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在其写作生涯的前二十五年中,一直到其第三部小说《仪式》(1980;英译,1983)成功推出,齐斯·努特布姆在荷兰之所以为人知晓,主要因为他是游记作家,此外,他还写些诗歌和小说。人们这么看待他还算准确。他的前两部小说,尽管以当时荷兰小说创作的标准来看显得很前卫,但作者若不是以写游记而著称的话,则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至于他写的那些诗歌,由于思想过于艰深,一般不怎么为人看重。

他的早期游记作品,都是他为《人民报》定期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的,从中可以看出他逐渐地在转变角色。原来主要写些新闻体的游记,借以对别国社会、政治加以评论,但写的都是些皮相之见;后来则渐渐将游记写作作为一种工具,以便对某一外国文化生活中所潜藏着的更深暗流做出思考。

1969年,他开始为通俗杂志《林荫道》撰写文章,这样一来,文章可以写得更长些,因此他将游记朝个人随笔方向发展。这些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能与写作对象保持一定的反讽距离,同时,文体风格活泼多样,其中还有一些是艺术批评文字;另外,作者开始日益关注涉及个人与集体记忆的问题。

努特布姆写的游记作品中,最早翻译成英文出版的是《通往圣地亚哥的路途》,其实他的《渴望西行》(1985)才是他根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遍游美国后的经历而写成的。

《渴望西行》算不上是本好书,它表明努特布姆的观察力不够强。他的解释技巧和手法虽然训练有素,但仅适用于描述旧世界的风光名胜。旧世界给人的丰富的文化联想,名胜建筑也富含历史意义,但用于美国则显得方枘圆凿。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表面的东西一眼就可看出来,背后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神秘的意义。努特布姆花了太多的笔墨把美国的现实与美国娱乐业炮制出口的美国形象进行比较。书到末尾,努特布姆身处蒙大拿的一个小镇,写得似乎有点绝望:“这些地方使人想不到什么超验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勾起人的回忆,引来对未来的遐想。一句话,思想在这里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来,他偶然发现了一些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威斯康星小镇的照片,并将其与现实中的威斯康星小镇相对照,这才使他的游记作品略显活泼一些。因为在他看来,这些照片多少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努特布姆写游记,总想写进一些他对艺术品的思考(《渴望西行》中写爱德华·霍普的那几页文字还是很生动的)。

《通往圣地亚哥的路途》是他在1979年至1992年间写的游记结集。从整体说来,后面的文章写得比前面的更有思想,更言之有物。此书编辑稍微动了点手脚,增补了一些内容,以便掩盖其荷兰背景,但手脚动得恐怕尚不到位:外国读者对涉及西班牙教堂的一些问题未必感兴趣,因为作者所用语言(荷兰语)中,缺乏描述罗曼民族建筑风格的一些技术语汇。文章实际写作年份也被省去,这也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努特布姆写了许多关于巴斯克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的文字,但有关文章并未标明所写事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生的。 Lm4RsH2mnG0rpGT1svR/4sRdSzHaBQW3gaKTPIv/1ySzL//lhFu0GhEMpWprRL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