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滩建筑群
拍摄建筑肖像

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往南至金陵东路,便是外滩历史建筑群的所在地。它们在黄浦江西侧形成“月牙”,这些建筑多为四至七层,分别建成于1900年至1935年间,建筑群集合了多种风格,英国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中西结合式等,上海海关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原沙逊大厦、中国银行大楼等都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见图1-3)。

图1-3 外滩建筑群位置和总平面示意图

1.新天安堂2.原教会公寓

3.上海半岛酒店

4.原东方大楼

5.原格林邮船大楼

6.原怡和洋行大楼

7.原扬子大楼

8.原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9.中国银行大楼

10.原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大楼)

11.原汇中饭店大楼

12.原麦加利银行大楼

13.友邦大厦

14.原台湾银行大楼

15.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16.档案新馆

17.上海总工会大楼

18.上海海关大楼

19.原汇丰银行大楼

20.原轮船招商局大楼

21.原电报大楼

22.原通商银行大楼

23.原日清大楼

24.原有利大楼

25.原上海总会大楼

26.原亚细亚大楼

27.凯石大厦 28.金延大楼

29.档案馆 30.外滩22号

上海海关大楼落成于1927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石材砌筑厚重外墙,入口大门采用古希腊神庙样式,主体建筑八层之上为内设海关大钟的三层钟楼,建筑总高约79米。

原汇丰银行大楼于1923年建成,曾为市府大楼,建筑外观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内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及回字形平面布局,立面布局为中轴对称的横向和纵向三段式,主体五层,中部七层,立面为拱形门廊、科林斯柱式、神殿式穹顶。

原沙逊大厦落成于1929年,采用钢架结构,建筑主体十层,局部十三层,总高约77米,平面为A字形,立面为简洁的装饰艺术风格。

中国银行大楼建于1937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十七层,总高约76米,立面为装饰艺术和中式风格。

以上四栋建筑均由公和洋行 设计,在近代历史中,此工程事务所为上海和香港等城市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影响了上海外滩和香港中环的城市街区风貌。

和中国传统建筑群及普通现代建筑组团的围合庭院式空间不同,外滩是临江而建、依次排开,建筑在外滩的位置越居中,面越宽,建筑就越重要,地位和价值也越高,建筑的正立面是外滩建筑群最重要的面,也是建筑的城市形象面(见图1-4)。

图1-4 外滩建筑肖像系列(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为1-30)

外滩建筑群的建筑均朝向东布局,下午三点以后进行拍摄时,建筑的东立面处于柔和的阴影之中,没有光线切断立面的线条,建筑的造型和影调变化均匀。沿中山东一路由北向南依次取景,继而拍下每一栋建筑的完整正立面(见图1-5—图1-8)。平面化的正立面在视觉上会给人直接的感受,将建筑信息和符号平整地传达出来,后在照片的处理上统一底色,作不同画幅比例、色彩、环境的对比分析,使建筑在画面中呈现一致大小,达到影像艺术表现的纯粹和统一性。强调图片的信息和符号,一方面能将建筑单体的形式、质感、纹理完全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希望透过观者之眼的横向比较,达成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对话。

图1-5 新天安堂,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建成于1886年,重建于2010年

图1-6 海关大楼,希腊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成于1927年

图1-7 原汇丰银行大楼,希腊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成于1923年

图1-8 外滩25号-原上海总会大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建成于1910年

在摄影艺术里,扩展摄影的边界有时需要作大幅度夸张创意,有时也可以在基本的构思和立意的基础上作改进,在平常的视角里提取出代表性的视角,也会得到很不错的效果。

外滩建筑群见证了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也记录了西方文化对上海城市的影响,其中有很多值得回看和思考的地方。 vugGcCkVCPFK8ToJv2WuI3usJOeZXjHIcJXV1UlsFR3mm5NLKwapYEfdByAl9H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