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虚词研究的重要性

前面说了,虚词在汉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虚词数量虽少,但它的使用频率很高,而且个性很强,运用复杂,所以从写作上看,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毛病常常出在虚词的使用上。我们曾经在外国留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从两个班学生一年的作文中,收集了1464个语法病句,其中虚词使用不当的病句有952个,占语法病句的65%。下面举个实际的例子:

(1)*他做什么也很勉强。

例(1)是留学生作文里的一个病句,把“也”改为“都”,句子就没问题了。为什么呢?请比较下面的句子:

(2)a.什么都好。 *什么也好。

b.什么都不好。 什么也不好。

c.他做什么事都很认真。 *他做什么事也很认真。

d.他做什么事都不认真。 他做什么事也不认真。

e.他觉得什么水果都好吃。  *他觉得什么水果也好吃。

f.他觉得什么水果都不好吃。 他觉得什么水果也不好吃。

不难发现,在“……什么……+都/也+形容词性词语”这种周遍性主语句式里,“也”只用在否定句中,“都”则不受限制。(陆俭明 1986)这种细微的差异,一般讲虚词的工具书或教材都不太注意,留学生当然不会知道这种区别,所以出现例(1)这样的病句是很可以理解的。再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让日本学生把下面的日语句子翻译成汉语:

(3)北京の天気は大阪よりずっと寒い。

Pekin no tenki wa osaka yori zutto samui.

北京   天气  大阪  比  多  寒冷

很多学生翻译成:

(4)*北京的天气比大阪很冷。

(5)*北京的天气比大阪冷极了。

这当然错了。他们为什么会错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想,这可能跟目前已有的讲解现代汉语虚词的工具书有点关系,因为目前的这类工具书对于“X比Y怎么样”这种“比”字句里的“怎么样”部分,如果要用到程度副词,该用什么样的程度副词,都没有作明确的说明。

对于中国人来说,写作中虚词使用不当(包括该用而没有用),也已成了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不光是学生写作,就是报刊书籍上虚词方面的病例也不少。据不精确的统计,虚词使用不当的病句占病句总数的30%,占语法方面的病例的51%。

汉语虚词使用上的毛病,常见的有以下一些:

一、不该用而用

(6)*一味用打、骂、吓、哄的方式教育的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7)*北京大学校长和全国科普协会副主席周培源教授今天上午分别会见了杨振宁博士和美国科普协会代表团。

(8)*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在学业上跟上了其他同学。

(9)*练习被我做好了。

例(6)—(9)里的黑体字“的”、“和”、“在……下”、“被”都应删去。例(6)原本是要说“用……的方式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现在在“教育”与“孩子”之间多了个“的”,句子意思就成了“……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这显然不通。例(7)读者看了会以为“北京大学校长”和“全国科普协会副主席周培源教授”是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要知道,“北京大学校长”和“全国科普协会副主席周培源教授”之间是同位关系,而同位关系之间是绝对不能用“和”的。例(8)是犯了滥用介词而造成的缺主语的毛病,本来“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是可以充当后面“使他在学业上跟上了其他同学”的主语的,由于不恰当地用了介词“在”,使“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失去了作主语的地位。这个句子除了将“在”、“下”删去外,也可以有另一种改法,那就是后面不用使动句式,将“使”删去,让“他”作主语。例(9)是滥用介词“被”的毛病。

二、该用而没用

(10)*在“太平天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持两种不同的评价。

(11)*县政府许多干部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气愤。

例(10)在“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前面应加上介词“对”,缺了这个“对”句子意思变成李秀成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评价了,这当然是很荒谬的。例(11)在“护林员揭发”后应加上“的”。作者原本是要说大家对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感到气愤,缺了这个“的”句子意思变成大家对护林员的揭发举动感到气愤了,这就跟原意大相径庭了。

三、该用这个虚词而用了那个虚词

(12)*这面新出土的铜镜,经初步考证是秦代和西汉的制品。

(13)*红光电机厂把三分之一的资金进口了急需的仪器。

例(12)应将“和”改为“或”,因为不可能把一面新出土的铜镜考证为两个不同时代的制品。例(13)“把……资金进口了……仪器”不通。应将介词“把”改为“用”。

四、虚词用对了,但放得不是地方

(14)*顾老师除了会说日语外,陈老师也会说日语。

(15)*当时父亲因为被老板解雇了,所以没能念完高中就去杭州谋生了。

例(14)“除了”应放在句子头上,因为下文不是继续说“顾老师如何如何”。例(15)“因为”也应前移,或放在句子头上,或放在“父亲”前,照现在的表达法,后半句的内容也是说明“父亲”的,而这并不符合文章的原意。

五、句子里共现的虚词不搭配

(16)*不管价钱再贵,也必须把它买下来。

(17)*一个演员只有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并进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能演谁像谁,把角色演活。

例(16)连词“不管”跟“再”不搭配。或将“不管”改为“即使”,或将“再”改为“多(么)”。例(17)“只有”跟“就能”不搭配。如要保留“只有”,把后面的“就能”改为“才能”;如要保留“就能”,就将前边的“只有”改为“只要”。

六、没能满足所用虚词的特殊要求

(18)*不知怎么搞的,我老是把字不能写得很整齐。

(19)*老年人最好在睡觉前稍微喝一杯葡萄酒,这对睡眠、心脏都有好处。

介词“把”在使用上有些特殊要求,突出的一点是否定副词“不”、“没有”等和助动词“能”、“可以”等不能放在“把”字之后紧挨着动词,而要放在“把”之前。例(18)显然不合这个要求。例(19)副词“稍微”在使用上也有特殊要求,那就是它不能修饰一个简单的动词或形容词,例如我们可以说“我得稍微休息休息”、“只要稍微不留神就会出岔儿”等,但不能说“*我得稍微休息”、“*只要稍微留神就不会出岔儿”。常见的情况是,“稍微”要求它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后带上表不定量的数量成分,如“稍微休息一会儿”、“稍微吃一些”、“稍微大一点”、“稍微买几个”等;但不能是确定的数量成分,我们不能说“*稍微买三个”。例(19)“稍微”修饰的动词“喝”后边所带的数量成分“一杯酒”,是个确定的数量,不是一个不定的数量,所以不合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虚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这就构成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的重要性。因此,汉语语法研究历来以虚词为主要内容。在我国,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历史从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算起,至今也只一百一十七年,但是,研究虚词的历史则将近两千年了,远在汉代就有人注意了,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公元121年)就收了不少虚词。元代开始有了专门著作,那就是卢以纬的《语助》。明代以后更多,如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民国以后有钟歆的《词语通释》、杨树达的《词诠》、吕叔湘的《文言虚字》等。解放以后这方面的书就更多了。总之,不管从语法研究,从语言运用看,虚词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是,总起来说,我们对汉语虚词研究得还是很不够。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需要我们对每个虚词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进行详细的描写与说明,特别需要我们注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详细描写、说明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虚词的研究。 uON4QH2heY99EeDmTKJD/F0sZOrBcNjTqDzQpklWjytKD+yBVcHIUpF9YIKOdd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