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杪,我有皖南之行,半月时间,足迹遍于当涂、宣城、秋浦、泾县一带。这里恰好是李白晚年活动的中心。此行为我深入探究这位大诗人的奥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野、理想的角度。
在李白墓前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祖于隋朝末年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唐时在安西都护府辖区内),五岁前后随父亲内迁至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属四川江油县)。这种丰富的阅历,为他形成创造性思维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而盛唐时期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又使他有条件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二十五岁那年,他出蜀远游,开启了而后三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先后漫游了祖国中东部大量地区,结交各方人士,向一些地方官员锐身自荐。最后移家皖南,定居于当涂,并选择“谢家青山”作为埋骨之地。
皖南一带绮丽的风光、朴厚的民情,润滋与抚慰了他的充满动荡、溢满忧愤、布满坎坷的失意生涯。诗人同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了深厚情缘,而原本就雄奇秀丽的皖南山水,一经诗人大笔淋漓的点染,更凸现了它的壮美无俦的神采。
那些天,我一直沉酣在一种幻觉里:山程水驿,雨夜霜晨,每时每地,都仿佛感到诗人李白伴随于前后左右,而且不时地发出动人的歌吟。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油然浮荡在耳际。而当驻足采石矶头,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永,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艺术享受。
碧山,坐落于皖南黟县西北,风景十分幽美。李白《山中问答》诗云:“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人眼中的碧山,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寥寥数语,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的万千感慨。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明代李东阳语)。
我来时,秋光已晚,满怀着痴情的向往,追寻着诗仙的足迹,徜徉于五松山下、天柱峰前,漫步在桃潭、秋浦之间,寻几分天籁,握一把苍凉,在疑幻疑真的朦胧意象里,借助那一泓澄碧和万壑松吟来濯心洗耳。一时间,仿佛冲破了时空的限界,纵身千载之上,同诗人一道亲炙那“扫石待归月”“倚树听流泉”的幽情雅趣。
也是在采石矶头,也是那样一个“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的夜晚,我站在拔江而起、危矶如削的峭壁上,望着涛惊浪涌的滚滚江流,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太白泛舟赏月图》:一舟容与,溯流而上。他身披一件华美的五云裘,端坐在船的正中。金樽邀月,倜傥风流,岸旁观者如堵,而诗仙则顾盼神飞,谈笑自若。
《侯鲭录》载:唐开元年间,诗仙进谒宰相,擎着书有“海上钓鳌客李白”的手版。
宰相问道:“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
答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
又问:“以何物为饵?”
答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
宰相闻之悚然。
几句简单的答问,生动地展现了他的高蹈、超拔、狂肆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