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睡眠

到4个月大时,很多宝宝再也不需要在夜里额外吃一顿奶了,也有不少宝宝可以在吃一次夜奶之后一觉睡到天亮。宝宝的神经系统此刻已经足够成熟,可以一开始就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而不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保持更长的睡眠时间。4个月大的宝宝能睡足12小时,夜间只会偶尔短暂醒来。一口气睡足8小时意味着宝宝至少能两次让自己重返深睡眠状态;而为了睡足12小时,他必须有能力让自己至少3次重返熟睡状态。如果宝宝自己睡觉,就必须珍惜每次机会学习自我安抚。这对父母正是一个关键时期,它决定了父母在宝宝学习入睡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了整夜睡觉,宝宝必须准备好经历深睡眠和浅睡眠的几次循环。父母要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意义,利用这些早期的机会防止宝宝日后产生睡眠问题,并和儿科医生进一步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

睡眠专家的研究发现,我们都会在“安静”(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与“活跃”(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之间循环,大约每90分钟就会进入到快速眼动阶段,每3~4小时进入一个更为活跃、几近清醒的阶段。当宝宝进入浅睡眠或“活跃”睡眠阶段时,很可能会哭出声来,无法控制自己,在床上滚来滚去。由于宝宝处于仰卧姿势,很可能会出现惊跳反射,一下子伸出手臂和腿,变得惊慌不安,放声大哭。如果他已经学会翻身,可能会发现趴着睡似乎更能控制自己不协调的身体。在头6个月里,仰睡特别重要,但除了一开始能让宝宝保持这种睡姿以外,父母很少能使已经会翻身的宝宝整晚保持仰卧姿势。(把床单、枕头和毯子从婴儿床里拿出来,确保婴儿床的床垫够硬,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概率。)当宝宝哭泣或四处移动时,会变得更加不安。如果他学会了某种自我安抚方式,比如吮吸大拇指,或者换个更舒服的姿势,就可以让自己再次平静下来。一些宝宝会拼命扭动到婴儿床的一角,这显然是想让自己的头顶感到压力,找到类似子宫中的感觉。一个性格活跃而激烈的宝宝更难让自己平静下来,可能会动来动去,越发不安,最终完全清醒过来。接下来,宝宝会想让父母给予拥抱和安抚,他还没有学会自己安静下来。这时,父母不得不介入满足宝宝的需求,让他平静下来。

大部分宝宝可以在这90分钟的循环内让自己平静下来,但当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循环突然暂停,宝宝更可能受到干扰,彻底清醒过来。一些宝宝会大声哭闹,仿佛承受着极大的恐惧和痛苦。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醒来,却可能因为自己激烈失控的动作而彻底清醒。父母们通常感觉这些阶段很难熬,觉得自己必须冲过去帮助宝宝安静下来。也因为这样,父母们会在晚上10点、凌晨2点和早上6点左右给宝宝喂奶,尽管宝宝在这些时间段也许并不需要吃奶。如果父母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来到宝宝的身边,就会成为宝宝睡眠模式中的一部分,每3~4小时就不得不出现在宝宝身旁以帮助他再次入睡。如果父母们每次都把宝宝抱起来喂奶、换尿布并安抚他,宝宝就会依赖父母们的照料,学不会自我安抚以回归深睡眠状态。当父母们了解了这些模式,以及自身反应对宝宝造成的影响时,就应该置身事外,以帮助宝宝自己学会处理夜醒。

当父母们表示宝宝因为夜醒而哭闹,并观察到宝宝的睡眠循环模式日趋成熟时,就到达了一个重要的敏感期。我必须先向父母澄清“帮助宝宝学会自己平静下来”与“任由宝宝放声大哭”之间的区别。我从不建议任何一个宝宝因为任何原因而被晾在一边,任由他放声大哭。这种方式并没有教会宝宝任何东西,只会让他感到自己需要父母时,他们却疏远自己。

父母的任务是学着不要在宝宝第一声啜泣时就立刻跳起来,他们需要发展出一套支持宝宝的睡前仪式,以平衡宝宝对父母安抚的需求以及他日益增长的自我安抚能力。宝宝晚上睡觉之前,父母可以用一种不同于白天喂奶时的方式(通常更为轻柔缓慢)来给宝宝喂奶、哼歌,安抚他。然后,宝宝可以在睡熟之前被放到小床上,父母还会坐在旁边,平静而坚定地轻拍他。安抚奶嘴或其他心爱的安抚物品(比如一条宝宝钟爱的小毯子,或抱着的填充毛绒玩具等)也可以帮助宝宝入睡。如果妈妈总是让宝宝吮吸着乳房入睡,宝宝就没机会学习自己入睡,相应地,他必须要妈妈在旁边才能入睡。这样的话,晚上每过4个小时,当他进入浅睡眠阶段时,就需要妈妈来帮助他重新入睡。

睡眠问题通常反映了宝宝学习自己睡觉的努力,以及父母不愿退后让宝宝自己做主的心理(参见第38章“睡眠问题”)。很多父母并不情愿让孩子实现夜间独立,我很能理解这样的心情。那些难以让宝宝独自安睡到天明的父母会把自己纳入宝宝夜醒时的安抚模式中,这种模式极可能在未来一直持续下去。

那些重返职场的父母可能会对夜间与宝宝分离感到格外困难,因为他们整个白天都不在家。一个温暖亲密的睡前仪式,以及早上上班前充满爱意的拥抱都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有很多职场妈妈发现自己在夜间格外需要宝宝,这也有潜在的风险:与宝宝分离在将来可能会变得愈加艰难。但是,帮助孩子睡整觉的决定必须由父母做出,不管他们最终选择了何种方式,我都会支持他们的选择。

很多父母会因为一些迫不得已的理由对宝宝的夜醒作出回应。那些自己感到孤独的单身父母更难让自己的宝宝找到自我安抚模式。那些曾经被自己的家长疏远的父母则会避免重蹈覆辙,无法让宝宝有机会学习自我安抚。那些因为有全职工作而感觉与宝宝相处时间有限、内心矛盾的父母,还有那些基于自身经历而难以面对分离、让宝宝发展独立性的父母,也无法认识到宝宝已经准备好在夜间独自睡觉了。

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深信晚上应该在大床上和宝宝一起睡觉。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候,同床共眠是绝大多数家庭度过夜晚的方式。但如果新手父母们考虑把宝宝留在自己的床上,就要明白这样的决定会在将来对整个家庭产生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和儿科医生坦诚交流,就可以避免未来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在宝宝4个月大的敏感期中,这些问题都可能被提出来,因为宝宝在这个阶段可以独自睡觉了。如果宝宝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整夜睡觉,就不会在日后演变成某种睡眠问题。父母们迟早想要宝宝离开大床,可一旦宝宝依赖那种温暖的呼吸节律和熟悉的心跳来重新入睡,这种尝试会变得更加困难。然后,当宝宝长大些后拒绝独自睡觉时,父母们还会表现出严厉的态度,提前做好准备可以防止日后出现类似冲突(参见第38章“睡眠问题”)。

一旦父母允许宝宝睡在大床上,当他们想重享二人世界时,就无法轻易让宝宝离开,这种过渡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也许会比一开始就让宝宝睡婴儿床更困难。当我和父母讨论这一话题时,会和他们一起预想重享夫妻亲密的时间,比如当分娩与宝宝出生带来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夫妻欲火重燃的时候。最好之前就把宝宝送回自己的小床上,或者在下一次怀孕时尽早完成这项工作,而不是在下一个宝宝降生等重大变化来临时再完成这项工作,不然大孩子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在另一些社会中,父母和宝宝会因为家庭空间局促而共眠。比如在日本,传统的睡眠方式为“小河式”:妈妈仿佛是一边的河岸,爸爸是另一边河岸,孩子们睡在中间,就像条小河。在这样的传统家庭中,当家里有好几个孩子且家中有多余房间时,爸爸会搬出大床,妈妈则会继续和孩子们一起睡,直到他们五六岁为止。然后,(外)祖母甚至会接过接力棒。在非洲的一些地方及南墨西哥地区,父母也会让宝宝睡在中间,直到他们下一次怀孕为止。然后,大孩子会被“请”出大床,以给小宝宝腾出地方。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对大孩子的双重打击。

在那些有选择余地的社会中,突然把孩子赶出大床并不必要,也不公平。父母必须要基于共眠对孩子成长的利弊提前作出决定,他们必须检视自己的立场,在作出最终决定前考虑这一决定带来的长期影响。如果父母的确打算选择共眠的方式,就要注意孩子自主性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情况。 G4RSrp0bcRX+xBkRYjKHQEVFIHNNdhjGbRf/XuvmHdcURaD6mG/je0gyhLC++b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