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序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中国文化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一片汪洋大海,而它的“源头活水”就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集,编于公元前六世纪,地区包括华北的黄河流域,东起富庶的齐国,西至强盛的秦国,中原地带有人口稠密的郑、卫等国。在华北,儒家把远古传统、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楚辞》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集,作于公元前三世纪,地区是华南的长江流域,当时主要是版图广大的楚国。楚国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神话世界中;而楚文化的代表,是把个体的人格情操和想象的神话世界融合为一,开创了中国抒情诗光辉典范的屈原(约公元前340—278)。

从屈原起,开始了中国诗人个体创作的时代。屈原的作品,最初是单篇流传的。现在所能看到的版本,最早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前十篇的次序如下:一、《离骚》,二、《九歌》,三、《天问》,四、《九章》,五、《远游》,六、《卜居》,七、《渔父》,八、《九辩》,九、《招魂》,十、《大招》。后面还有几篇汉时人作品。一般说来,《楚辞》只收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所以本书只译了《楚辞章句》的前十篇。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序言中说:“今传屈原二十余篇作品,可以分成三类,构成一个序列。首先应说《九歌》十一篇,它本是楚地的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刮垢磨光,成为精美的诗篇。这组诗的抒情主人公或为神祇,或为主祭者。诗是代言体,尚非诗人的咏怀。它们更多地展现了诗人从继承到创新的创作轨迹。其次是《天问》,它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古今无两的煌煌大篇,着重表现了诗人的历史观与自然观,显示了哲理与抒情的两重性。第三是《离骚》《九章》等作品,是屈原的政治抒情之作,它们有事可据,有义可陈,情感充沛,形象鲜明,气象磅礴,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天问》《九歌》和《离骚》……各自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最辉煌的长篇抒情诗,其气魄之宏伟、抒情之深刻、构思之奇幻、辞采之绚烂,在古典诗歌的宝库里首屈一指。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过“左徒”的要职,一度得到怀王的信任。他主张改革内政,联合东方富庶的齐国,抵抗西方强盛的秦国;但秦国的使臣贿赂了楚国的大臣,大臣向楚王进谗言,楚王不但不接受屈原的意见,反而把他放逐。所以他在《离骚》中写道: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关于“离骚”二字的意义,司马迁说是“离忧”,班固说是“罹忧”,王逸说是“别愁”,本书的译名采用司马迁和王逸的说法。《离骚》既是政治抒情诗,又是伟大心灵的悲剧,全诗可以看作是由“述怀”“追求”“幻灭”三部分组成的三部曲。他“述怀”的名句如: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他“追求”的名句如:

吾令羲和弭节兮,

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

雷师告余以未具。

诗人的理想冲不破现实环境的束缚,所以感到“幻灭”;但是远游自疏的念头又终于被眷恋故国之情所压倒。例如:

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这四句诗,显然受了《诗经〈周南·卷耳〉》的影响:“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痛矣,云何吁矣!”后来甚至影响到元代马致远的《秋思》:“古道西风瘦马”,使马和思乡之情紧密地联系起来,甚至成为与乡思有关的意象了。

《离骚》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比兴”在《诗经》里已开其端,但是大多作为特定的修辞手段。《离骚》却将这种手法扩展到诗篇的整个艺术构思上,借以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来。朱自清说过,“比体诗”有四大类——咏史(以古比今)、游仙(以仙比俗)、艳情(以男女比君臣)和咏物(以物比人)。《离骚》中借男女恋情来比喻君臣离合的很多,如上面引用的“众女嫉余之娥眉兮”;借仙比俗的也不少,如上面引用的神话意象群:羲和、望舒、飞廉、雷师;以物比人,主要是用香花芳草比喻忠臣,用野花杂草比喻奸臣;以古比今如:

夏桀之常违兮,

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

殷宗用而不长。

就是用夏商灭亡的前车之鉴,来警告楚王。但是楚王不听忠言,国事日益混乱,楚国危亡在即,屈原悲愤交加,最后在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人缅怀他进步的理想,卓绝的人格,不幸的遭遇,在他离世的每个周年纪念日举行龙舟竞渡,象征性地要挽救诗人的遗体,这种风俗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甚至传到了日本、朝鲜、东南亚,由此可见他的事迹感人之深。

《离骚》可以和西方荷马的史诗《奥德赛》及但丁的《神曲》先后媲美。荷马比屈原约早 500年,《奥德赛》描写特洛伊战争的英雄奥德修斯,在回国途中经历的海上风险,他过人的智力和身受的痛苦。《离骚》写的却是诗人追求理想的天路历程,他高尚的品德和离乡背井的内心悲哀。奥德修斯追求的是现实生活,是回到故国和妻子家人团聚;屈原寻求的却是理想的君主或美人,如洛水的宓妃,有娀之佚女、有虞之二姚等。

但丁比屈原约晚1500年。茅盾在《世界文学名著杂谈》中把《神曲》和《楚辞》作比较说:“但丁的《神曲》的基本思想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也有异教的传说和神话。同样地,屈原所‘上下而求索’者,虽然是尧舜的‘纯粹’,可是他也喜言‘巫俗’。《神曲》是‘梦的故事’,而《离骚》和《九章》也是神游的故事。《神曲》开头的文豹、狮子和牝狼是象征或隐喻的,《离骚》等篇的椒兰风鸩也是隐喻。《神曲》托毗亚德里采为天堂之向导,但丁是把这个纯洁的女子作为信仰象征的;同样地,《离骚》也托言求‘有娀之佚女’。《神曲》包罗了中世纪社会的政治现象,交织着中世纪哲学和科学的思想;屈原在他的一气发了一百八九十个疑问的《天问》内,也颇有包举一切……古代文化的气概。不过有一个大不同在,即但丁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肯定地批判了一切,而屈原则是皇皇然求索。”

有趣的是,钱稻孙把《神曲》译成中文,用的就是“骚”体,如《地狱》曲一的前六行:

方吾生之半路

恍余处乎幽林,

失正轨而违误。

道其况兮不可禁

林荒蛮以惨烈

言念及之复怖心!

这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了。

《九歌》是祭祀神灵的乐歌,相传是夏朝的音乐,流传于楚国民间。屈原流放时,看到民间祭祀的歌舞之乐,感到乐曲很美但歌词鄙陋,于是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润色,创作了一套新的歌词。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九歌》,共十一篇,前九篇祀神,第十篇《国殇》祭鬼,第十一篇是尾声。有人认为第一篇《东皇太一》是总的迎神曲,最后一篇《礼魂》是总的送神曲,所以只写祭祀,没有颂神。第二篇本是《云中君》,据闻一多考订,认为是错简,《东君》应当在《云中君》之前,因为在《史记》《汉书》中,“皆东君、云中君连称”,二者本是“依农业社会观念,象征着两个对立的重要自然现象——晴与雨的”。《东君》是男巫扮太阳神的唱词,而第十一、十二句是女巫唱的。太阳神的形象,从红日东升到丽日当空,到夕阳西下,都是雄伟而壮美的,祭祀场面也写得非常热闹。《云中君》是写云神的,第一、二句有人说指女巫,有人说指朝霞;第三句可和雪莱的《云》比较,最后两句是女巫的唱词。《湘君》和《湘夫人》两篇合起来是一个整体,由男巫扮湘君,女巫扮湘夫人,男女对舞对唱。《湘君》写湘夫人的心理活动,由希望而失望,而怀疑,而痛伤,而埋怨,入情入理,曲尽其妙。《湘夫人》则写湘君赴约、失望,怀想,盼望,望之不见,遇之无因等情节,开头四句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是历代诗家所推崇的佳句;《大司命》是扮寿命之神的男巫和人间凡女的对唱,是神凡恋爱的悲剧。《少司命》一说是写送子娘娘;郭沫若说是写爱情女神失恋,所以说:“悲莫悲兮生别离。”《河伯》写黄河水神对洛水女神的相思。《山鬼》写巫山神女的相思之苦,徐悲鸿还画了《山鬼图》。《国殇》则是追悼秦楚交战阵亡将士的哀歌。

《九歌》虽是祭祀用的乐章,但主要内容却是恋歌。古代的祀神祭节,也正是青年男女欢会游乐的大好时光,用恋歌作祭词是自然的事;因为祭神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神的保佑,所以用恋歌来娱神、悦神;而《九歌》中的恋歌如《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山鬼》等,艺术形式完美,对后来两千多年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九章》就是“九篇”,包括九篇内容与《离骚》近似,篇幅较小的作品。第八篇《橘颂》的风格与其他各篇不同,说到“嗟尔幼志”“年岁虽小”,有人认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这是一首咏物诗,赞美橘树,同时借咏橘来自喻,比喻自己的品德,像橘树一样,是“独立不迁”,“苏世独立”,“闭心自慎”的。这首诗写得不即不离,不离开橘,又不局限于橘,而是把橘和自己结合起来写,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品格。其他八篇梁启超说是“《离骚》的放大”,不过主要是用写实的方法,反映诗人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段,及当时的思想情绪。如《史记》没有记载屈原流放的地点,《抽思》写他初放汉北,《哀郢》写他流放郢都以东,《涉江》写他从今天的武汉一带,流落到荒凉的湘西,《怀沙》写他从湘西奔赴长沙,最后死节,这四篇填补了流放地点的空白。

《九章》之中,《惜诵》可能是屈原流放后写的第一篇,接着可能是《悲回风》《思美人》《惜往日》。《哀郢》可能作于公元前289年,那时秦将白起攻陷了郢都。“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梁启超认为是“最沉痛的”文字。“这等作品,真所谓‘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任凭是铁石人,读了怕都不能不感动哩!”《涉江》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作,抒情才悲戚深沉,叙事则历历如见,议论则引古证今,随文变幻,各达极致。《抽思》一篇写得情意缠绵,如怨如慕,充摄诗篇灵魂的,是屈原高尚的理想:“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怀沙》是屈原临终的作品,通篇以赋为主,比兴兼施,灵感因岁序景物而生发,事理借形象比喻以辨明;熔思想美、艺术美、自然美于一炉。梁启超说:“他最后觉悟到他可以死而且不能不死,他便从容死去。临死时的绝作说道: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天问》是哲理诗,思想、历史价值很高。诗人提出了170多个问题,问到宇宙起源、天地形成、天象变化、洪水灾难、四方异物、神话传说、历史变迁等。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赞叹道:“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天问》素以难懂著称,闻一多《天问疏证》中精义较多。《天问》的形式在两千多年的古典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国外,则有《旧约·约伯记》可以比较。

《远游》是中国第一篇游仙诗。梁启超说:“《远游》一篇,是屈原宇宙观、人生观的全部表现,是当时南方哲学思想之现于文学者。”《远游》写凡人修炼得道而神游太空,不同于《离骚》写的神话人物游天。因为《远游》表现的主要是道家思想,和屈原的思想不同,有人认为不是屈原所作;也有人说屈原思想不限一家,某一时期具有道家思想是可能的。《远游》之前,诗人的思想表现在下列句中:

惟天地之无穷兮,

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

来者吾不闻。

《远游》中的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仙人王子乔的下列句中:

道可受兮,而不可传;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

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得道之后,诗中最后一段也有描写:

下峥嵘而无地兮,

上寥廓而无天。

视倏忽而无见兮,

听惝恍而无闻。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

太初而为邻。

《卜居》和《渔父》是两首叙事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梁启超说:“《卜居》是说两种矛盾的人生观(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渔父》是表自己意志的抉择。”如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渔父则劝他“与世推移”,并且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王逸说这两篇都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渔父》是“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无论作者是谁,作品思想都与《离骚》是一致的。

《九辩》的作者是宋玉(约公元前298—前265)。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所以“九辩”就是“九遍”,就是分成九个乐章的组诗。宋玉在诗中把自然的季节、楚国的政治气候、个人的身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以秋天的萧瑟之气贯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使“宋玉悲秋”成了文学史上的习语。诗中多是低沉幽怨的哀音,也有高亢激昂的调子,那多是从屈原的作品中改装过来的。屈原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而愤慨,宋玉却是为个人的失意而痛苦。《九辩》洋溢着忧郁美,第一乐章被古人誉为描写悲秋的绝唱:“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在诗中表现了对事物的怜悯感,自己才华出众的优越感,发泄苦闷后的痛快感。他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美感,包括天上地下多层次的空间美,季节转换的时间美,社会生活的动态美,内心矛盾的传神美,双声叠字的音乐美。尤其是最后一个乐章,用了“抟抟”“湛湛”“习习”“丰丰”“茇茇”“躣躣”“阗阗”“衙衙”“锵锵”“从从”“容容”等叠字,取得了难以形容的效果,前无古人的成就。后来汉武帝、魏文帝、李白、杜甫、李贺等写悲秋诗,没有一个人不受宋玉启发的。

《招魂》和《大招》,有人说是屈原所作,招的是楚怀王的魂;有人说是宋玉所作,招的是屈原的生魂。楚国巫风盛行,有病垂死的人,可以请巫招魂;所以宋玉托上帝的意旨,借巫语招屈原的魂,寄托楚人对他的厚望,盼他还朝的深意。《招魂》开始一段写屈原自诉洁身服义,君主却不察知他的盛德。于是上帝告诉巫阳,把灵魂招还给屈原。以下便是巫阳招魂之辞,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前一层次把天地四方的害人事物,写得神怪无以复加:长人,十日,雕题,黑齿、蝮蛇、封狐,雄虺、木夫,土伯等,都不同于儒家后来加工修饰过的神话,而是险恶壮美的形象。后一层次列述宫室、起居、饮食、燕乐、声色之美,王夫之说:“盖人君待贤之礼,自当极致其丰。”所以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写得淋漓尽致。如“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娱光眇视,目曾波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放陈组缨,班其相纷些。”王逸说“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是希望楚王觉悟,召屈原来挽救危亡的。后一层次的欢乐气氛,是和前一层次诡怪可怕的景象形成对比,在艺术上达到平衡的。《招魂》最后一段和开始一段对应,用第一人称代屈原写魂归来后,将和楚王射猎于云梦,真是怀念屈原的最好诗篇。《文心雕龙》说:“《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可见这两篇的词采之艳,意蕴之美,“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梁启超说:《招魂》可和歌德的《浮士德》先后争辉。

《楚辞》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19世纪才有西方译本。1852年,在维也纳出版了普费兹梅尔博士的德文译本。1870年,在巴黎出版了德尔韦侯爵的法文译本。最早的英译文,是1879年《中国评论杂志》第七期309到314页上发表的派克英译的《离骚》,译文韵得到剑桥大学翟理斯教授的赞赏,但他认为开始很好,后面就难以为继了。牛津大学霍克思教授认为:派克释义多于翻译。现将他的译文摘抄在英文序中,以见一斑。

1884年,翟理斯教授在上海出版了英文本的《中国文学精华》,其中选译了《卜居》《渔父》和《山鬼》三篇。他的译文优雅可读,但是过分欧化,现将他译的《卜居》也摘抄在英文序中。1895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亚洲学刊》第二十七期847到864页发表了理雅各英译的《离骚》。他的译文忠实地翻出了王逸的解释,可能还参考了德尔韦侯爵的法译本,显然比派克的英译本更加准确,但和他英译的《诗经》一样,一点不能引人入胜,读来毫无诗意,仿佛他译《离骚》只是责无旁贷,自己完全没有兴趣。理雅各之后,日本还出版了质量很高的《离骚》日译本。

有个德国学者艾尔克,在1914年曾把《招魂》译成德文,到1923年又把《大招》译成英文。到1939年,他发表的《古代中国的死神》中,包括了他英译的《大司命》和《少司命》。他的译文基本上是逐字直译,对开始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倒还有用。现将《招隐士》中两行摘抄在英文序中,以见一斑。

1918年,韦理出版了他英译的《中国诗选一百七十首》,其中包括《九歌》中的《国殇》;1919年,他又出版了《中国诗选续集》,其中包括《大招》,霍克思认为是光辉灿烂的译文。1946年,韦理再出版了《中国诗选》,这两篇都收在其内,《国殇》修改较多。

192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学刊》第59期231至253页,刊登了比亚拉斯的《屈原的生平和诗作》一文,其中包括他英译的《东皇太一》《山鬼》《天问(前12行)》《惜诵》《卜居》《渔父》几篇,完全是机械式的直译,毫无文学价值可言。此外,他还曾将部分《楚辞》译成德文。

1929年,在新加坡出生的华侨、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林文庆,在上海出版了英译《离骚》。英国汉学大师翟理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都为林译本写了序。翟理斯说:“《离骚》是一篇奇妙的抒情诗,可以和古代希腊诗人品达比美争辉。诗篇是公元前300多年写的。我在1872年第一次读到的时候,诗句有如闪耀的电光,使我眼花缭乱,觉得美不胜收。”他还说林译使英国显得瞠乎其后,停滞不前了。泰戈尔说:“这篇政治抒情诗是一首哀歌,使人栩栩如生地看到一个伟大民族的心灵,如何渴望在道德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社会。……我们感到整部诗篇弥漫着时代末日的悲哀,并发现希望的曙光也是如梦如幻。读读下面这四句诗:

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毗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我们仿佛听到黄昏的微风发出了临终前的叹息,诗句的字里行间吐露了生离死别的衷情。”但是霍克思的看法不同,他认为林译只适宜学生用来做中英对照本,译文不如理雅各的准确,而且同样缺乏文学价值。现将林译摘抄两段在英文序言中,以见一斑。

1947年,英美出版了白英和西南联大师生合译的《白驹集》(古今中国诗选),闻一多参加了选题,包括《九歌》《涉江》《离骚》几篇。霍克思认为译文清新可读,除了韦理的译本外,《白驹集》要算最好的,它不会使读者望而却步。但白英把有韵的骚体译成散文了。

1953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杨宪益夫妇合译的《离骚》等诗,包括《九歌》《九章》《卜居》《渔父》《招魂》《天问》在内,除中间两篇外,全部译文押韵。霍克思说这是匠心独运的一座丰碑,但像蒲伯译的荷马史诗一样,并不忠实于原文。

1955年,韦理又出版了他英译的《九歌》,霍克思认为译文是无价之宝。195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霍克思自己译的《楚辞》,包括王逸《楚辞章句》中的全部作品,内容最为广泛。他的译法介乎直译与意译之间,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比前人更准确,但从宏观的角度看来,却只能使人知之,不能使人好之、乐之。

1975年,纽约出版了柳无忌等编译的《葵晔集》,其中选译了《离骚》《湘君》《大司命》《哀郢》《橘颂》五篇。198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华逊编译的《中国诗选》,其中选译了《离骚》《云中君》《湘君》《山鬼》《国殇》五篇。柳无忌和华逊都把有韵有调的《楚辞》译成无韵无调的分行散文;也就是说,最多只能传达原诗的意美,但是不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而《楚辞》的英译本如果只有意美而没有音美、形美,那就会使人觉得奇怪:怎么能把《离骚》和《奥德赛》及《神曲》、把《天问》和《约伯记》、把《招魂》和《浮士德》相提并论呢!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序言中说:“在一个民族文化中,如果只有山峦而没有高峰,只有江河而没有大海,只有大合唱而没有最强音,是断难彪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屈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大合唱中的第一个“最强音”。而散体译者却把《楚辞》译成“山峦”,译成“大合唱”了。而我认为,英译《楚辞》一定要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才能使这座高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YVH2xOyeLIilc+KmgRIhYVsLdOsRc3/2P0ijV7FsGHu1H7AKnZj8xVJxmZ8dWh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