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在悄悄观察林山日常更新的建筑照片一个月后,我终于对他发出了采访邀约。

相信我,要是你的社交媒体时间线上有人持之以恒地为一幢幢房子拍“肖像照”,你也会对他产生好奇。况且,他不仅拍房子,还拍不同形状的树、骑自行车飞驰的人,甚至那些在上海的夜晚里如星星一般的午夜便利店。

他是摄影界的“集邮者”,更专业地说,他是“类型学摄影”的当代实践者。他的作品里既有尤金·阿杰游走巴黎三十载的诚恳,也有贝歇夫妇归档水塔时的简洁,但在用客观性取代戏剧性的同时,林山的摄影里依然能看到他对拍摄对象的态度与感情——凝视海关大楼,也同样凝视一棵古老的树。

林山的出现,启发了我公众号的新栏目的出现——The man with the camera(持摄影机的人)。我想与他这样专注于摄影的日常实践者对谈,继而观察日益深入当代生活的摄影师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如夏洛特·科顿在《作为当代艺术的照片》一书中所提出的,自1839年摄影术正式发明后,经过近两个世纪的不断进步,摄影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并且随着影像制作的简易化,摄影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无处不在、无人不能,这使我们更难对当代艺术摄影进行界定,更直白地说,我们需要去思考:摄影师的摄影较普通人的摄影其艺术性从何而来?

林山的这本书给了我这个问题的答案。翻开目录,你能看到他对过去几年不停歇的创作进行了系统的主题分类——从外滩的建筑群到老城厢的古建筑,从照片的构图到摄影主题如何确定等。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文字里包含了对当地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的理解,这份理解如丰饶的果肉包裹着其摄影的内核,与他的照片共同构成了一份珍贵的城市档案。

这些年与各类摄影师打交道,我发现其中真正成熟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有几个必不可少的特点:系统的思考、主体化的呈现、对技术的苛求。林山在这三点之上还多了一点——不曾停止的创作力。这份力量,与其说来自城市对他的滋养或他对摄影的痴迷,更不如说这是真正观察世界的人所持有的力量。希望林山一直带着这份力量,为世界拍肖像。

曾卓琪
西班牙语译者、艺术评论人
豆瓣ID:长安 rAZDddYcLmpdbxN+FMTen7InhbGxks3LAUdDsfS2tMxEnLnIQ0UYSsQtnomx7r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