很大

搭了6小时车,我终于喝到李牧师最得意的2009—2010年产季蜜处理咖啡。我先观赏园里的咖啡树,主力品种为铁比卡,另有几株品质较差的卡帝汶。李牧师说巴拿马专家克鲁兹巡视园内咖啡,发觉有一株可能是本地变种,神似瘦质娉婷的艺伎。据说克鲁兹授课期间,有一名农友向他开出一粒艺伎种子330美元的高价想买来试种,可惜克鲁兹没带种过来。

接着欣赏李牧师处理好的生豆,这比先前在碧利烘焙厂所见更大颗,想必是来自山区,才有此豆貌,请李牧师称一下,每10克生豆49颗,确实比我先前在碧利试烘的每10克生豆70颗的蜜处理豆更为密实。李牧师笑我拿到的是上一季2008—2009年的蜜处理豆,是取自户外的平地咖啡,所以豆子偏小而且制作技巧不成熟,有些瑕疵豆。2009—2010年最新产季的蜜处理豆则取自海拔1,100米,豆子较大且硬,而且制作技术熟练,但并未流出庄园。李牧师言下之意无疑是,在碧利喝到的是二流旧豆,逐香而来,新产季的一流新豆肯定让我大开“味”界,不虚此行。

三合一新味谱诞生

李牧师让我看了一下熟豆,是以插电的Hottop咖啡烘焙机采一爆结束的浅烘焙,接着以手冲来测味,恰好是我最爱的方式。因为萃取好的温度为70℃~80℃,不像虹吸壶90℃太烫嘴,影响味觉灵敏度。李牧师咖啡粉下得很重,显然是重口味拥护者。

一入口就感受到香气与滋味不停翻腾起舞,振幅很大,先是低分子量的有机酸绕舌两侧,但并不霸道,是柔酸;几秒后,醛酯类水果香气气化入鼻腔,煞是迷人;接着是中分子量的焦糖香、坚果味浮现,丝毫没有高分子量的焦苦涩,油脂感佳,犹如丝绸按摩口舌,触感鲜明,整体风味有点类似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或西达莫(Sidamo)的精品日晒豆,水果韵丰富,厚实感甚至超出印尼黄金曼(有可能是下粉较多,采较高泡煮比例所致),水果酸香明显,怎么喝都不像海岛豆,更不像清淡的台湾味。

我俩开始讨论如何界定此一新味谱,李牧师说这支蜜处理豆一网打尽世界味,我灵机一动,那不就是三合一味谱,也就是非洲日晒的水果韵味、亚洲印尼的厚实感以及中南美洲的柔酸,尽在这支蜜处理的味谱内。

蜜处理法,智珠在握

李牧师又带我去看带壳的蜜处理豆,摸来粘手,色泽淡黄。“这不是黄蜜吗?有没有红蜜?”我问。

李牧师露出“猴死囝仔” [1] 的神秘微笑,又搬出一袋献宝,带壳豆呈暗黄略带红褐色。“这就是你说的红蜜吧!”

“哇,你都有,好样儿。”我回答。又问:“哪一种较好喝?”

“嘿嘿,红蜜啦。”李牧师答。而且不论红蜜、黄蜜,李牧师都已完全掌握后制处理技术。

李牧师苦心孤诣摸索三年,终于扩充台湾咖啡新味域,一改本土咖啡久遭诟病的清淡与土腥,蜜处理法提升台湾咖啡的酸质、甜感与厚实度,颇具开发潜能。我建议李牧师不要自限台湾地区的窄圈与派系,多多参加各地杯测赛,海阔天空,如同李董一样。如果哪天听到李牧师的蜜处理咖啡扬名国际,我不会感到意外,毕竟天公疼憨人。

黄蜜红蜜,哪里不同?

蜜处理技术分为黄蜜与红蜜两种发酵法。

黄蜜指的是碳水化合物的果胶层至少刮掉1/2,胶质层较薄,日晒发酵后色泽偏淡,喝来果酸较明亮、酸味较强、杂味较低,厚实度也稍低。

红蜜是指果胶层顶多刮掉1/5,也就是尽量多地保留胶质层来发酵,因此色泽较深暗,喝来较甘甜厚实、酸味较低,但干净度不如黄蜜。制作者一般根据自身偏好与市场定位来调整果胶层厚度。

我满心感动与欢喜,傍晚搭“台铁”列车返台北,途中接到老婆的调侃电话,大家以为我早上“中奖”,搭到突遇百年大震的高铁班车,被迫走铁轨。“嘿嘿,老人家运气好,咖啡茵娜女神保佑我,早上我搭‘台铁’没搭高铁!”

咖啡农群英会师

一个月后,李牧师在屏东咖啡园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台湾咖啡蜜处理发表会”。年初参加巴拿马专家克鲁兹蜜处理讲习会的咖啡农,带着在家试做的蜜处理生豆过来,由专人烘焙,再由冯静安老师、谢博戎老师和我杯测与讲评。

共有10支蜜处理豆参加发表会,由于场地有限,李牧师只开放25人参观与试喝。杯测结束,我们三人都认为编号1、4、8号的受测豆,最能代表蜜处理咖啡独特的水果调、厚实感与香甜味,但我觉得不妨多增一名额,对农友会有更大鼓舞,于是经三人同意,增加10号豆入列。

杯测与讲评结束后,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咖啡农交流互动,感受到农友的纯朴、好学、谦虚与热诚。印象最深刻的是腰间绑有护腰带,自嘲种咖啡种到“残废”的嵩岳咖啡园郭章盛先生。他的咖啡园位于古坑乡石壁,海拔1,200米,是古坑海拔最高的咖啡田,有一年还碰到下雪,损失不轻。他的蜜处理豆也入选发表会杯测结果的四强,他同时也是2009年台湾地区国际咖啡节咖啡烘焙赛的冠军得主,可谓烘豆、种豆俱佳。

1 李牧师咖啡园中硕大而晶莹剔透的红果子。 摄影/屏东咖啡园李松源

2 以宗教热情投入咖啡世界的李牧师,授课亦充满传道时的热情。 摄影/屏东咖啡园李松源

3 古坑的红果子。清洗后鲜红欲滴。 摄影/黄纬纶

李牧师举办这次发表会算是成功了,半数的受测豆都有明显的水果香气与甜味,但亦有处理失败的豆子,瑕疵味明显。不过,初学蜜处理就能有此成绩,相当难得,更展现台湾咖啡农的高素质与手艺。

我请爱喝咖啡的编辑好友随行,他也对台湾蜜处理豆的甜感赞不绝口。这次发表会让我不禁联想到美国咖啡烘焙者学会每年一度的研讨营,台湾地区咖啡人或许应该多举办这类活动,以消弭不必要的派系门户之见。

李牧师打进SCAA决赛

受2009年李高明的阿里山咖啡赢得SCAA“年度最佳咖啡”荣衔的激励,2010年,台湾地区报名参赛的咖啡农暴增,据我所知有9位赴赛。就在蜜处理发表会开展的同时,他们的参赛豆也已寄达SCAA,李牧师的蜜处理豆也赶上了这场被誉为“奥林匹克咖啡运动会”的杯测赛,全球共有140个庄园角逐“年度最佳咖啡”。赛事分为初赛与决赛两阶段,初赛必须达83分才有资格进入第二轮的决赛,预计4月中旬公布优胜金榜。竞赛期间,我与李董、李牧师每天联络,掌握每阶段赛况。

4月13日,李董以81.95高分落败,但李牧师传来好消息,他的蜜处理豆在初赛超出83分,已进入决赛,我俩好不兴奋。我喝过李牧师的豆子,若能入金榜我不会意外,甚至还看好他能继李董之后,为台湾地区再下一城。可惜赛况急转直下,14日李牧师转寄一封SCAA落榜通知书给我看,他未能入围“年度最佳咖啡”金榜。

但好消息是,台湾地区今年除了李牧师外,另外还有两人的咖啡豆也打进第二轮决赛,他们是嵩岳咖啡园的郭章盛和阿里山的方政伦。虽然三人均在决赛时落败,但也创下历来台湾豆打入决赛圈人数最多的新纪录。虽败犹荣,毕竟这一年参赛水平之高,超乎以往。

郭章盛高分落榜

“最佳产地”是SCAA特地为2010年胜出产地所加封的尊衔,表彰本届超水平成绩的咖啡产地,可惜2010年台湾地区打进决赛的李牧师、方政伦和郭章盛,得分均未达85.5分,台湾地区无法获得“最佳产地”殊荣,否则又有一堆人要妒火中烧了。

三人的决赛分数以郭章盛的82.827分最高(但比李高明2009年的83.5分略低),堪称本届台湾地区参赛豆的总冠军,他就是以李牧师和巴拿马专家克鲁兹指导试做的蜜处理豆赴赛,结果虽青出于蓝,但李牧师大公无私的分享,令人敬佩。郭章盛的嵩岳咖啡庄园以铁比卡为主力品种,近年亦试栽其他品种,包括卡杜拉,以提高产量。

2010 SCAA“年度最佳咖啡”

SCAA“年度最佳咖啡”是目前国际规模最大、最无地域限制的权威杯测赛。2010年竞赛豆的水平更超出2009年一大截,入选“年度最佳咖啡”的9支优胜豆,最低杯测分数达85.558分,最高分为90.5分,金榜题名的9支绝品,加总起来的平均分数高达88.609分,前六名得分全挤在89—90.5的狭幅区间,竞争之激烈,可谓空前。令人眼亮的是哥伦比亚知名的美景庄园(Finca Buenavista)2010年成功卫冕,以90.5分荣登榜首,连火红的翡翠庄园艺伎也不敌。

· 总冠军,哥伦比亚,得分90.5,薇拉省的圣奥古斯汀产区,美景庄园

· 最佳产地,危地马拉,得分89.625,安地瓜产区,Puerta Verde庄园

· 最佳产地,洪都拉斯,得分89.313,拉帕兹产区,La Isabela庄园

· 最佳产地,肯尼亚,得分89.222,尼耶利产区,Gichathaini庄园

· 最佳产地,秘鲁,得分89.2,普诺产区,Tunk庄园

· 最佳产地,巴拿马,得分89.125,博克特产区,翡翠庄园

· 最佳产地,夏威夷,得分87.563,咖雾产区,The Rising Sun庄园

· 最佳产地,萨尔瓦多,得分87.375,阿帕内卡产区,El Recuerdo庄园

· 最佳产地,尼加拉瓜,得分85.558,新塞哥维亚产区,Un Regalo de Dios庄园

会场烘焙出状况

李牧师决赛只得到74分,我有点错愕,竟然比初赛成绩低了将近10分,肯定出现了重大瑕疵,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大落差。有意思的是,美国知名自家烘焙网络生豆供应商Sweet Maria's的老板汤姆,在4月中旬成绩揭晓后刊出一篇文章,指出本届赛事,他代表肯尼亚知名处理厂Gakuyu-ini寄了一支最畅销的肯尼亚小圆豆参赛,这支豆子很稳定,杯测至少有88分,未料只得到75分,情何以堪。他指出本届SCAA杯测赛会场传出烘焙出现问题,有不少受测豆烘太深,又重新来过。汤姆质疑他的肯尼亚小圆豆可能被现场的烘焙师烘焦了,否则不可能如此低分。这不免令人担心杯测赛的烘焙标准该如何制定,才能完美诠释参赛豆的最佳风味。

建议SCAA制定多重烘焙曲线

李牧师经过自我检讨后,决定建议SCAA早日为日晒、水洗、半水洗、蜜处理以及豆子软硬度,定出符合参赛豆特性的烘焙曲线。比方说日晒豆或低海拔豆子的烘焙时间就要短一点,如果一味以水洗豆或极硬豆标准来烘焙所有的参赛豆,很容易出差错。

我蛮认同李牧师的建议,因为我烘过李高明以有机肥滋补的阿里山水洗豆,质地较硬,费时稍长;但试烘李牧师2008—2009年产期的蜜处理豆以及嵩岳咖啡园的蜜处理豆,明显感到硬度较低,一爆来得较快,且爆裂后豆芯鼓起的幅度很大,几乎呈开花状,火力过猛很容易烘焦,但控制得宜,亦可烘出甜美滋味与醇厚度。因此硬度高低不是问题,重点是如何完美诠释软豆、硬豆,日晒、水洗或半水洗豆的最佳味谱,协助所有参赛豆的风味得到最佳发挥,这值得主办单位正视。

讲习与杯测,花开并蒂

2010年年初,李牧师邀请巴拿马专家来台讲习蜜处理技巧,带动台湾地区业者邀请其他地区咖啡专家赴台讲习与实作的风气。另外,夏威夷小有名气的烘焙师兼处理专家米格尔·梅扎(Miguel Meza),也于2010年年底抵台,指导农友实作。外来专家的指导,对台湾地区咖啡农很有助益,值得推动。

2011年2月27日,李牧师又在屏东咖啡园举办台湾咖啡2010—2011产季杯测会。台湾地区共有26支各式处理法样品豆参加,规模比去年更大,但杯测结果不尽如人意,品质并不比上一年优,甚至有点小退步。但整体而言,已比前几年好太多了。显著提升台湾咖啡品质,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有待长期努力与改善。辛苦的农友们,加油啊!

烘焙曲线攸关杯测公平

烘焙确实是杯测赛一大变量,因为不是由最了解样品豆特性的参赛者烘焙,而是全部委托主办单位统一烘焙。虽然备有精密的“艾格壮咖啡烘焙度分析仪”(Agtron Coffee Roast Analyzer) ,并以艾格壮数值作为烘焙度的统一标准,但玩家都知道,同一支生豆以3种曲线烘焙,即使烘焙度相同(艾格壮数值#55,也就是接近二爆),但因火力与时间模式不同,风味未必相同,这是艾格壮数值的盲点。

SCAA杯测赛虽有规定每支豆子的艾格壮数值差异不可超过±1,看似严谨,实则不足,因为12分钟烘焙到艾格壮数值#55,与10分钟烘到相同读数所表现的风味差异很大。但如果严格规定所有参赛豆必须在12分钟烘到艾格壮数值#55,且差异不得超过±1,这也未尽情理。因为含水量较高,或高海拔的极硬豆,所需的烘焙时间较长;含水量较低,或低海拔、质地较软的豆子,需要烘焙时间较短,可能不到12分钟就二爆了。

杯测赛的烘焙标准如何捏拿,颇为复杂,因为参赛豆的处理法包括日晒、水洗、半水洗和时兴的蜜处理,也有高、中、低不同海拔的豆子,彼此的含水量与软硬度有别,所需的火候与烘焙曲线也不同,这无疑增加杯测赛烘焙曲线制定的复杂度,并影响公平性。

台湾咖啡,明天会更好

将军咖啡品流高

2009年我在云林环球科技大学授课,认识不少古坑咖啡农,印象最深刻的是50多岁陆军退役后,投身咖啡栽植的徐和明上校。他以自家山坡地在日据时期栽种的铁比卡老丛,混合嘉义梅山乡大和村海拔900米的咖啡,于2009年首次参加古坑乡公所主办的国际咖啡节,从100多个参赛者中胜出,赢得头等奖。他的咖啡喝来干净清甜,没有土腥味,这味谱在古坑咖啡中,堪称上品,因此有人誉之为将军咖啡。

同年12月底,在环球科技大学白如玲老师的安排下,由徐和明开车载我们一起考察古坑咖啡园并造访云林县农会,与总干事谢女士一叙,畅谈古坑咖啡栽植与观光结合的经验,以及水果产能过剩,酿酒谋出路的有趣话题,吾等受益匪浅。另外,古坑乡华山休闲产业促进会理事廖有利,热情招待我们晚餐,我们还试喝了他栽种的袖珍玲珑平地豆,喝来淡雅无酸,略带花生味,令人印象深刻。

参访过程中发觉古坑有不少咖啡田乏人照料,任其荒芜,想必与种咖啡入不敷出有关,台湾咖啡农日子并不好过,看了令人伤感。我相信李董、李牧师和郭章盛等台湾地区一流咖啡农的背后,暗藏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

成本高得吓死人

台湾地区咖啡生产成本高,售价贵而不惠,每磅生豆至少250元人民币才够本。“农委会农粮署”曾估计,台湾地区咖啡生产成本比其他产地高出40倍,因此不鼓励农民栽种,并建议现有咖啡农,要结合观光才有利润。“农政单位”就事论事,无可厚非。

但近年台湾地区咖啡农自力救济,勇闯国际杯测赛,“扮猪吃老虎”,立下汗马功劳,有关部门是否该顺势调整政策,多多奖励有志种咖啡的辛勤农友?如果能够二度打入国际杯测赛金榜,意义非凡。因为2009年李董的阿里山铁比卡荣入金榜,或许有人会眼红说:“那是运气好!”但咖啡农如果再下一城,第二次就不是运气能解释的了。毕竟李董、李牧师与郭章盛刷新了台湾咖啡新味谱的杯测分数,距离金榜题名仅咫尺之遥,加把劲,很可能再缔佳绩。这对营销中国台湾的咖啡到国际市场是一大助力。

台湾咖啡,够硬吗?

一般来说,台湾咖啡质地较软,不耐火候,这也是大问题。究竟是水土、气候、营养,还是基因弱化使然?值得细究。

但我发现李高明阿里山的咖啡就没有此问题,烘焙进入一爆甚至二爆后,豆芯也不会鼓得像爆米花那么丑陋。有机肥是李董的秘方,我高度怀疑营养是原因之一,但李牧师则认为水土与气候才是主因。

精品咖啡实力不容小觑

既然台湾咖啡生产成本难降,农友当务之急是提高品质,洗刷台湾咖啡缺香乏醇的污名。台湾咖啡农若能打造出醇厚、香甜、干净水果调的新味谱,感动广大咖啡消费者,一旦喝出本土咖啡迷人的新味谱,每磅肯花250元以上,台湾地区的咖啡就不再是贵而不惠,而是贵得有理,如同夏威夷柯娜(Kona)、咖雾(Ka'u)和巴拿马艺伎一样。

这有可能吗?至少李高明、李牧师、郭章盛和方政伦的台湾咖啡,在领有执照的国际杯测师的品香论味下,拿到80分以上的精品级高分,老实讲这已超越沽名钓誉的牙买加蓝山了。台湾咖啡既然能打进SCAA“年度最佳咖啡”决赛,甚至挤进前十一强,足以证明宝岛有实力种出精品咖啡。今后要做的不是比谁的更香醇好喝,而是找出九成以上的台湾咖啡缺香乏醇的原因,谋得改善之道。

暗夜明灯能否为继

最令我忧心的是,台湾咖啡农里能赚到钱的人不多,大部分仍在苦撑中,满腔热血终究要面临现实考验,试想生计都有问题,如何种出好咖啡?发展台湾地区本土咖啡,路途仍布满荆棘,不容太乐观。但令人欣慰的是,已有前述几位先锋,敢跨出台湾岛与世界名豆比香醇。但是,如果连他们所种的好咖啡,在台湾地区都找不到营销通路,那么本土咖啡的未来堪忧。暗夜明灯的有限燃油烧尽后,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此问题值得农政主管部门重视。

附录
台湾咖啡现况

台湾咖啡的开花期在每年雨季的3—4月,红果子收成期在每年10月底至隔年3月。但近年气温偏高,雨季较晚,结果期稍有迟延,红果子收成也延至12月至隔年5月。李牧师将台湾地区阿拉比卡的栽种海拔归纳为平原区、中低海拔区(200~600米)及高海拔区(600~1,200米)。台湾地区就种咖啡而言,算是高纬度地区,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冬季可能结霜甚至飘雪,反而不利咖啡树生长,因此海拔要求不需与低纬地区比高。

年产量不到60吨

产量有多少?这是个大问题,不要说产量,就连咖啡农地有多少,相关部门亦无资料可考。笔者与李高明、郭章盛和徐恒德讨论此问题,最大共识是台湾地区咖啡年产量不超过60吨,一般小农年产咖啡少则数百千克,多则1~2吨,但人工成本高,不少咖啡田任其荒芜。以李高明和郭章盛而言,年产量也不过1~2吨,遇到天灾时甚至低于1吨。

一人一年喝一千克

台湾地区一年喝掉多少咖啡?这比较容易计算,据财税主管部门年度咖啡进口资料,进口咖啡分为未焙制生豆、已焙制熟豆、咖啡萃取物调制品三大类,2010年度台湾地区进口咖啡生豆(15,926,893千克,含低因豆),进口咖啡熟豆(1,959,811千克,含低因豆)以及咖啡萃取物调制品(7,198,036千克),加总起来共25,084,740千克,最后再加上台湾地区产量60,000千克,也就是25,144,740千克,再除以人口23,000,000,即每人年均消费咖啡1.09千克。终于突破1千克关卡,与世界的平均量每人喝1.3千克咖啡相差不远,近年内应可达阵。但比起近邻日本每人年均咖啡消费量3.3千克,以及韩国的1.8千克,中国台湾人确实喝太少。

新鲜烘焙越来越红

从生豆与熟豆进口量来看,台湾地区已从2000年的6,288,108千克,增加到2010年的17,886,704千克,进口量是2000年的2.8倍。在进口咖啡的类别中,以生豆增长最多,2005年生豆进口量首度破1万吨,2006年又回跌到9,000多吨,但2007年至今,生豆进口量均在1万吨以上,可见台湾人对新鲜烘焙的偏好度越来越高,这对推动精品咖啡发展是一大鼓舞。

另外,2010年以来,国际咖啡需求量激增,但全球变暖,气候乱了套,病虫害猖獗,高品质生豆供不应求,国际豆价节节攀升。2011年2月每磅生豆价格飙破3美元大关,创下十多年来新高,这对台湾咖啡农是一大利好,难怪这两年投入咖啡栽种业的农友有增加趋势。这究竟是李董、李牧师或郭章盛,逐鹿国际赛事,表现亮眼的良性刺激,还是国际豆价狂飙不止的缘故?耐人寻味! 3ACdPj/+wdlXuyRt2zKK+gnR5OyzOu7aVKcwoadDpQ6gAlrpdtQJjb4jy+9osfU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