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大幅提升了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更高和更稳固的发展起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比创造了“亚洲奇迹”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快速增长期还要长10~20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使我国在几十年间经济实力飞速提升,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到即将迈向高收入国家、由经济弱国到经济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从人均水平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6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90美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0%;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超过1万美元,比1960年增长了100多倍,与世界平均水平已基本相当,仅比世界银行设定的高收入门槛线低不到20%。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中,2019年中国排名第70位(共计185个经济体),比1990年(共计179个经济体)提高92位。从总量看,按美元计价,196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97亿美元,2020年我国GDP达到147 228亿美元,2020年比1960年增长240多倍。我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从1978年的1.7%上升至2020年的17.4%,GDP全球排名从1978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0年以来的第2位,2020年我国GDP已经接近排名第三的日本的3倍,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差距缩小至30%以内,而且经济总量即将超过欧盟这一巨大经济体。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高的发展水平,让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台阶上推动共同富裕。

(二)建立了更加完整、高效和较富韧性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可靠的物质财富创造能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是我国制造能力飞速提升的过程,更是我国逐步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的过程。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评估报告,我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从1990年的全球第32位迅速提升至2015年以来仅次于德国的全球第2位;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的比重从1990年的4%迅速提升至2019年的29%。制造能力提升的背后,是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完整性和韧性的不断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包含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00多种产量居全球第一。完整且较富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中国制造不仅在常态下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非常态下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019年《纽约时报》刊文指出,仅仅是生产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的能力,就决定着苹果手机为什么不能由美国制造,而只能在中国生产组装。另外,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多大国生产被迫中断,医疗物资甚至其他生产生活物资都难以保障,相比之下,完整、高效和较富韧性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使我国成为全球抗疫物资和部分其他生产生活物资的主要供应国。2020年3—12月,我国累计出口口罩2 242亿只,相当于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每个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与两年前同期相比,2021年6月我国出口增长了32%,而美国、日本和德国则分别只增长了7%、8%和19%。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不仅支撑了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也将有力地支撑新时期推动共同富裕。

(三)显著提升了创新能力,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人类发展和财富增长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从创新的投入还是从创新的成果来看,中国的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已升至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确立了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领先者的地位。从创新投入来看,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突破2.4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7倍,达到日本的2倍和美国的5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2.40%,显著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从创新成果来看,2020年我国在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等指标方面均位居世界第一;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9年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申请总量的比重较10年前提升了26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申请的国际专利数全球占比已达到25%,比200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比美国高4个百分点。从创新成果的应用来看,我国在部分领域已经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赶超,在探空、探海、量子通信和计算等领域已经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在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业化、无人机、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成为行业的全球引领者。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是构成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基础,也将是我国迈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持续不竭的动力源泉。

(四)建立了颇具韧性的经济社会治理体系,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经历了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外部冲击,以及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危机事件的冲击,但我国经济依然能够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依然能够保持和谐稳定。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我国建立了颇具韧性的经济社会治理体系。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保证了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中国人民能够形成抗击重大风险的强大合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了经济始终充满活力,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有着强有力的支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保证了资源和要素的高效配置,保证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平稳有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了全社会创业、创造、创新的积极性,促成了有利于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利益格局。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在新征程中,这一经济社会治理体系将继续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共同富裕目标顺利实现。

(五)整体消除了绝对贫困,为推动共同富裕完成了最基础性的任务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消除贫困根本无从谈及共同富裕,消除绝对贫困更是实现共同富裕最为基础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团结带领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做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按照1978年的扶贫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2 688万,贫困发生率降为1.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随着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我国实现了从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成为全球第一个提前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就,也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

(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各方面差距呈现缩小态势,正在朝着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根本转变。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多数人已经过上了相对富裕的城镇生活。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89%,与1978年相比提升了46个百分点,年均提升约1.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32 189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6.3倍;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 210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5倍;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比1978年降低了33.7个百分点。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95%;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达3 285.3万人,比1978年增长37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9年,比1982年增加4.6年。2020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2.3万个,比1949年末增长5倍;卫生技术人员达1 067万人,比1949年末增长10倍。

近年来,各方面差距均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从城乡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09年的峰值(3.3)下降至2020年的2.6。城乡之间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也不断缩小。2019年,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相当于全国平均的95%和91%。城乡之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之比从1980年的4.4下降至2019年的2.2。2014年开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20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5.4亿,比2010年增长了4.2倍。

从区域来看,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均不断缩小。发展水平最高与最低的省份人均GDP之比从2002年的峰值(10.9)下降至2020年的4.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的省份之比从2013年的4.3下降至2020年的3.6。区域之间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也不断缩小。区域之间义务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最高与最低的省份之比从2010年的6.9下降至2019年的5.1,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与最低的省份之比从2010年的2.3下降至2019年的2.2,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最高与最低的省份之比从2010年的3.8下降至2019年的2.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平均水平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最高与最低的省份之比从2010年的5.8下降至2019年的4.1。

从人群来看,近10年来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峰值(0.491)下降至2019年的0.465。人群之间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2020年文盲率仅为2.67%,比1982年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学前教育普及率、普惠率超过84%。基本建成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向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迈进。截至202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0亿人、2.2亿人、2.7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活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稳步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站等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消费飞速增长。2020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 212个,比1978年增长1.6倍;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达5.4亿,比1980年增长4.9倍。2019年,全国共有博物馆5 132个,比1978年增长13.7倍;博物馆参观人次达11.2亿,比2000年增长7.7倍。积极向上、形式多样、创意新颖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人民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2019年,各类文艺演出票房收入达200.4亿元,比2010年增长85.6%;图书出版种数为505 979种,比2005年增长1.3倍;国产电影票房收入达411.8亿元,比2005年增长36.4倍。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过程中人民对于文化产品消费的差异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之比由2013年的2.6缩小至2020年的2.0;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最高与最低的省份之比从2013年的14.1快速缩小至2019年的8.0。 Dyif641O/SjEtQ/fNsbMftrlgIIzAqJjqyBBoeq+E/attDNKzRBLTurNVS8TBJ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