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词的语法功能,我们把现代汉语的词分为以下十五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以及叹词、拟声词。我们把其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这五类称为虚词,名词、动词、形容同、区别词、状态词、代词、数词、量词称为实词,叹词、拟声词作为特殊词类另归并为一类。(马真1997)
把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看作虚词,大家不会有意见。要把副词归入虚词,会有不同意见。事实上,自《马氏文通》以来,副词该归入虚词还是实词,一直有不同看法。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一是虚词;二是实词;三是半虚半实词。那我们为什么要把它归入虚词呢?
副词在汉语中实际也是起着下述五方面的作用:
副词也能“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法关系”。举例来说,“他们上海人”,既可以分析为同位性偏正关系,也可以分析为主谓关系。如果在“上海人”之前加上“也”,“他们也上海人”就只能理解为主谓关系。
副词也能“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义关系”。例如,“鸡不吃了”,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讲解歧义结构的一个经典例子。“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动作者(或称“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动者(或称“受事”)。如果将否定副词“不”替换为表示劝阻的否定副词“别”,说成:“鸡别吃了。”成为祈使句,就不再有歧义,那“鸡”只能理解为“吃”的受动者。
副词也能“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请比较下面这两句话:
(1)张三在那儿敲着。
(2)张三还在那儿敲着。
例(1)、(2)都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者说行为动作正在进行,但二者有区别:例(1)没有副词,只是表示在说话人说话的时刻,张三“敲”的这个动作正在进行;而例(2)多了个副词“还”,就表示张三“敲”这个动作从说话前某个时点到说话时刻都一直在进行。换句话说,例(1)没有副词“还”,句子只表示在说话人所指明的时点里“敲”这一动作正在进行;例(2)有了副词“还”,句子则表示所说的行为动作的进行跨两个时点——说话人所指明的某个时点和在此之前的时点。(马俊英2003)
至于“帮助改变词语的表述功能”,这当然不会像助词“的”那么明显,但副词确实也有这一方面的作用。譬如说,名词固有的表述功能是“表示指称”(郭锐2003),但某些名词前一旦加上副词,其表述功能马上就改变,变为表示陈述。例如,我们不说:
(3)(“教室里有人吗?”)“*教室里小王。”
(4)*你们电灯、电话?
那是因为例(3)里的“小王”和例(4)里的“电灯、电话”都是表示指称的名词,不能单独直接用在表示陈述的谓语位置上。但是,例(3)如果在“小王”前加上范围副词“就”,例(4)如果在“电灯、电话”前加副词“也”,在后面加“了”,它们的表述功能就转变为表示陈述了,它们就能作谓语了,句子就能说了。请看:
(5)“教室里有人吗?”“教室里就小王。”
(6)你们也电灯、电话了?
最后,副词也能“帮助表达某种语气”。例如:
(7)今天准保会下雨。
(8)今天也许会下雨。
(9)今天难道会下雨?
例(7)—(9)都是谈论“今天会下雨”的事,但例(7)用副词“准保”,句子表示一种强烈的肯定语气;例(8)用副词“也许”,句子则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或然语气;例(9)用副词“难道”,句子就表示一种疑问语气。
总之,把副词归入虚词是有一定道理的。除此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副词的个性很强,副词所揭示的该类词的特点(只能作状语)对了解每个副词的用法是远远不够的,而这跟大家所公认的其他类虚词是完全一样的。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一部分副词,如“俨然”、“预先”、“擅自”等,相对说来,意义比较实在,语法的作用要弱一些,但这些副词的使用频率一般都很低。
我们把副词归为虚词,无意来否定他人把副词归为实词的看法。正如不少人都谈到,分类,或者说归类,有一定的相对性。现代汉语里的词怎么分,或者说怎么归类更好一些,这要服从于我们自己所描写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就我们所描写的语法系统说,我们觉得把副词归入虚词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