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举个“比”字句的例子。“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
X比Y怎么样
X和Y都是比较项,“怎么样”部分一般都是形容词性词语。例如“今天比昨天暖和”。我今天不全面谈论“比”字句,只说一种情况,那就是当X和Y都为名词修饰名词即“名的名”偏正词组时,其格式为:
名 1 的名+比+名 2 的名+形容词性词语
例如:
(1)我的汽车 比 你的汽车 新。
这种“比”字句在实际使用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具体说,为了表达的经济,这种“比”字句里“比”的宾语“名2的名”,有时可以省去中心语“名”,有时连“的”一起都省去,而有时又什么都不能省。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
(2)A.我的马比你的马跑得快。
⇒ 我的马比你的跑得快。
⇒ *我的马比你跑得快。〔可以说,但意思变了〕
B.飞机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快。
⇒ *飞机的速度比汽车的快。
⇒飞机的速度比汽车快。
C.我们的马比你们的马多。
⇒ 我们的马比你们的多。
⇒ 我们的马比你们多。
D.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健谈。
⇒ *我的父亲比你的健谈。
⇒ *我的父亲比你健谈。〔可以说,但意思变了〕
都是格式相同的“比”字句,为什么“比”的宾语“名 2 的名”会有不同的替换呢?是什么因素造成“名 2 的名”的替换呈现不同的情况呢?内中有无规律可循?这个现象本身就很有意思,这么有意思的问题,引发了我探索的欲望,我不能不去探索。我收集大量的语料,并从句法、语义、语音、语用甚至汉民族的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去考虑,去比较分析。根据我的研究,影响不同替换的因素大致可以有这样五方面:
1.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联系——这是基本因素,影响全局的。
2.充任定语和中心语的“名 2 ”与“名”的性质。
3.形容词性词语的具体情况。
4.社会心理。
5.句子重音。
各种不同因素对“替换”的不同影响,具体见本书“肆·实例(四)”。这里只说一个有意思的情况。
当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属于亲属关系的“名 2 的名”,一般属于D类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当“名 2 的名”里的“名”是长辈、上级时,只能是D类情况,如下面的例(3);如果“名 2 的名”里的“名”是指晚辈、同辈或下级时,则就可以 属于A类替换,如下面的例(4)。试比较:
(3)我的姑妈比你的姑妈有经验。
⇒ *我的姑妈比你的有经验。
⇒ *我的姑妈比你有经验。
(4)你的女儿比我的女儿能干。
⇒ 你的女儿比我的能干。
⇒ *你的女儿比我能干。
例(3)里的“名”“姑妈”是指长辈,只能采用D类替换;例(4)里的“名”“女儿”是指晚辈,就采用A类替换了。因为A类替换用于人时,含有不够敬重不够礼貌的意味。语言事实告诉我们,用“的”字结构指称人时,往往含有不够礼貌的意味(比较:“理发的师傅”和“理发的”)。
下面举两个有意思的例子:
(5)我的妻子比你的妻子年轻。
(6)我的丈夫比你的丈夫年轻。
表面看,“丈夫”、“妻子”属同辈的称呼。按说都可以采用A类替换。但由于长期以来丈夫在家庭居主导地位,为一家之主。这种社会心理,决定了例(5)能采用A类替换,而例(6)不能采用A类替换,得采用D类替换。请看:
(5’)我的妻子比你的妻子年轻。
⇒ 我的妻子比你的年轻。
⇒ *我的妻子比你年轻。
(6’)我的丈夫比你的丈夫年轻。
⇒ *我的丈夫比你的年轻。
⇒ *我的丈夫比你年轻。
如果把“丈夫”换成“爱人”,那“爱人”不管实际是指丈夫还是妻子,都可采用A 类替换了。例如:
(7)我的爱人比你的爱人年轻。
⇒ 我的爱人比你的年轻。
⇒ *我的爱人比你年轻。
下面的例子更有意思:
(8)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大方。
⇒ 他的朋友比你的大方。
⇒ *他的朋友比你大方。
(9)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小气。
⇒ *他的朋友比你的小气。
⇒ *他的朋友比你小气。
(10)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更小气。
⇒ 他的朋友比你的更小气。
⇒ *他的朋友比你更小气。
例(8)因为是说“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大方”,言下之意“你的朋友小气”。这在说话者的心目中,暗含着对“你的朋友”有意见,甚至看不起。所以例(8)可以用A类替换。而例(9)是说“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小气”,言下之意“你的朋友”是比较大方的,所以不会去采用A类替换,因为前面说过A类替换所得的句子是一种不很礼貌的说法。例(10)则又可以用A类替换了,因为在说话人心目中不管是“他的朋友”还是“你的朋友”,都是小气的,就又可以采用不礼貌的说法。
这多有意思啊!大家也觉得有意思吧。我想如果是你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可以想见,那乐趣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