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城市和摄影
照片逻辑结构

在城市空间的摄影中,你需要重视两点,其一是对一座城市的理解,创造出拍摄视角的维度和主题;其二是理解一张照片的结构,建构起统一的审美,以发挥照片媒材工具的强大表现力。

如何去理解一个城市,取决于你如何观看城市。一个城市,从无到有,由简至繁,逐渐形成大规模、高密度的城市。城市满足了人的需要并给人带来便捷,人在城市中生活、工作、交往,这是社会行为层面的城市;城市由房屋、桥梁、道路、河流等要素构成,这是构成层面的城市。

城市建筑提供给人们庇护和完全的空间,城市广场提供给人们集会交流的场所,这是建筑学层面的城市;城市场景出现在小说、诗歌、音乐作品里,便是抽象艺术视角的城市。

以不同的视角观看城市,便可以用不同视角来拍摄城市。

然而,理解一张照片的结构,你需理解它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构成(见图1-38)。

图1-38 照片画面构成的三个层次示意图

一是 主体元素 ,一张照片中的表达主体,占据画面中的重要位置,在画面中的存在方式也和其他次要元素不同,相比次要元素,一眼看去重点突出。

二是 构图结构 ,是画面布局的一般规则,即通常所说的构图,如对称构图、三分之一构图、对角线构图等,构图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照片表达的主题和意图。就像电影,如果电影情节非常激烈跌宕,就会选择斜线的、不稳定的、带透视的、变化大的构图;如果电影情节安静平缓,就会选择水平的、较少斜线的、正面的、变化小的构图(见图1-39、图1-40)。

图1-39 建筑的竖向墙柱线条组织画面的基本图形构成

图1-40 静物和人物构成画面的视觉趣味焦点

对于摄影而言,构图有时是一种理性选择,是对于拍摄照片的立意和构思做出的理性判断,抛开照片的构思谈构图是空洞没有意义的;有时也是一种感性选择,人的视觉有自我平衡的能力,直觉的感性是最好的理性。

三是画面平衡,在确定主体元素和构图之后,协调主体元素和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调和画面的图形、色彩、黑白到平衡状态,突出主体元素的同时,保持画面不单调或失衡。如画画一样,在画好静物轮廓之后,再退出来观察一下静物之间的关系,是否有遮挡主体元素,再做优化调整,以达平衡。

主体元素、构图结构、画面平衡构成了一张照片的逻辑结构,也是拍摄一张照片的过程。这三个层次对于绘画、视觉表现、图形设计的创作,也同样适用。

比如,敦煌的北魏佛像壁画《降魔变》,释迦牟尼居中心而坐,对称布局,周围群魔姿态各异,动静互动对比,笔触生猛而充满艺术的元气。

再比如,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十二门徒的眼神和肢体均指向画面主体人物,对称和中心式的构图使画面稳定而均衡。

名作中的例子不胜枚举,致敬和学习经典总会收获颇丰。 7NQDgxdMruLuQ54lr7eOeuY7EHO6h5pLOKyfvC6GyVJoghMv5cpkbJLaNwQ8Ra9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