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虚词,必须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进行考察与研究。前人也都是从这两方面去进行研究的,而且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这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其中有许多是很值得我们好好吸取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指出,前人的研究也还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不包括个别注释错了的):
一、怎么充分认识虚词的个性,这一点还不是很注意。因此,无论是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描写、说明都还比较粗。举例来说,现代汉语中用来说明动作在进行、状态在持续的虚词有好几个:还、还是、在、正、正在(以上是副词),着(助词),呢(语气词)等。下面不妨看看当前最有代表性的几部有关虚词的辞书——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以下简称《八百词》)、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以下简称《虚词例释》)、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以下简称“张本《虚词词典》”)和侯学超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以下简称“侯本《虚词词典》”)对这几个虚词就上述语法意义的注释(见表(一)):
表(一)
从表(一)不难看出,第一,除了张本《虚词词典》对“呢”的注释有别于其他辞书外,其他辞书对各个虚词的注释大同小异;第二,除了对“还”和“还是”的注释有别于对其他几个虚词的注释外(在对“还”和“还是”的注释中突出“继续/维持不变”的意思),其他几个虚词的注释都大同小异。这样,一个初学者,特别是一个外国留学生,是很难了解和分辨这几个虚词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异。
二、不太注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描写、说明虚词的意义或用法。这可以说是目前已出版的辞书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虚词辞书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更为突出。张本《虚词词典》认为语气词“呢”“用在陈述句末尾,有突出焦点(新信息的重点)的作用”。这个看法比较新颖,但是也未从学习者考虑。陈述句末尾未必都能用加语气词“呢”的手段来达到突出焦点的目的。譬如说,“他一会儿就走”这是一个陈述句,这个陈述句的句末就不能用加“呢”来突出焦点(新信息“一会儿就走”)。因此,张本《虚词词典》有关“呢”的说法,也很难让学习者把握。再譬如,“并”、“决”、“绝”、“万万”、“又”等,它们都能(大部分是只能)用在“不”、“没(有)”、“无”等否定词前,表示某种语气。一般辞书是这样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语气的:
“并”,加强否定的语气;
“决”,表示坚决否定;
“绝”,表示完全否定;
“万万”,表示极强烈的否定或禁止语气;
“又”,加强否定。
显然,这几个副词都有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没有?从上面所列的注释看,好像它们的差别只在所表示的否定语气强弱不同而已。事实当然不是这样。(见下文壹·五、贰·一)
由于存在上述两方面的不足,因此现有的工具书或课本对虚词的注释,对初学者,特别是外国留学生,有时反会起某种误导的作用,而这是作者原本不曾想到的。请看日本同学的一些病例:
(1)?他写着信。
(2)?他洗着衣服。
(3)?我到他家去时,佐藤君看着书。
(4)?现在教室里正上课。
(5)*他们在谈,古藤君来了。
(6)*我上课去的时候他们在下棋,我下课回来,他们正在下棋。
例(1)、(2)、(3)、(4)语法上没有错误,但是都不能独立成句。(刘一之2001)得分别说成:
(7)他在写信。|他写信呢。
(8)他在洗衣服。|他洗衣服呢。
(9)我到他家去时,佐藤君(正)在看书。|我到他家去时,佐藤君正(在)看书呢。
(10)现在教室里正在上课。|现在教室里正上课呢。
而例(5)、(6)各分句孤立地看没有问题,但把前后分句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协调了。例(5)、(6)宜分别改为:
(11)他们正谈着,古藤君来了。
(12)我上课去的时候他们在下棋,我下课回来,他们还在下棋。
日本留学生所以会出现上面那样的语病,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还”、“还是”、“在”、“正”、“正在”、“着”和“呢”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掌握得不好。而这不能怪这些留学生,因为我们的工具书和课本并没有把这些虚词的语法意义和用法说清楚。
以上所述说明,目前我们对现代汉语虚词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虚词研究亟待加强。
上面说了,对于虚词,需要研究这样两个方面:一个是意义,一个是用法。虚词表示的是语法意义,都比较虚灵,不易捉摸。虚词意义的研究着重要解决好两方面问题:
一是怎么尽可能把握准一个虚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目前一些重要的有关现代汉语虚词的工具书对一些重要虚词的语法意义的认识很不一致。譬如说,副词“也”,各种工具书对“也”的注释并不一致。请看(所用序号,依原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❶表示同样;❷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❸表示不以某种情形为条件;❹表示转折或让步;❺表示委婉;❻表示强调(常跟上文的“连”字呼应)。
《八百词》:1.表示两事相同;2.表示无论假设成立与否,后果都相同;3.表示“甚至”,加强语气;4.表示委婉的语气。
《虚词例释》:一、基本作用表示类同;二、跟其他词语相配,构成固定格式(“连……也……”、“V/A也V/A不……”、“再/最……也……”、“一点儿/丝毫+也……”),表示范围或程度;三、表示委婉或肯定语气;四、在主从复句里起承接作用,表示条件、原因、目的、假设、让步、转折等关系。
张本《虚词词典》:1.表类同;2.表语气,或表强调语气,或表委婉语气;3.表关联,与某些连词搭配,表示递进、选择、转折、假设、让步或条件等关系。
侯本《虚词词典》:一、表示类同或并存;二、表示和缓委婉语气。
侯本《虚词词典》:一、表示类同或并存;二、表示和缓委婉语气。
示什么语法意义?这就很值得再进一步研究。其实,有许多虚词的语法意义,至今都还没有能说得很清楚。而要说清楚,就得下功夫研究。
二是怎么说清楚同义或近义虚词之间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异同。例如介词“对”和“对于”、“被”和“给”,助词“等”和“等等”、“一样”、“一般”和“似的”,以及副词“一概”和“一律”、“常常”和“往往”、“曾经”和“已经”等在语法意义上的异同怎么说清楚,并让一个初学者易于理解与掌握,这也还得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前面我们不止一次地说,虚词的个性很强。所谓虚词的个性强,实际主要体现在用法上。像表假设的连词“要”和“要是”,副词“白”和“白白”,就它们各自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看,很难说有什么差异,但在用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譬如说,连词“要是”,可以放在主语后,也可以放在主语前,可是连词“要”则只能放在主语后,不能放在主语前。请看(例子转引自侯学超1998):
(13)a.我要是有了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张天翼)
b.要是我不活动,又不使力,又不用心,那我早会枯掉烂掉。(张天翼)
(14)a.我要结婚,就嫁个劳动英雄。(老舍)
b.*要我结婚,就嫁个劳动英雄。
(15)a.你要再这么没有出息,咱俩就过不到一块儿。(袁静等)
b.*要你再这么没有出息,咱俩就过不到一块儿。
再拿副词“白”和“白白”来说,“白白”在使用上,要求被修饰的成分必须是复杂的,即不能是一个单词,例如我们可以说:
(16)她可不会白白给你干活儿。
(17)算我白白干了一天,行不行?
但是不能说:
(18)*她可不会白白干。
(19)*算我白白干,行不行?
“白”在使用上则没有这样的限制条件。例(18)、(19)如果将“白白”换成“白”,句子照样能说。请看:
(20)她可不会白干。
(21)算我白干,行不行?
而目前有关虚词的工具书,在对虚词用法的说明上,做得更不够。因此,对于虚词的用法,需要作更细致的描写。
虚词重要,需要研究。那么该怎么研究呢?当然,研究虚词首先要收集语料,要查阅参考文献,要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在具体研究中,该怎么做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实践,研究虚词必须掌握好以下三点:
一、必须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说到比较,还必须注意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运用什么样的比较法?比较有各种各样的比较:有把彼此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辨析的比较;有把包含有某虚词的句子跟抽掉了该虚词的句子拿来比较的所谓“有无某虚词”的比较;有将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比较;有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辨析的比较;还有将形似实异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辨析的比较;等等。在具体研究中,该用哪一种或哪些种比较,这得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定。第二,从哪些方面去比较。虚词之间的异同,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就虚词之间意义上的异同来说,可能是基本语法意义就有差异,如前面所谈到所谓表持续义的副词“还”和助词“着”在基本语法意义上就有差别,再如“常常”和“往往”,“曾经”和“已经”也是这样(分别见下文叁·六、肆·实例(二));也可能是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多寡不一,如介词“对”和“对于”都有“对待”意思,但“对”还有“朝着、向着”之义,“对于”就不表示这样的语法意义;也可能是风格色彩有差异,如表示假设的连词“假如”和“要是”,语法意义相同,风格色彩不一样,“假如”是书面语词,“要是”是口语词,表无条件的连词“无论”和“不管”的差别类似。虚词用法更是复杂多样,而且不同虚词用法上的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都需针对具体的虚词来考虑从哪些方面去比较。
二、必须注意分析虚词使用的语义背景,特别是在分析虚词的语法意义时,如果不去分析虚词使用的语义背景,就难以准确把握一个虚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难以有效地说清楚同义虚词之间的差异。
三、必须注意不要把某个虚词所在的格式所具有的语法意义误认为是该虚词表示的语法意义,也必须注意不要误将在某个句法格式里出现的某个虚词的语法意义归到与之共现的另一个虚词头上。我们所以提醒大家注意这两种情况,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对于同义或近义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作细致的分析和描写,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当然,最好我们应该在细致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种种现象作出解释。不过,解释的难度很大,虽然我们也曾希望这样做,但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譬如说,“常”和“常常”、“刚”和“刚刚”跟表示“没有效果,徒然;无代价,无报偿”的“白”和“白白”都是副词,而且都是一个是单音节副词,一个是重叠式副词,可是“常”和“常常”、“刚”和“刚刚”都既可以修饰一个动词性词组,也可以修饰单个动词,例如:
(22)a.她常来这儿。〔修饰词组〕
她常来。〔修饰单个动词〕
b.她常常来这儿。〔修饰词组〕
她常常来。〔修饰单个动词〕
(23)a.她刚从上海来。〔修饰词组〕
她刚来。〔修饰单个动词〕
b.她刚刚从上海来。〔修饰词组〕
她刚刚来。〔修饰单个动词〕
但是“白”和“白白”则情况不一样——单音节副词“白”既可以修饰一个动词性词组,也可以修饰一个单个动词,例如:
(24)她白干了一天。|我白吃了他一顿饭。〔修饰词组〕
她不能白干。|我不能白吃。〔修饰单个动词〕
但“白白”则只能修饰动词性词组,不能修饰单个动词。请看:
(25)她白白干了一天。|我白白吃了他一顿饭。〔修饰词组〕
*她不能白白干。|*我不能白白吃。〔修饰单个动词〕
这个现象怎么解释?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对此作出圆满的解释。正由于目前我们对虚词使用上的种种现象还不能作出解释,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是以描写为主。
全书分五个部分:
壹 多角度考察研究汉语虚词的用法;
贰 研究虚词语法意义的两项要义;
叁 比较是分析、研究虚词最基本的方法;
肆 每个虚词都需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综合分析与研究;
伍 汉语虚词研究需要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