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 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 ,岁功聊 可观。

晨出肆 微勤,日入负 耒还。

山中饶 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 辞此难

四体诚 乃疲,庶 无异患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 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 耕非所叹。

公元410年九月,陶渊明46岁,这是他弃官彭泽令归田躬耕的第6年。在这年秋收后,他以郑重又愉快的心情创作了这首诗。

起笔两句,把传统文化中的“道”,与衣食并举,意义极不寻常。衣食的来源,本是农业生产。“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认为,人生应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

若为了获得衣食俸禄,而失去独立自由之人格,就宁肯弃官归田。“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言语似乎很平淡,但体味起来,其中蕴含着真实、淳厚的欣慰之情。“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稼穑愈是艰难辛苦,愈见诗人躬耕意志之深沉坚定。“襟颜”指胸襟和面颜;诗人是在为自由的生活、为劳动的成果而开心。诗人不仅是一位农民,还是一位为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士人。他像一位农民那样站在自家屋檐下把酒开怀,可是他的心灵却飞越千载,尚友古人。结笔说:“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但愿长久地过这种生活,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纵然躬耕辛苦,也无所怨尤。

诗人的心灵,经过深沉的省思,终归于圆融宁静。意志坚如金石。引发其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8A9MXmvScpp4cmICDN7PgxQ5MDafDCVaPc3eeHhPX9jkdhuz4XERvQYVI0SlyeB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