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序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中说:杜甫是当之无愧的情圣,“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它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作情圣”。

杜甫生于开元初年(712),开元盛世孕育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杜甫早年漫游四方,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这样气吞山河、反映盛唐气概的名作。他和李白、高适等人结交,又写出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等感情洋溢、脍炙人口的诗篇。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全家逃难,颠沛流离,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是那个时代社会动乱的真实写照。如《垂老别》中的“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新安吏》中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石壕吏》中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梁启超说:“这些诗是要作者的精神和那所写之人的精神并合为一,才能作出。……他作这首《垂老别》时,他已经化身作那位六七十岁拖去当兵的老头子;作这首《石壕吏》时,他已经化身作那位儿女死绝、衣食不给的老太婆,所以他说的话,完全和他们自己说一样。”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家在羌村避难,他一人去灵武,途中被叛军抓了去,写下了著名的《月夜》和《春望》,表达了他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怀。从叛军中逃出后,他回到羌村,写了《羌村》三首,描述了当时的离乱生活。梁启超说:“他处处把自己主观的情感暴露,原不算写实派的做法。但如《羌村》《北征》等篇,多用第三者客观的资格,描写观察所得来的环境和别人情感,从极琐碎的断片详密刻画,确是近世写实派用的手法,所以可叫作半写实。这种做法,在中国文学界上,虽不敢说是杜工部首创,却可以说是杜工部用得最多而最妙。”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流落到四川成都,投靠故人严武节度使。这时,他写了景仰诸葛亮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表达了他自己以身许国的胸怀。他在成都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堂,描写草堂风景的名句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草堂生活的有《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草堂屋顶被风吹破,他又写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梁启超说:“因为他对于下层社会的痛苦看得真切,所以常把他们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

公元765年,杜甫因为严武去世,失去依靠,携家离开了成都草堂,流落到长江三峡西头的夔州(今四川奉节)。在这里,他写了著名的七言律诗《秋兴》和《登高》。这些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情景交融,被认为是古今七律之冠。

杜甫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登高》中的一联可以说明: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内容深刻,“无边落木”象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不尽长江”则象征了诗人对“开元之治”的怀念,希望荣华盛世随着滚滚江水又流回来,这种怀念在《秋兴八首》中表现得更多,但表现的不一定是现实的内容,而是艺术化了的情意,不但是内容超越了现实,形式也超越了传统的句法,如著名的一联: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两句诗不好理解,因为诗中的主语和宾语换了位置,正常的位置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意思是说,“开元之治”政治开明,经济丰收,香稻遍地,余粒连鹦鹉都啄不完,可见其多;梧桐遮天蔽日,碧空万里,连凤凰都栖息在梧枝上,老了也不肯离开,可见安乐。那么,诗人为什么要颠倒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因为诗人怀念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和凤凰当主语,那就是喧宾夺主了。所以他宁可主宾颠倒,可见他认为内容重于形式,所以就改变句法了。这样做可以摆脱传统格律的拘束,使格律成为工具,而不必破坏格律的形式,来求得格律的超越。这种超越就是象征主义的新发展,用意象来表达感情,超越了现实,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因为这种意象化的表现比平铺直叙的现实描写更容易引起联想,给人更丰富的感受。这样,杜甫就影响了李商隐,试读《锦瑟》中的二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用来表现意象的景物和杜甫有所不同:杜甫用的落叶、江水、香稻、碧梧,都是现实中所有的景物;而李商隐用的意象,如庄生的晓梦、望帝的春心、明珠的泪、暖玉的烟,却都是假想的事物。这表明了李商隐心灵的敏感比杜甫更加精细,更进一步。叶嘉莹在《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一文中说:杜李“二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感情的过人,虽然二者的感情之性质并不尽同。杜甫是以其博大溢出于事物之外,义山(李商隐)则是以其深锐透入于事物之中。杜甫之情得之于生活的体验者多,义山之情则得之于心灵之锐感者多”。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和李商隐的异同,也可以看出杜甫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后人对唐诗的发展。

公元768年正月,杜甫离开了夔州,漂泊到江陵(今湖北宜昌)、岳州(今湖南岳阳)、潭州(今湖南长沙)等地。在江陵,他写了《江汉》一诗:“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抒发了他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怀抱。在潭州,他遇见了流落江南的著名乐师李龟年,写出了“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句总结时代沧桑、人生交往的名句。落花时节既表明了时令,又象征了李龟年的潦倒、杜甫的落魄、大唐王朝的衰落,含意非常丰富而又深刻。

清代金圣叹评点六才子书,认为第一才子书是《庄子》,第二是《离骚》,第三是《史记》,第四就是杜诗,第五则是《水浒》,第六是《西厢记》,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今天看来,《庄子》和《离骚》可以算是浪漫主义作品,李白继承发展了庄骚的文风,成了浪漫主义大诗人。《史记》和杜诗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开启了《水浒》及后来的现实主义一派。 a40f3rqX3Nanl3Ty/A7fBNEA7RH2/2eDpmPtmIF/To1ChsZ4NOU2UAbOah75Hh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