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关于副词“别”的意义与用法。

现代汉语里有一个否定副词“别”,这大家都知道。一般辞书上都说副词“别”“表示禁止或劝阻”,如:“别动!”、“你就别去了。”我在日本访问时,有一位教中国语的日本老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现代汉语里副词“别”修饰动词性词语时,为什么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有带“了”和不带“了”两种格式(当然带“了”不带“了”意思不同),如:

别吃了!别吃!

另一种情况是,只有带“了”的格式,没有不带“了”的格式,如:

别噎了!*别噎!

这有什么规律吗?

这位教中国语的日本老师所提的问题很有意思,很值得探究。而从现有的辞书或语法书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去研究解决。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们发现问题以后,不管是自己发现的还是别人提出的,都不要就事论事,不要只是就提到的那个具体句子或结构来思考,而应该一方面在自己头脑里思索类似例子,另一方面要去搜集大量语料,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考虑、寻求所要的答案。像上面提到的例子,我们就应该举出尽可能多的一系列的具体实例:

(1)甲   乙

A.别吃了  别吃

别去了  别去

别写了  别写

别看了  别看

别喝了  别喝

别参观了  别参观

别讨论了  别讨论

……  ……

B.别掉了  *别掉

别忘了  *别忘

别摔(=摔跤)了  *别摔(摔跤)

别烫了  *别烫

别噎了  *别噎

别呛了  *别呛

别裂了  *别裂

别皴了  *别皴

别病了  *别病

(鸡蛋)别挤破了     *(鸡蛋)别挤破

……  *……

实例多了,就容易看出二者的差异来。细细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否定副词“别”其实并不像一般辞书所说的那样,只是“表示禁止或劝阻”,实际上可以表示两个意思,可以有两种用法:

第一个意思,就是一般书上所说的,“表示禁止或劝阻”。在这一意义上,既可以有“别+动词”的说法,也可以有“别+动词+了”的说法,如“你别吃”和“你别吃了”。

第二个意思,则是“提醒听话人,注意防止发生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在这一意义上,只有“别+动词+了”的说法,没有“别+动词”的说法。比如“小心,别烫了”、“别噎了”、“那鸡蛋别挤破了”等,其中“烫了”、“噎了”、“挤破了”等都是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用否定副词“别”来提醒对方注意防止这类不好的情况发生。在实际话语里,听不到“小心,别烫”、“别噎”、“那鸡蛋别挤破”等说法。

“别”在第一种用法里,后面可以有“了”,也可以没有“了”;当然带不带“了”意思是不一样的——带“了”,是对方已经在进行某种行为动作,或计划中要进行某种行为动作,说话人希望中止这种行为动作,譬如,“你不要吃了”,就是叫对方中止吃某种东西的行为动作;而不带“了”,一般是禁止或规劝对方不要进行某种行为动作。

“别”在第二种用法里,也就是提醒对方注意防止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这时一定要带“了”。比如,“小心,别烫了”不能说成“小心,别烫”;“你别噎了”不能说成“你别噎”;“那鸡蛋别挤破了”不能说成“那鸡蛋别挤破”。

上面的分析实际就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来,就可以回答那位日本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

但是,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比如说,“写错”也是属于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或情况,那为什么又既可以说“别写错了”,也可以说“别写错”呢?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研究。通过对A组和B组实例中的动词的分析,发现这跟动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有关。A组动词,都具有的语义特征;而B组动词都不具有这一语义特征。而“写错”里的动词“写”就具有A 组动词的语义特征。假设A组里的动词为Va,B组里的动词为Vb,那么A组和B组实例中的动词的差异可以表示为:

Va:[+自主,+可控]

Vb:[-自主,可控]

这样,进一步总结出了造成A、B两种情况的规律,对那位日本老师所提的问题也就能做出了更好的回答。我们也自然会获得一份“收获”的喜悦。 I05ijI1EqoivlOjyht+YBGwZf2dUkRGc/AodsyTcGfIApG54ccjFMnaQETF4AL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