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而这又往往是通过轻重音来表示的。这一点在副词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下面举几个实例:
副词“都”在句中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一是强调全范围里的每一个或每一部分,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表示总括”,一般将这个“都”称为范围副词;二是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或情况在说话之前,或在某个行为动作之前,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即“表示已然”,一般将这个“都”看作时间副词。而“都”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语法意义时,重音位置都不一样。请比较(凡重读的音节在字的左上方加着重符号“ʹ”,下同):
(1)我们ʹ都看完了。
(2)我们都看ʹ完了。
例(1)表示第一种语法意义,重音在“都”上,句子意思是“我们全看完了”;例(2)表示第二种语法意义,重音在“都”之后的“完”上,句子意思是“我们已经看完了”。
副词“已经”修饰数量词时,既可以言够,也可以言多。这当然只是一种主观量。表示“言够”、“言多”的区别就在轻重音上。例如:
(3)已经三个了。
如果重音在“已经”上(ʹ已经三个了),就表示言够;如果重音在“三”上(已经ʹ三个了),就表示言多(见本书叁·三 实例(一))。
副词“再”可以表示重复,它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重复。一是表示实在的重复,所谓“实在的重复”是说,重复已经做过的相同性质的行为动作。例如:
(4)这个电影太好了,明天再看一次,怎么样?
(5)这个动作你再做一遍。
(6)我想就这个问题再写篇文章。
例(4)—(6)里的“再”就表示的“实在的重复”。例(4)说话人已经看过“这个电影”,说“明天再看一次”是指“重复看这个电影”。余者类推。二是表示空缺的重复,所谓“空缺的重复”是说,原先想要进行的某种行为动作因某种原因没有进行,因而将在说话后的某个时间里进行。例如:
(7)“老张,今天的电影票卖完了。”“票卖完了吗?没关系,我们明天再看好了。”
例(7)里的“再”就表示“空缺的重复”。句子意思是说原先打算“今天”看电影,现在因为买不到票而准备推迟到“明天”看,以实现原先的打算。
“再”表示这两种不同的重复,就是通过轻重音的不同来实现的。表示实在的重复时,自然重音只能在“再”或“再”后面的某个音节上,如例(4)得说成:
(8)这个电影太好了,明天ʹ再看一次。
这个电影太好了,明天再ʹ看一次。
重音不能在“再”之前,不能说成:
(9)*这个电影太好了,ʹ明天再看一次。
而表示空缺的重复时,自然重音则一定在“再”之前的时间词语上,如例(7)得说成:
(10)票卖完了吗?没关系,我们ʹ明天再看好了。
自然重音不可能在“再”或“再”之后的某个词语上,所以例(7)不能说成:
(11)*票卖完了吗?没关系,我们明天ʹ再看好了。
*票卖完了吗?没关系,我们明天再ʹ看好了。
当副词“就”修饰数量成分,或者虽不直接修饰数量成分但在语义上指向数量成分时,可以言少,也可以言多,而这跟句子重音有关。请比较:
(12)今天ʹ就来了五个人。
(13)ʹ今天就来了五个人。
例(12)和(13),都是“今天就来了五个人”,但例(12)重音在“就”上,在说话人眼里,五个人,少了;而例(13)重音在“今天”上,在说话人看来,五个人,不算少。下面的例句更说明这一点:
(14)从北京大学到中央民族大学,一来一去就十里地。
例(14),重音如果在“就”上(一来一去ʹ就十里地),那么在说话人看来,从北京大学到中央民族大学不算远;如果重音在“就”之前的“一来一去”上(譬如“一来一ʹ去就十里地”),那么在说话人看来,从北京大学到中央民族大学够远的。
副词“又”既能表示重复,也能表示追加。表示重复的实例如:
(15)妈,那篇课文我刚才又背了一遍。
(16)这种圆珠笔我觉得很好用,所以用完后我又买了一支。
(17)那辆车她实在喜欢,临走前她又看了好半天。
表示追加的实例如:
(18)刚才我买了一支笔,又买了一个本儿。
(19)他今天扫了地,又擦了桌子。
(20)下班后他不仅去看望了张老师,而且又到超级市场买了些吃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又”表示重复时,可以重读,但是当“又”表示追加时,则绝对不能重读。如例(15)—(17)里的“又”表示重复,所以都可以重读说成:
(21)妈,那篇课文我刚才ʹ又背了一遍。
(22)这种圆珠笔我觉得很好用,所以用完后我ʹ又买了一支。
(23)那辆车她实在喜欢,临走前她ʹ又看了好半天。
但是,例(18)—(20)里的“又”都表示追加,所以都不能重读说成:
(24)*刚才我买了一支笔,ʹ又买了一个本儿。
(25)*他今天扫了地,ʹ又擦了桌子。
(26)*下班后他不仅去看望了张老师,而且ʹ又到超级市场买了些吃的。
例(24)似乎也能说,但意思有变化——“又”不重读,表示追加,意思是“刚才我买了一支笔还买了一个本儿”;“又”如重读,意味着我在买笔之前已经买过一个本,因此句子意思就变成“刚才我买了一支笔,而且还又买了一个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