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滩美术馆
拍摄建筑趣味

虎丘路在圆明园路西侧,是一条安静的城市道路,道路南端东侧的第二栋建筑便是外滩美术馆(见图1-29),也叫亚洲文会大楼

图1-29 外滩美术馆位置平面示意图

该建筑最早建于1871年,作为上海博物院使用,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后因建筑寿命问题拆除,于1932年重建为五层的现存亚洲文会大楼,建筑位东朝西,整体为简洁流畅的竖向线条,立面为装饰艺术风格,局部设计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一层入口外墙为米色石材砌筑,上部几层为浅黄色砖饰面,入口设三个半圆形拱券门,两侧各一扇八卦窗。二层凸出石材砌筑中式阳台,石柱雕螺旋纹样,再上方石材门额有“亚洲文会”篆体文字。

2010年建筑完成保护和修缮后作为外滩美术馆的艺术展览空间对外开放,馆内常年举办国内外当代艺术展,是虎丘路上的地标式文化建筑。

一个晴日的早晨七点,我来到虎丘路,整个街道的东侧都在阴影中,没有光线眷顾,街道空间氛围宁静,美术馆尚未开门,建筑的立面清冷干净,适合拍摄简洁纯净的建筑立面(见图1-30、图1-31)。

图1-30 虎丘路和亚洲文会大楼(快门速度1/250秒)

图1-31 早晨的建筑阴影面(快门速度1/400秒)

美术馆沿街的西立面是建筑的形象面,从南向北走过均可取景到西立面视角,而总觉得画面过于平静,希望可以寻找到打破画面平衡的元素。常常拍一张照片是在一瞬间建立规则同时打破规则的过程,理性判断以建立规则满足照片的基本内容,感性发现以打破规则,突出照片的中心趣味点,寻找和发现建筑场景中的趣味点即是拍摄关键。

下午五点再来到虎丘路,夕阳的余晖将建筑立面照成金色,拼色清水砖墙面深色、浅色的砖块透出斑驳纹理似乎在舞动,美术馆墙面上落着树和房子的影子,人们进进出出美术馆,街道气氛与清晨截然不同,光影与建筑交织在一起,使老建筑更加有质感和岁月的痕迹,立面色彩浓郁生动,我取景拍下夕阳下泛着金色的“文会大楼”(见图1-32)。

图1-32 夕阳余晖使建筑立面呈暖色(快门门速度1/250秒,光圈F/5.6,感光度100)

进入美术馆,一层是简洁的公共厅,右侧开放式楼梯连通美术馆一至五层,是室内空间的特色,整部楼梯曾依照原始样式专门修复,地面踏步为深色水磨石地砖,老式的铁艺栏杆搭配深色木扶手,古朴而优雅。

在楼梯转角处有一扇窗,可望见远处高200多米的世贸大厦,也可同时俯瞰老黄浦城市景象,再退后两步,以门框和窗框作为双层框景构图(见图1-33),拍下“楼梯间的框景”。走到四楼是三层通高的大型展厅(见图1-35),展厅上空的五楼、六楼分别为行走和休息回廊,顶部新建现代式玻璃天窗(见图1-36)以提升展厅的自然采光,是旧大楼的修缮中特意增加的新设计,我退到展厅西侧端头,拍下“美术馆的大展厅”。

图1-33 运用门框和窗框作框景构图

图1-34 用竖向重复的楼梯元素构图

图1-35 三层通高的展厅空间

图1-36 展厅的玻璃天窗

我走出美术馆时已近黄昏,夕阳落在美术馆大楼的顶部,看展的人也几乎散尽,我在美术馆的对面望着大楼的辉煌与平静,建筑入口的石阶前坐着一位青年在低头等待,似有所思,纹丝不动,仿佛罗丹的《思想者》雕塑渺小地落靠在文会大楼下,我拍下“夕阳下的外滩美术馆和低头沉思的人”(见图1-37)。

图1-37 夕阳下的外滩美术馆和低头沉思的人(快门速度1/200秒,光圈F/6.3,感光度100)

李白有诗句:“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前两句描绘大场景的江城傍晚与晴空山色,后两句落在细节的湖水似镜、双桥似虹上,为大画面增添点睛之笔。

对于照片,仅靠图形、光影、场景还是不够,还需要一个精彩有趣细节的点,为影像和现实之间的世界搭一座桥达成对话,支撑起照片的灵魂。 g9jSQV4urkM+7os9i77RLvNYp83GngQju2sYYBa1y5vqd0yDsOTp33SkCjRO5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