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魏六朝部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出处】汉,刘邦《大风歌》。

【注释】①加:施加。②海内:四海之内。犹言天下。③安得:怎么能得到。④猛士:勇猛的将士。

【今译】大风猛烈而起啊云彩随风飞扬,声威震及天下啊我今日重返故乡,怎能求得勇猛的将士啊守卫国家的边防!

【赏析】《大风歌》是一首雄豪质朴、震烁古今的伟大诗作,是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御驾亲征,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回京都长安途经故乡沛县,在招待亲朋好友的欢宴上即兴创作的。诗中抒发了作为胜利者的激情和自豪,同时也表现了一个创业者在夺取政权后对于进一步巩固政权的深思远虑。这首诗风格豪迈质朴,气势宏伟磅礴,情辞慷慨激越,感情深沉苍凉,是一首英雄的诗歌。明人胡应麟曾赞誉这首诗为“冠绝千古”之作,宋人朱熹也曾说过:“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未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

这三句诗中第一句描写诗作者十几年来,在天下群雄纷起逐鹿中原之际南北征战的历史;第二句描写十几年后扫平群雄,一统天下,衣锦荣归的现实结果,抒发了诗作者的自豪与喜悦之情;第三句描写对未来的展望,表现了诗作者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

【作者】刘邦(前256—前195,亦作前247—前195),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曾任过泗水亭长。秦末起义时,初称为沛公,前206年率军攻占咸阳,灭秦。同年项羽入关,被封为汉王。前202年灭掉项羽,建立汉朝。在位八年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经济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今存诗二首,均为即兴吟诵的民歌式作品。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出处】汉,李延年《歌》。

【注释】①顾:回头看。②倾:倾慕。③城:指内城。④再:第二次。

【今译】她环视一笑,美目传神,引得全城人为之倾倒;她再次瞻视顾盼,百媚俱生,又引得全国人为之倾倒。

【赏析】《歌》是一首语短情深、风致翩翩的美人歌,是西汉音乐家李延年向汉武帝进献其妹时唱的。诗中描写了美人倾城倾国的美貌和丽质,指出这样的美人世上绝无仅有,并向帝王致意此女难得应予娶之。这首歌因唱的环境特殊,用意特别,于是以侧面烘托为主,以正面描写为辅,写得娴雅含蓄,同时语言简短,词意显赫,别具一种艺术特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侧面烘托的笔法,揭示了美人姿容艳丽,风度娴雅,具有巨大的魅力,把美丽写到了极致。诗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观看美人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万头攒动、摩肩擦背地争看美人的生动景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手法极为巧妙。这两句诗后来简化为成语“倾城倾国”,用来形容绝色的女子。

【作者】李延年(?—前90),西汉音乐家。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倡优出身,精音律,擅歌舞,常为武帝作曲歌唱。其妹幸于武帝,为夫人,遂因之贵幸,官至协律都尉。后被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一首。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出处】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

【注释】①畔:边。②绵绵:连续不断。

【今译】河边上茂盛的青草连绵不断,引起了我对出门在外的亲人的无限思念。

【赏析】《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思妇念夫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梦境和读信两个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了思妇对长期外出不归的丈夫的无穷思念和自己饱尝孤独凄凉之苦的窘况。这首诗寓情于景,描写了委婉有致的生活场景,语言朴实明快,凝练生动,显示了民歌的语言特色,同时运用了顶针、借代等修辞手法,具有浓郁的乐府民歌的风味。

这两句诗通过河边连绵的青草,表现了思妇怀念远方亲人的情思正像眼前的青草一样绵绵无穷。

【作者】蔡邕(132—192),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时为议郎,后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江浙一带十二年。献帝时,董卓当权期间,被任命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他善辞赋,通经史、音律与天文,工书法,隶书尤佳。著有诗、赋、碑、诔、铭等一百零四篇。原有集十二卷,已散失,今有明代张溥所辑《蔡中郎集》,诗以《饮马长城窟行》有名,另有《翠鸟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汉,相和歌辞《长歌行二首·青青园中葵》。

【注释】①少壮:年轻的时候。②老大:上了年纪的时候。③徒:空,白白地。

【今译】人在年轻健壮的时候,不努力学习进取,等到了年老的时候,就只有白白地伤心后悔了。

【赏析】《青青园中葵》是一首劝谕诗。诗中由万物的盛衰有时慨叹人间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指出人们应该及时努力奋发自励,加倍地珍惜青春年华,劝勉人们注意把握时光勤奋进取,趁早打下学问与事业的基础。这首诗运用比兴手法,风格朴实清新,结构严谨工整,语言平易晓畅。

这两句诗说明青少年应该珍惜光阴,趁年轻时建树功业,否则,年华消逝,老大无成,表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无限珍惜之情。诗句议论中肯,语重情长,集中概括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传统的勤奋精神,成为后来警示年轻人勤奋学习、不可荒废岁月的经典之言。两千年来,一直在我们民族中流传着,成为千古传诵勉诫后学的名句。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出处】汉,相和歌辞《君子行》。

【注释】①纳履:提鞋。履,鞋。②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③冠:帽子。

【今译】走路经过瓜地,不要弯腰去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抬手去端正帽子。

【赏析】《君子行》是一首劝诫诗。诗中指明了君子不要处于容易被人误解、猜疑中间,要注意讲究道德修养,要防患于未然,表现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处世的艰难,同时希望统治者能像周公那样勤劳谦恭,招贤纳士,给知识分子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这首诗语言通俗,内容丰富,洞见底蕴。

这两句诗运用社会俗谚,形象地告诫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避免嫌疑,以免遭污辱,败坏名声。诗句后来成为劝人和自警的有益格言,被人们广泛传诵。由这两句诗形成的成语“瓜田李下”,用来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出处】汉,相和歌辞《陌上桑》。

【注释】①下:放下。②捋:用手指顺着抹过去。③髭须:胡子。嘴唇上边的胡子为髭,下巴上的胡子为须。④著(zhuó):戴。⑤帩(qiào)头:包头发的纱巾。

【今译】过路的人看见了罗敷,放下了担子捋着胡须注目相看。年轻人看见了罗敷,脱下帽子露出了包头的纱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正在犁田,锄地的人也忘记了自己正在锄草。

【赏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机智地拒绝和羞辱了太守调戏的故事。诗中刻画了农家女子罗敷的机智勇敢、坚贞美丽的形象,不仅描写了她的容貌之美,也描写了她的人格之美,人物形象异常生动感人,同时也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和贪婪愚蠢的丑恶面目。这首诗构思新奇,文辞宏丽,语言质朴流畅,蕴含着一种幽默俏皮的情韵,具有巨大的美的感染力,成为汉乐府诗中浪漫主义的奇葩,被公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流传千古的名篇。

这六句诗运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描写了四种人看见罗敷后的反应,表现了罗敷的俊美形象,体现了诗作者的艺术匠心,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

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出处】汉,相和歌辞《鸡鸣》。

【注释】①傍(páng):旁边,侧边。②啮:咬。③僵:僵硬,枯干。

【今译】桃树生长在露井之上,李树生长在桃树的旁边。一条害虫钻过来啃咬着桃树的根须,李树勇敢地替代桃树干枯而死。

【赏析】《鸡鸣》是一首乐府古辞。诗中通过对一个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典型的官僚仕宦家庭的描写,表现了太平世界的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这首诗对典型家庭豪华生活的描写,细致而完美,同时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含蓄。

这四句诗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提出兄弟之间应该同甘苦共患难,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同时也微露讽意,对封建社会官僚阶层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有所揭示,指出在封建官场的倾轧中遇到灾难,即使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却不能以身相助,有时还落井下石,以物比人,实在令人可悲可叹。诗句后来演变为成语“李代桃僵”,原来是用桃李共患难来比喻兄弟之间的相爱相助,后来转为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出处】汉,杂曲歌辞《孔雀东南飞》。

【注释】①君:尊称,相当于“您”。②磐石:巨大的石头。③妾: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④蒲苇:一种水草。⑤韧:既柔软又结实,不容易折断。

【今译】你一定要像磐石似的坚定不移,我一定要像蒲苇那样柔韧顽强。蒲苇又柔软又结实,像丝一样永远不断,磐石也永远不会移动。

【赏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录存的古代第一篇、也是最长的一篇叙事诗,《乐府诗集》将它编入《杂曲歌辞》。诗中按照时间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生动感人地描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一对美丽的“孔雀”,被封建社会的吃人礼教活活拆散、双双逼死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指出它们是婚姻悲剧的根源,并给予了强烈抨击,热情地歌颂了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的崇高品德和他们宁死也不向封建礼教低头的反抗精神,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首诗运用了铺叙与排比的写作手法,情节凄婉动人,结构严密整齐,语言丰富精练,格律和谐动听。它是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叙事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篇巨制,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集中反映了汉乐府民歌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创作。它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放射着永不熄灭的光辉,同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是宝贵的珍品。

这四句诗是诗中主人公刘兰芝面对丈夫焦仲卿发誓对他的感情永生不变的誓词。诗句比喻深刻,表现出了刘兰芝这位封建势力压迫下的柔弱女子内心的倔强不屈。

悲歌可以当泣,

远望可以当归。

【出处】汉,杂曲歌辞《悲歌行》。

【注释】①当:充当,代替。②泣:低声哭泣。③归:回乡,回家。

【今译】吟唱一曲哀歌,可以用来代替低声哭泣;远远眺望天际,可以用来当作回归故乡。

【赏析】《悲歌行》是一首思乡诗。诗中描写了客居他乡的游子深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不得归返的悲切情怀。这首诗感情真切诚挚,语言通俗易懂,而且与其他思乡诗不同,它一改借景抒情的常用手法,以直抒胸臆的议论取胜,成为汉乐府诗中的优秀篇章。

这两句诗描写了游子用悲歌与远望来寄托自己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有力地表达了游子思乡而不能归的无可奈何的悲伤之情。诗句把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体验做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心灵上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诵的千古名句。明人王世贞曾盛赞这两句诗为“妙、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出处】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注释】①胡马:北方产的马。②依:依恋,依赖。③越鸟:南方的鸟。④巢:名词用作动词,筑巢。

【今译】北方的骏马南来后,仍然依恋熟悉的北风;南国的飞鸟北飞后,依旧喜欢在向南的树枝上筑巢。

【赏析】《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了女主人公与亲人两地离别之苦和对远行异乡、久别不归的亲人的诚挚而深切的思念与悲怨之情。这首诗风格平易而又颇有韵味,语言浅近却又生动含蓄,同时比喻手法的运用也能做到前后照应,彼此关联。

这两句诗以马和鸟虽远徙尚且眷恋乡土为喻,形象地表达了思妇对客居他乡的亲人的牵挂,也隐含着因亲人远行不归而产生的怨愤与惆怅的情绪,希望亲人能尽早归来。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出处】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注释】①盈盈:水清浅的样子。②一水:这里指银河。③间(jiàn):隔。④脉脉:含情相视的样子。

【今译】一道清浅的银河水,隔开了织女和牛郎;他们只能含情相望,却不能倾诉衷肠。

【赏析】《迢迢牵牛星》是一首爱情诗。诗中借牛郎和织女相恋的民间传说故事,描写了二人既是长相守的恋人又是长别离的夫妻的悲剧,表达了人世间的别离之苦与哀怨之情。这首诗将牛郎织女相思、相望却不能相语的愁苦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语极清淡,含意颇深,而且成功地连用六个叠字形容词,这在我国诗歌作品中是罕见的,同时叠字的使用,使语言清新自然,也把织女的美丽、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诗描写了织女和牛郎隔银河以相对、可望而不可及的凄苦情态,同时叠字“脉脉”的运用,十分形象而传神地表现了二人的情意绵绵。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出处】汉,无名氏《苏武诗四首·骨肉缘枝叶》。

【注释】①四海:普天下,全国。②皆:都是,全是。③行路人:这里指不相干的陌路人。

【今译】四海之内的人们都能像亲兄弟一样,我们兄弟之间又怎能做那漠不相关的陌路人。

【赏析】《骨肉缘枝叶》是一首为送别兄弟出门交友而作的诗。诗中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兄弟二人离别时的惜别之情和别后的相思,表现了兄弟间的亲密之情。这首诗运用比喻来抒情言志,形象贴切,意味深远。

这两句诗说明了兄弟之间不是路人,不可疏远,点明因出门交友,兄弟暂别,势在必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出处】汉,无名氏《与苏武诗三首·携手上河梁》。

【注释】①崇:推崇,发扬光大。②明德:完美的品德。③皓首:白头。

【今译】要努力修养,使自己美好的品德不断增长,到年老头发白的时候再相见吧。

【赏析】《携手上河梁》是一首送别诗,写于饯别之后、友人临登路分手之时。诗中描写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恳切深挚的友情,真情感人,并用月亮的有圆有缺来比喻人的可分可合,新颖巧妙。这首诗文体省净,语短情长,含蓄有味,感人肺腑,是五言诗中的名篇佳制,是送别诗中的典型与正宗,并被后人认为是五言送别诗的鼻祖。明代竟陵派诗人谭元春对这首诗极为欣赏,曾称赞说:“只此一首,唐人妙手犹费经营,况齐梁小儿乎!”

这两句诗是乐府诗里惯用的套语,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互相勉励,彼此都希望对方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到晚年再相会时,品德将更为高尚,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出处】汉,曹操《步出夏门行四首·观沧海》。

【注释】①行:运行。②若:好像。③星汉:银河。

【今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又降落到海中;光辉耀眼的银河,似乎它的头尾都垂落在大海之上。

【赏析】《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诗人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胜利归来时所写的。诗中,诗人以广阔的胸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深秋季节茫茫沧海洪波涌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包容宇宙的豪迈情怀。这首诗把眼前实景和雄伟的想象融为一体,意境博大开阔,格调沉雄豪壮,不仅描绘了大海的形象,而且写出了大海的性格,在艺术上很有独到之处,是古往今来赞海咏海诗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成为我国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这四句诗极写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阔气势,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雄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阔胸怀和丰富想象力。诗句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构思独具匠心,成为前无古人、传诵不朽的名句。

【作者】曹操(155—220),东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献帝时官至丞相和大将军,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他是“建安文学”的领导者。他的诗作关涉时事,直接或间接地抒写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了汉末的社会动乱,内容深刻。他的诗风格慷慨悲壮,文辞质朴,感情真挚,气魄雄伟,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现存诗二十二首,都是乐府歌辞,尤以四言诗成就最为突出,有著作《曹操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处】汉,曹操《步出夏门行四首·龟虽寿》。

【注释】①骥(jì):骏马,千里马。②枥(lì):马槽,马棚。③烈士:舍生取义或勇建功业的忠烈之士。这里指有理想有作为的人。④暮年:晚年。⑤已:停止。

【今译】衰老的千里马虽然卧伏在马棚里,但它的志向却想在千里征途上驰骋。有理想有作为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他的为事业而奋斗的雄心壮志也是不会消失的。

【赏析】《龟虽寿》是一首哲理诗,写于诗人北征乌桓之后。诗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朴实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诗人不信天命、重视人才的积极见解,充满了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这首诗格调雄健高远,哲理与诗情交相辉映,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它是在四言诗经过长期的中衰之后腾跃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虽已年老,但雄心依旧,斗志未衰,充满了积极进取、奋斗不止的精神。诗句中前两句诗人以“老骥”自喻,后两句以“烈士”自居,直抒胸怀,成为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名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出处】汉,曹操《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

【注释】①几何:多少。②譬:打比方。③朝露:早晨的露水。④去日:逝去的日子。⑤苦:患,为某种事物所苦。

【今译】面对佳宴美酒,应当尽情高歌;人的一生如此短暂,能有多少时日?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转瞬即干,过去了的岁月又苦于太多。

【赏析】《对酒当歌》是一首表情述怀诗,是诗人四言诗中的杰作。诗中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达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广泛招揽贤才并希望能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的急切心情。这首诗运用比兴手法,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语言质朴,音韵铿锵,并且熔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于一炉,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是诗人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人们喜爱的一篇佳作。

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飞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作为一代伟人昼夜萦怀的苦苦追求。诗句格调慷慨悲凉,情感真实恳切,孤立地看,句意消极,略带伤感,但从全诗看,忧而不悲,是诗人急于想建功立业的思想的流露,充溢着昂扬的积极进取精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出处】汉,曹操《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

【注释】①厌:同“餍”,满足。②周公吐哺: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告诉他的儿子伯禽说:“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这里,曹操借周公自况,以说明自己下身求贤,建立功业的心志。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吐哺,把嚼在嘴里的东西吐出来。

【今译】高山从来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高度,大海从来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深度。周公一饭三吐哺来接待天下的贤人,天下的人心就都归向他了。

【赏析】这四句诗以山海设喻,以周公自比,希望人才都来归顺自己,表达了诗人爱才求贤、思贤若渴的思想和建立大功业的抱负。诗句画龙点睛,前两句诗比喻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后两句诗表明诗人有求贤才以建国一统天下之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处】汉,曹操《蒿里行》。

【注释】①露:显露,暴露。②于:介词,在。③野:荒野,郊外。

【今译】因战乱而惨死的人的白骨散露在荒郊野地上,周围千里之内一片荒凉,再也听不到一声鸡鸣。

【赏析】《蒿里行》是汉乐府中的一个曲调名,原为当时人们送葬时唱的挽歌,这里是诗人使用旧题所写的表现现实内容的新辞。诗中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袁绍等军阀讨伐董卓不成,转而互相攻战的史实,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隐含着诗人要削平战乱、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愿望。这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描写战争题材的著名诗篇,也是一篇与封建军阀、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战斗檄文。明人钟惺曾赞扬这首诗说:“汉末实录,真史诗也。”

这两句诗运用饱蘸愤怒的笔墨,描绘了东汉末年兵连祸结使百姓大量死亡和土地荒芜的凄惨悲凉、惨绝人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军阀混战的憎恶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流露出对连年战乱造成的国败民亡的忧虑和愤懑之情。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出处】汉,王粲《七哀诗三首·西京乱无象》。

【注释】蔽:遮盖,覆盖。

【今译】走出长安城的城门,什么也看不到,只看见累累白骨遮盖住了广阔的平原。

【赏析】《西京乱无象》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中描写了东汉末年暴虐的军阀董卓被杀,他的部将李催、郭汜打着为其报仇的旗号,兴兵攻陷长安时,诗人在兵乱中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的流亡情景。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借所见所闻来抒发内心的忧伤,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于避难流亡途中在长安郊外所见到的悲惨景象,抒发了诗人悲愤忧伤的感情。诗句中“白骨蔽平原”一句写的是兵乱中一幅萧疏可怖的景象:死人的累累白骨,说明死难者之多;白骨得不到掩埋,说明生存者也很稀少。

【作者】王粲(177—217),汉魏间著名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少年时即受蔡邕赏识,目为“有异才”。先依刘表十五年,后归曹操,官至魏国侍中。他精于数学、棋艺,并以诗赋见长。他和同时代的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合称“建安七子”,并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又与曹植并称为“曹王”。他的诗今存二十三首,原有集十一卷已散失,现存有明代张溥所编辑的《王侍中集》。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出处】汉,刘桢《赠从弟三首·亭亭山上松》。

【注释】①岂: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②罹(lí):遭受。

【今译】难道它就不怕遭受严寒的摧折?而是松柏自有其坚贞不移的禀性啊。

【赏析】《亭亭山上松》是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对松柏在狂风暴雪中依然强劲挺拔的描写,赞美了从弟坚贞高洁、凛然不屈的品格,表现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比兴手法,名为咏物,实则赞人,风格清警刚健,语言质朴无华。

这两句诗揭示出了松柏耐寒不凋的坚贞本性,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勉。

【作者】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少有文才,与王粲、孔融等相友善。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建安七子”之一,后人又将他和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他的诗风格遒劲挺拔,在当时极负盛名,并被曹丕称誉为“妙绝时人”。现存诗十五首,原有集四卷已散失,今存有明代张溥所编辑的《刘公干集》。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出处】魏,曹丕《燕歌行二首·秋风萧瑟天气凉》。

【注释】①皎皎:洁白明亮。②星汉:银河,天河。③西流:向西转动。④未央:未尽。

【今译】明亮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我的床上;清晰的银河已经流转到西边去了,深夜还依旧漫长。

【赏析】《秋风萧瑟天气凉》是一首极为有名的情诗。诗中运用如泣如诉的笔调,通过秋风瑟瑟、叶落结霜和燕鹅南飞的凄婉的秋天景物,描写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少妇在深秋的月夜里思念客游他乡的丈夫的情景,细腻入神地刻画了思妇缠绵悱恻的相思情怀。这首诗写景自然顺畅,抒情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音韵和谐婉转,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人影响很大,历来为人所称颂。清人王夫之曾赞美此诗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这两句诗通过描写皎洁明月和西去银河表现了诗中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作者】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国魏著名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操死,他袭位为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在位七年。他生长于戎旅之间,亦酷爱文学,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赋共百余篇,现存诗约四十首,笔致深婉细腻,语言流畅清丽,有浓厚的民歌风味。现存有明代张溥所编的《魏文帝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处】魏,曹植《七步诗》。

【注释】①相煎:加以煎熬。这里含有“逼迫”的意思。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②何:为什么。③急:紧。

【今译】我们本来是同一条根所生,为什么这样紧紧煎逼而不相容。

【赏析】《七步诗》是一首抒愤诗。据《世说新语》记载,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后,忌恨他的弟弟东阿王曹植文才出众,曾命令他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作成一首诗,作不成就杀头。曹植应命而起,在七步内作了这首诗。诗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萁豆相煎的比喻和拟人化的写法,揭露了曹丕不顾兄弟情义而肆加迫害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封建贵族内部骨肉相残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无辜遭受打击的愤懑,成为吟咏兄弟手足之情的名篇。

这两句诗写的是豆责问豆萁,是豆发出的悲愤的控诉。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委婉地揭露了曹丕不顾念手足之情,苦苦相逼,欲加陷害的做法。这两句诗议论抒情,语意双关,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充满了诗人的激愤之情。

【作者】曹植(192—232),三国魏有很高艺术素养的杰出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谥曰思,世称陈思王。他自幼聪敏,有才学,早年曾以此为曹操所重视,一度欲立为太子。他在诗歌、辞赋、散文等方面艺术成就都很高,堪称“建安之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现存诗八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他的五言诗题材非常广泛,既善于抒情,也间寓说理,风格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突出功绩。他的辞赋文辞精美,感情真切,现存约四十多篇,其中的《洛神赋》为历代传诵名作。著作有《曹子建集》。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出处】魏,曹植《杂诗七首·仆夫早严驾》。

【注释】①赴:奔走以从事。②国忧:国难。

【今译】无所事事地闲待着,不是我的心愿;我心甘情愿地奔赴战场,解除国家的忧患。

【赏析】《仆夫早严驾》是一首述志诗。诗中描写了诗人立于狂风急浪之中的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高大形象,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殉国赴难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气势磅礴壮观,风格俊爽豪健,语言明白自然。

这两句诗直抒胸怀,画龙点睛地表达了诗人不甘闲居,誓为国家忧患而赴汤蹈火的志向,进一步点明了诗人渴求报国立功不愿虚度岁月的壮志,也流露出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处】魏,曹植《白马篇》。

【注释】①赴:奔赴以从事。②忽:轻忽,不放在心上。③归:归家,回家。

【今译】为挽救国家的危难而奔走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把死亡不放在心上,就像回家一样平常。

【赏析】《白马篇》是一首歌颂边塞游侠青年并抒发自己志向的诗作。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勇猛无私的少年英雄形象,描绘了他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赞美了他长于骑射、勇猛杀敌、尽心爱国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反映了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这首诗风格豪迈,气势充沛,辞藻隽美,对仗工整,是诗人自创的一种乐府新题,是建安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首风格独特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两句诗极其鲜明地表现了北方边疆游侠少年在国难当头,为了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和高昂的爱国激情。诗句慷慨激昂,豪气洋溢,气壮山河,使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放射出了灿烂夺目的光辉。

目送征鸿,手挥五弦。

【出处】魏,嵇康《赠秀才入军·息徒兰圃》。

【注释】①鸿:鸿雁,大雁。②挥:舞动,拨动。③五弦:乐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今译】放眼观看着天空飞过的归鸿雁,挥手弹奏着铮铮悦耳的五弦琴。

【赏析】《息徒兰圃》是诗人寄赠给他的哥哥嵇喜从军的十八首诗中的一首,写的是诗人想象中嵇喜别离后从军中的日常生活。诗中描写了想象中嵇喜行军转战各地的情景,以及休息时欣赏山水风光和游猎弹琴悠然自得的乐趣,突出了嵇康高人逸士的品德,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寂寞怀念之情。这首诗采用了《诗经》的四言句式,风格清峻飘逸,想象丰富独特,语言自然凝练,读起来和谐流畅,清新明朗,传神感人。

这两句诗描写了嵇喜行军中休息时目送归鸿雁,手弹五弦琴,随心所欲,与大自然融合于一起的自得其乐的心态,形象地概括了高人逸士超脱现实、归返自然的悠悠心境与自得情怀。诗句形象生动,脍炙人口,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妙句。

【作者】嵇康(223—263),三国魏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著名的才学之士,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合称“竹林七贤”,并为“七贤”之首。曾做过中散大夫,故世人又常称之为嵇中散。他精通乐理,善为诗,尤长于散文。他的诗以四言见长,风格清峻警峭,多抒发愤世嫉俗的情绪。他的散文成就在诗歌之上,风格恣肆雄辩,师心遣论。现存诗五十余首,代表作品有《幽愤诗》《赠秀才入军十八首》。著作有《嵇中散集》,现有鲁迅辑校的《嵇康集》较为详备。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出处】西晋,左思《咏史八首·郁郁涧底松》。

【注释】①世胄:贵族世家子弟。②蹑:登。③英俊:有杰出才干的人。④下僚:下级官员,小官。⑤地势:这里指地位。⑥使之然:让他这样。之,人称代词,他。然,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今译】贵族世家子弟登上了高高的地位,有杰出才干的人却沉沦为小小的官员。这是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使他们成为这个样子,而且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代。

【赏析】《郁郁涧底松》是一首咏史诗。诗中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古人的怀才不遇,讽刺和抨击了当时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不合理和社会风气的腐朽,抒发了诗人自己屈居下位的愤懑和不平。这首诗以能揭露和讽刺当时门阀制度与世族统治的不合理而著称于世。

这四句诗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对当时世族子弟占据高位,而寒门人士沦为下属的不合理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指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根源在于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并强调了这种情况的形成由来已久。

【作者】左思(250?—305?),西晋著名诗人。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出身寒微,不善言谈,但博学能文。晋武帝时,因其妹左芬被选入宫,官至秘书郎。他以诗赋著名。曾因名作《三都赋》而有“洛阳纸贵”的典故,并显名当时文坛。他的诗风格高亢雄迈,笔力苍劲刚健,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文学成就高出同时代其他诗人。今存诗十四首,其中由八首五言古诗合成的组诗《咏史》,托古讽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成为传世的名篇。有著作《左太冲集》。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出处】西晋,左思《招隐诗二首·杖策招隐士》。

【注释】①漱:飞溅。②琼瑶:美玉。这里指美玉般的水珠。③纤鳞:小鱼。纤,细小。鳞,这里代鱼。④或:有时。⑤非必:不一定。⑥丝与竹:泛指各种管弦乐器。丝,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之一,这里指弦乐器。竹,八音之一,这里指箫管之类的乐器。

【今译】山崖中流出的泉水飞溅着美玉般的水珠,小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上下游动。不一定要有各种管弦乐器,山间流水自会发出清妙的声音。

【赏析】《杖策招隐士》是一首赞美隐士生活的诗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入山寻访隐士,发现山中风光美丽,清幽宁静,无限仰慕,便决心弃官归隐,表现了诗人向往高洁、怡然的隐士生活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不同流俗并决心与世俗决绝的生活态度。这首诗构思新颖,内容充实,文笔流畅,辞采华丽,在诗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

这四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山林中的美妙景色,是诗人的写景名句,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诗句中的三四两句,尤其为后人所赞赏。

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出处】西晋,陆机《为顾彦为赠妇·辞家远行游》。

【注释】①京洛:洛阳。因东周、东汉均建都在此,故冠以“京”字。也泛指其他京城。②素衣:白色衣服。③缁(zī):黑色。

【今译】京都洛阳一带多风沙尘埃,原本白色的衣服都被沾染成黑色了。

【赏析】《辞家远行游》是诗人代友人顾荣(字彦先)赠寄其妻子的一首赠人诗。诗中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真切感人地叙述和描写了在外做官的人孤寂、愁苦的心情和矛盾的心理。这首诗心理描写真切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

这两句诗描写了客子由东南到洛阳的旅途辛苦,并以素衣变黑来比喻社会污浊风气对人的毒害,指出长期污浊纷扰的仕宦生涯玷污了自己清白的节操。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经常为后世作家引为典故,化用入诗词中,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作者】陆机(261—303),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族,祖父陆逊为三国时吴国丞相,父亲陆抗为吴国大司马。少时曾任吴牙门将。吴亡后,曾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十年,于武帝太康末年(289)与弟陆云同到晋都洛阳,以文章深为太常张华及士大夫们所赏识,被荐为国子祭酒。后来又被成都王司马颖荐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他是太康文坛上的领袖人物,擅长诗赋论文。他的辞赋与散文成就较诗为高。所作辞赋与散文讲究辞藻骈偶,开六朝文学之风气。他的诗风格雍容华贵,长于拟古。所著文章二百余篇,现存诗一百零七首,有著作《陆士衡集》。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出处】西晋,王赞《杂诗》。

【注释】①怀:怀恋。②旧乡:故乡。③客鸟:远飞在外的鸟。④故林:原来的山村。

【今译】人的感情总是怀恋旧日的家乡,客居异地的鸟雀也总是思念以前的树林。

【赏析】《杂诗》是一首行役诗。诗中描写了边地残败凄凉的秋天景物,点明了征人长久不能归乡的原因,表现了久戍未归的征人沉重的怀乡思归之情。这首诗以景起,以情结,景物描写细致逼真,语言平易朴实,并运用了设问、对比和典故等艺术手法,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佳作。

这两句诗运用了人和鸟对照的手法,说明了思其根本乃是万物之本性,人情更是如此,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情怀。

【作者】王赞(?—310),西晋文学家。字正长,义阳(今河南新野)人。博学有俊才。太康年间为太子舍人,惠帝时拜侍中,永嘉中为陈留内史加散骑侍郎。原有集五卷,已散失,今仅存诗五首,以《杂诗》较著名。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出处】西晋,刘琨《重赠卢谌》。

【注释】①何意:怎么能料想得到。意,意料,料想。②绕指柔:形容十分柔软。

【今译】怎么能料想得到经过千锤百炼成为极其刚强坚硬的我,如今却变得这样柔软,简直可以缠绕在手指头上了。

【赏析】《重赠卢谌》是诗人在狱中被段匹䃅杀害前写的一首绝笔诗。诗中抒发了诗人自己因年老而功业未就的郁愤之情,勉励他的僚属追步先贤,早树功勋,完成救国大业。这首诗艺术风格含蓄蕴藉,同时多次运用比喻和典故,而且寓意深曲,贴切有力,艺术成就很高,是一首好诗。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久经挫折之后而失去了雄心壮志,性格也已从刚强变成了柔弱,抒发了自己命运坎坷、壮志未酬、忧郁悲愤的感情。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语似自嘲,实则自励,不仅概括了诗人复杂的斗争经历,而且蕴含着某种人生哲理。这两句诗后来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形容作家经过刻苦磨炼,水平已达到熟能生巧、炉火纯青的境界。

【作者】刘琨(270—317),西晋著名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他出身世族,少有文名,与石崇、欧阳建、陆机等人以文才事权贵贾谧,号称“二十四友”。永嘉后曾任过并州刺史和大将军。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䃅,和他相约共扶晋室。因其子暗叛段匹䃅,牵连被害。死后谥曰愍。他的诗现存永嘉以后的作品三首,是当时难得的好诗,在晋诗中独具特色,有著作《刘中山集》。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出处】东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先师有遗训》。

【注释】①畴:田野。②交:纵横交错。③怀新:犹言生机盎然。

【今译】平旷的田野上,吹着从远处刮来的和暖的春风;茁壮的禾苗,一片新绿,更显生机勃勃。

【赏析】《先师有遗训》是一首借古述今的怀古诗。诗中通过对长沮、桀溺的缅怀,描写了诗人恬然自得的农人生活,抒发了诗人劳动之余的愉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决心归田隐居的愿望。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笔调明快,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而又胜于雕琢。

这两句诗描写了田园风光的宁静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句传诵古今,古来论者颇多,成为千古不衰的绝唱。

【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伟大诗人,我国田园诗人的始祖和杰出的散文家。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卒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少年时家世衰落,生活贫困。青年时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做过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泽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此时四十一岁,以后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的诗文、辞赋成就都很高,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有一些咏怀诗,寄托抱负,悲愤豪放。他的诗多用白描手法,风格平淡自然而富有意境,语言简洁含蓄且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诗现存一百二十余首,有著作《陶渊明集》和《靖节先生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出处】东晋,陶渊明《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

【注释】①奇文:绝妙的文章。②疑义:疑难问题。③相与:共同,一起。

【今译】如有绝妙的好文章,就拿出来共同赏读;若遇到疑难问题,就相互讨论分析一番。

【赏析】《昔欲居南村》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写了诗人因前居失火而迁居浔阳南村以后,与邻居颜延之等人的友好交往,以及同他们一起谈古论今、欣赏佳美文章、分析疑难问题的欢乐情趣,表明了诗人淡泊荣利、向往淳真的志趣。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不假雕饰,表达志趣也只是淡淡道来,点到为止,毫不矫揉造作。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与好友交相往来、共同谈诗论文的快乐,画龙点睛地写出了他们之间相处的乐趣与融洽,显示出了诗人高雅的志趣和旷逸的情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处】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结庐在人境》。

【注释】①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②见:一作“望”。③南山:南边的山。一说指庐山。

【今译】在房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抬头看见南边的终南山。

【赏析】《结庐在人境》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写了诗人远离世俗社会过着赏爱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表现了诗人乐于田园生活超然物外的隐逸思想和安贫乐道、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写景清静幽美,语言委婉含蓄,是诗人歌颂闲适田园生活的著名诗篇之一,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赞赏。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醉心于欣赏自然景色的神情和意趣,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安闲自在和超尘脱俗、清高恬淡的生活情趣。诗句笔触优美,情景交融,格调谐和自然,画面闲适宁静,是诗人的名句,历来为文人们所称赏,曾被王国维评为“无我之境”的佳句。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处】东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荒草何茫茫》。

【注释】①或:或许,也许。②歌:这里指欢乐歌唱。③山阿(ē):山陵。

【今译】亲人或许过后还有些悲哀,别人也就已经开始欢乐歌唱了。人死了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不过是将躯体寄托于山陵罢了。

【赏析】《荒草何茫茫》是一首挽歌,又叫葬歌,是诗人于逝世之前所写的自挽诗,也是诗人的最后之作。诗中描写了送葬的情景以及送葬时荒凉凄楚的郊野景象,表现了对死者的思念与悲伤,抒发了诗人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怀。这首诗笔势横恣,直言不隐,以浅明的语言写出了深邃的含意,耐人寻味。

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死现实的旷达态度以及倔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出处】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种豆南山下》。

【注释】①兴:起床。②荒秽:荒芜,杂草。③带:一作“戴”。④荷(hè):肩扛。

【今译】清晨起床后,马上到田间去清除杂草;晚上头顶着明月,肩扛着锄头返回家园。

【赏析】《种豆南山下》是一首田园诗。诗中运用白描的手法和平淡自然的语言,描写了诗人田园劳动的情景及其对生产劳动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仕途生活的否定。这首诗清新自然,景真、味真、意真,并且在写景抒情之面达到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曾被人誉为“五古中之精金良玉”。

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一天中的劳动情景及其十分认真的劳动态度,生动而概括地反映了诗人田园生活的辛苦与乐趣。诗句中“带月荷锄归”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句意幽美,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曾评述这句诗说:“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工巧,终莫能及。”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出处】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少无适俗韵》。

【注释】①羁:拘束,束缚。②池鱼:养在池塘中的鱼。③渊:深水潭。

【今译】被关在笼子里的鸟雀,总是怀恋着它旧日自由出入的树林;被养在池塘里的游鱼,总是思念着它从前所畅游过的水潭。

【赏析】《少无适俗韵》是一首田园诗。诗中叙述了诗人辞官归田、复返自然的原因,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的田园景物,抒发了诗人乡居生活的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他安于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意致质朴醇厚,语言清新浅近,是诗人的代表作。

这两句诗以羁鸟怀恋往日的山林树丛、池鱼思念从前的溪涧深潭作比喻,表现了诗人蔑视官场、厌恶仕途、淡泊名利的思想性格,形象地透露出诗人忘情于田园山水、决心归隐田园的迫切心情。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出处】东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人生无根蒂》。

【注释】①盛年:指人的青壮年时期。②重:副词,重新。③再:第二次,第二个。④待:等待。

【今译】人的青壮年时期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之内也不会有第二个早晨。应当趁着年轻的时候及时努力振作,时光是不会停下来等人的。

【赏析】《人生无根蒂》是一首劝谕诗。诗中描写了人生的漂泊不定,提出了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友好,勉励人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勤奋,努力有所作为。这首诗平淡自然,妙合无垠,蕴藉深厚,极富理趣。

这四句诗指出了岁月难留,时光易逝,人们应倍加珍惜,切莫虚度。诗句平淡自然,却极富理趣,是诗人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警示。这四句诗后来成为人们勉励自己珍惜年华、爱惜光阴、奋发作为的千古名句。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精卫衔微木》。

【注释】①精卫:神话中的鸟名。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曾游东海溺而不返,化而为鸟,名曰精卫,俗叫帝女,常衔木石欲填平东海。②以:用来。③刑天:兽名。④干:盾牌。⑤戚:斧,古代一种武器。

【今译】精卫口衔细小的树枝,要用它来填满大海。刑天舞动盾牌和板斧,勇猛的斗志永远不衰。

【赏析】《精卫衔微木》是一首“读后感”式的诗作。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两个至死不屈的战斗者形象,赞美了他们执着不已、战斗不息的精神,寄托了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表现了诗人敢于向正统思想进行挑战的精神。这首诗提及两个神话故事,运用鲜明的对比,语言虽平实无华却自然天成。

这四句诗中前两句描写了炎帝之少女女娃溺东海而变成精卫鸟,口衔细木志填沧海的故事,歌颂了她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矢志靡它的决心;后两句描写了刑天虽被断首仍挥舞盾斧不甘失败与天帝抗争的故事,歌颂了他雄心壮志常存不灭的勇猛精神。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注释】①辉映:照耀,映射。②澄鲜:清澈,鲜亮。

【今译】白云和红日相互照耀与映射,碧空与绿水共同清澈和鲜亮。

【赏析】《登江中孤屿》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游览永嘉江中的孤屿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于美妙仙境的幻想。这首诗将叙事、写景与说理融为一体,相互关联而又层次分明,形成了诗人诗歌的一大特色,对唐、宋诗坛颇具影响。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色。诗句意境清新,出语自然,典型地代表了诗人“自然可爱”的诗歌特色,是诗人写景的名句之一。

【作者】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著名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幼时寄养于外,故小名客儿,世称谢客。他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东晋时袭爵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入宋后降公爵为侯,曾任永嘉太守。不久辞官,隐居会稽。他通史学,工书法,擅诗文,在晋宋之际诗名最高。他的诗多写江南山水景色,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并有很高成就,对扭转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起了积极作用,对南朝和唐代诗歌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著作有《谢康乐集》。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注释】①变:更换。②鸣禽:鸣叫的鸟。

【今译】春天来了,池塘边上长出了嫩绿的青草;园中的柳树上,鸣叫的小鸟也已更换了种类。

【赏析】《登池上楼》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诗人病后登临永嘉池上楼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因春天来临而引发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意欲辞官归隐的情绪。这首诗或直陈,或比喻,写景优美动人,写情坦诚真挚。

这两句诗描写了春回大地,景物一新的景象,透露出无比喜悦之情。诗句意趣清新生动,语言明白晓畅,它不假雕饰,不用任何典故,自然而成,同时,“生”字和“变”字用得生动而传神,可谓佳丽妙句,为后来诗论家们交口赞誉,是诗人最负盛名的诗句,并且成为历来传诵的千古名句。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注释】①朔风:北风。②劲:强。③且:连词,而且,并且。

【今译】明亮的月光,映照着满地的积雪;寒冷的北风,强劲凄厉令人伤感。

【赏析】《岁暮》是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描写诗人愁苦的心情以及对人生短暂即逝的感慨,表现了感时惜生的主题。这首诗在对主题的理解和阐释上,比起同类题材的诗歌来要高出一筹,而且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也别有一番寂冷苍凉的韵味,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北方雪夜里月明风凄、寂冷苦寒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因感受到人生苦短而引起的孤寂而悲凉的思想感情。诗句中前一句写目见,后一句写耳闻,境界开阔,形象鲜明,同时用词准确精练,一个“照”字,表现了明月白雪互相辉映的优美景色,用“劲”字和“哀”字形容朔风,也收到了景凄而情促的效果。这两句诗格调高阔深远,意境鲜明沉郁,语言平易流畅,体现出了深厚的锤炼功夫,具有撞击人心的艺术力量,是诗人传诵不朽的名句。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注释】①壑:山沟,山谷。②敛:聚集,收拢。③暝色:暮色。暝,日落,天黑。④霏:烟云很盛的样子。

【今译】林海丘壑正在聚集着浓重的暮色,四周渐渐变得黑暗幽深;飞云流霞也逐渐收起了灿烂的余晖,夜色越来越浓。

【赏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了诗人在石壁精舍游览时,徜徉于故乡山水之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湖中游赏的乐趣以及从游览中体会到的理趣。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结构严整,笔法精美,转换极为自如,同时景中有情,情中有理,具有清丽典雅的特色,是诗人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两句诗细致地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泛舟时所看到的黄昏时的美丽景色。诗句想象奇特,技巧高超,语言典丽华美,色彩饱满斑斓,并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是诗人山水诗中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出处】南朝(宋),陆凯《赠范晔》。

【注释】①无所有:什么也没有。②聊:姑且,暂且。③一枝春:指梅花。

【今译】江南一带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相赠,姑且送你一枝饱含春意的梅花,来表达我的一片心意吧。

【赏析】《赠范晔》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诗。据载,诗人曾经从江南寄一枝梅花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给他。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别无好东西可以相赠的情况下,暂寄一枝饱含春意的梅花,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美好祝愿以及深深的怀念之情。这首诗构思新巧,语言质朴,抒情真挚隽永,耐人寻味,是我国古代早期五言诗中的妙品,成为流传后世的名篇。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在没有别的好东西相赠而暂寄一枝饱含春意的梅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意。诗句中以梅花相赠别富情趣,从中可以看出两人的交情和胸襟,同时,不说赠梅,而说“赠一枝春”,一个“春”字,将诗人对友人的情意表现得越发真挚深婉,韵味悠长,成为诗人传诵很广的名句,“一枝春”也被人们当作了“梅花”的代称。

【作者】陆凯(?—?),南朝宋诗人。字智君,代(今河北蔚县)人。曾为正平太守。他的诗情深意长,语言清丽隽美。与范晔友善。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出处】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案不能食》。

【注释】①会:能,能够。②几:表疑问,问数量,相当于“多少”。③安能:怎么能。④蹀躞(diéxiè):小步走,形容战战兢兢,十分恐惧的样子。⑤垂羽翼:顺从害怕的样子。

【今译】大丈夫活在世上能有多长时间呢,怎么能整天小心谨慎、心惊胆战地生活呢!

【赏析】《对案不能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对门阀制度特权统治的强烈不满,抒发了诗人饱受压抑的愤激心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怒与不平。这首诗风格雄肆奔放,语言通俗平易,句式长短参差不齐,音节错综富于变化,比喻运用生动传神。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有志难图、有才难伸的困苦处境。诗中运用了“蹀躞”和“垂羽翼”两个生动而传神的比喻,概括了诗人战战兢兢、失意丧气的生活状态。这两句诗既是陶渊明“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不屈呼喊的继响,也开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绝唱的先声。

【作者】鲍照(414?—466),南朝宋杰出诗人。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家居建康(今江苏南京)。他少有文才,曾献诗临川王刘义庆,甚得赏识,擢为国侍郎。后曾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他和同时代的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元嘉三大家”。他的诗现存二百多首,风格矫健壮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长于乐府诗,曾被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誉为“乐府狮象”,又特别工于七言诗,对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高适等人有很大影响,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著作有《鲍参军集》。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出处】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案不能食》。

【注释】①尽:都。②孤:孤寒,指出身寒微。③直:耿直。

【今译】自古以来,仁人志士都是一生贫寒低微,何况像我这样的人,不但出身孤寒,而且还性情耿直。

【赏析】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弃官后郁愤不平的内心情感,并对当时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佞人得志、贤人不用的腐朽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大胆抨击。诗句中诗人以古代先贤自慰,是诗人在为圣贤鸣不平,也是为自己的不幸处境抒发感慨,同时也揭示了有志之士与当时社会的深刻矛盾。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出处】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注释】①时危:时局垂危。这里指敌情吃紧。②节:气节、操行。③识:看出。

【今译】在国家时局垂危的时候,能够考验出臣子们的气节;在世道动荡混乱的关头,能够识别出谁是忠臣良将。

【赏析】《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一首拟乐府旧题的出色的边塞诗。诗中描写了北方边塞气候严寒、风沙弥漫的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将士们不畏严寒、浴血杀敌、誓死保卫国家的情景,歌颂了千千万万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献身的普通将士的大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风格遒劲刚健,音节高亢铿锵,气势凌厉一泻千里,读来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在南朝是难得的佳作,并成为唐代及以后边塞诗的楷模。

这两句诗说明了一个人的气节操守,只有经过艰难、困苦与动乱的考验,才能明显地表露与识别出来,表现了诗人忠于祖国、立志报效的决心,同时也寄寓着诗人的愤慨与不平。诗句深刻地阐明了这样一个普遍哲理:只有在危急、动荡的紧要关头,才能考验和识别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和节操。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出处】南朝(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注释】①大江:指长江。②未央:未止,不已。央,止。

【今译】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日夜不停地奔流;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的悲伤像滚滚的江水一样永无休止。

【赏析】《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是一首诗人向同僚们表达忧惧悲愤心情的诗。诗中描写了诗人被责令返回京城的路上从新林入建业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忧惧愤慨、企羡自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意境雄浑劲快而又沉郁顿挫,并工于发端,而且成功地运用了托兴、借代、暗比等艺术手法,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日夜行船的感受和愤慨不已的心情。诗句中前一句巧妙地化用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句意,于景物描写中融进了自己的感情,写得气势磅礴,境界阔大,情思浩荡,曾被杨升庵赞为“妙绝”的发端;后一句直接倾述自己的感情,写得率真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心中悲哀和愁绪的无穷无尽。这两句诗境界壮阔,兴象雄浑,造语警策,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堪称“绝唱”,曾被清人沈德潜赞为“极苍苍莽莽之致”。

【作者】谢朓(464—499),南朝齐著名诗人。字玄晖,陈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身贵族,是谢安兄谢据的玄孙,母亲是宋长城公主。曾任宣城太守,人称“谢宣城”。他的出身、经历、思想以至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很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世称“二谢”,他为“小谢”。他和沈约等是永明体的开创人,并成为“永明体”诗人之雄,以山水诗见长,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风格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对唐代诗歌影响深远,并开唐代律诗、绝句之先河。他的诗多名句,在当时已受爱重,到唐代更受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称赏赞扬。著作有《谢宣城集》。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出处】南朝(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注释】①天际:天边。②归舟:指驶向京都的船只。③江树:京都江岸的树影。

【今译】远望天边,帆影点点,那是顺江漂流归去的几只小船;极目云中,树影苍苍,那是隐现在云雾中的京都江畔的树林。

【赏析】《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是一首行旅诗。诗中描写了诗人离开京城建康往宣城任太守时途中所见到的壮丽景色以及对京都的依恋之情,反映了诗人在官思隐、亦官亦隐的空虚寂寞情绪。这首诗风格清新秀丽,语言新爽淡雅,对仗工致整齐,初具唐人风味,是诗人充溢着灵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永明新体诗向唐诗过渡的代表作之一。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在江中行船时极目遥望所见到的开阔迷茫的景象,再现了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诗句气势恢宏,境界开阔,场景广大,富有深沉的情感,耐人寻味;同时,“辨”和“识”二字用得精当,写景也很成功,成为历来令人击节称赏的传诵不衰的名句。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出处】南朝(齐),谢朓《登山曲》。

【注释】①荡:摇动,吹动。②飘莺:飞来飞去的黄莺。③芳树:花树。

【今译】和风徐徐吹荡,无数的黄莺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白云纷纷飘动,山间的花树在云气中低矮朦胧。

【赏析】《登山曲》是一首描写暮春时节登山游玩的诗作。诗中把动人的山景和登山的观感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生动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切热爱和对人生的苦苦思索。这首诗写得清丽动人,意境高远,是诗人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

这两句诗描绘了风与云、飘莺与芳树空灵相间的鲜艳而奇丽的景色,给诗人登山游玩提供了一幅壮丽奇特的环境背景。

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菉。

【出处】南朝(齐),谢朓《治宅》。

【注释】①碎:吹折,吹乱。②剪:除掉。③菉(lǜ):草名,又名荩(jìn)草,叶如竹而细薄,俗名“淡竹叶”,可染黄色,纤维可做造纸原料。

【今译】秋风吹折了池塘中荷花的枝叶,冷霜清除掉了江南菉草的碧绿的颜色。

【赏析】《治宅》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通过对新建宅第的荒僻而幽美环境和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旷达飘逸、恬淡洒脱的情怀。这首诗结构清晰,起二句点题,中间六句从远眺和近观两方面叙写了房宅的地理环境,最后两句以躬耕隐居、远离宦海收结。

这两句诗描写了新建宅第的衰败凋零的秋日景象,表现了诗人甘于在此隐逸而不以为苦的情怀。诗中运用了“碎”和“剪”两个动词,采用的是动中写景的笔法,使画面充满了动感。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出处】南朝(齐),谢朓《移病还园示亲属》。

【注释】①知:知道。②识:看清。③重(chóng):层层叠叠。

【今译】植物的叶子沉重地低垂下去,才知道露水越来越浓密;远处的山崖在暮色中断开,才看清有秋云在山间层层遮掩。

【赏析】《移病还园示亲属》是一首诗人因病移居别墅庄园之后写给亲属的诗作。诗中展示了诗人养病中美好幽静的幽居生活情景,描写了秋季暮色中各种景物的细微变化和宁静气氛,抒发了诗人在静处观察中对自然美的独特而细腻的感受。这首诗层次清楚,起首二句点题,总领全诗后,接着从所见和所思两方面描写了诗人移病还园后的幽居生活。

这两句诗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和体验,描写了秋季傍晚万籁俱寂时的极其幽静的景色和意境。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出处】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注释】①余霞:残存的晚霞。②绮:有花纹的丝织品。③澄江:清澈的江水。④练:白色绸缎。

【今译】残存的晚霞在天地边缓缓展开,好像一片飘动的锦缎;清澈的江水在大地上静静流淌,宛如一条洁白的丝绸。

【赏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晚登三山,遥望都城建康所见到的优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往昔欢会的留恋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这首诗情味深沉隽永,景色生动传神,语言清新流畅,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两句诗描写了长江傍晚时分优美宁静的江天景象。诗句写景精彩形象,比喻奇妙贴切,语言清隽精练,对仗工致整齐,并且成功地运用了仰看和俯视与动和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美妙意境,备受后人称赏,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不仅受到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高度赞赏,而且也受到了明人胡应麟的大力推崇。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出处】南朝(齐),谢朓《游东田》。

【注释】①戏:嬉戏,戏逐。②新荷:嫩荷。③余花:残花。

【今译】鱼儿嬉戏,弄得嫩绿的荷叶轻轻摆动;鸟群飞散,摇得树上的残花纷纷飘落。

【赏析】《游东田》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纪游诗。诗中交代了诗人出游的原因和目的,描绘了大自然中图画般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美好景色爱恋不舍的心情。这首诗以情显景,以景生情,和谐统一而又生动自然。

这两句诗描写了江南初夏时新荷初长,残花在树,鱼儿嬉戏,群鸟乱飞的生机盎然的景象。诗句抓住初夏时的季节特点,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中所蕴含的美,历来为人所传诵。

非君不见思,所悲思不见。

【出处】南朝(齐),谢朓《别王丞僧孺》。

【注释】①君不见:不见君,看不见你。②思:思念,想念。

【今译】不是因为要看不见您了才想念您的,真正让人悲伤的是非常想念您的时候却不能看见您。

【赏析】《别王丞僧孺》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中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描写了两人告别时的环境和心情,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难舍难分、纯朴浑厚的友情。这首诗描写情感手法高明,情深意长,语言真切,质朴自然。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与友人话别时恋恋不舍的心情和分别后将会时时思念的情景。诗句情感真切,异常精彩,非有深切的感受是写不出来的,是千古流传的最为难得的精辟佳句。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出处】南朝(齐),谢朓《观朝雨》。

【注释】①朔风:北风。②萧条:荒凉的样子。

【今译】北风吹着乱飞的雨点,从江面上飘洒过来,大江之上顿时呈现一片荒凉的景象。

【赏析】《观朝雨》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诗人观看江南雨中景色的情景,抒发了诗人面对雨景而决心隐退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以“气韵”见胜,写得清新隽永,流畅自然,圆美和谐,工致整齐,显示了“近体诗”的特点。

这两句诗写的是江南雨中的景致。诗句描写了连风带雨从大江之上吹洒过来的情景,气象阔大,绘声绘色,是诗人的写景名句。

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

【出处】南朝(梁),萧衍《东飞伯劳歌》。

【注释】①伯劳:鸟名,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留鸟。②黄姑:即河鼓,指牵牛星。③时:时常,经常。

【今译】伯劳鸟向东燕子向西匆匆飞去,不再回头难相见;牛郎星和织女星各在银河的一方,也只能时常地遥遥相望不能聚首。

【赏析】《东飞伯劳歌》是一首感怀诗。诗中通过描写和歌颂一位绝顶美丽的少女形象,告诫人们要抓住大好时机及时建功立业,表现了诗人“惜时”与“怀才”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蕴含颇深,而且意在言外,将美妙光阴比作妙龄少女,生动形象,又将妙龄少女比作灿烂春花,引人深思。

这两句诗通过伯劳和紫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比喻,展现出了离别场景和惜别心情,同时作为比兴之句,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成语“劳燕分飞”就是从这个名句中化出的,用来比喻夫妻、恋人或好友的离别。

【作者】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武进)人。南朝齐高帝族孙。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乱,起兵夺取帝位,在位四十八年。他和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齐名,号称“竟陵八友”。他工书法,通音乐,能诗文。他的诗现存近百首,风格绮艳轻靡。有些小诗,文辞清丽自然,有南朝民歌韵味。著作有《梁武帝集》。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出处】南朝(梁),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

【注释】①江干:江岸。②天末:天边。

【今译】江宽岸远,水势浩荡,树木像在水上轻轻漂浮;天高地遥,辽阔苍茫,炊烟远在天边袅袅升起。

【赏析】《之零陵郡次新亭》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写了诗人于赴任途中在江船上所看到的江天烟树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所见景色的感受,流露出诗人对大江无穷、江山壮美的感叹与赞颂。这首诗意境苍茫,构思精巧,用笔含蓄,是一首以少胜多的即兴诗作。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在江船上所见到的壮美景色。诗句境界旷阔高远,对仗工整精巧,同时用词准确,其中的“浮”字不仅烘托出了“远树”那种苍苍茫茫、烟笼雾锁的气象,而且暗示了由于大江滚滚蒸腾造成水汽横断的迷蒙景象。

【作者】范云(451—503),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范缜堂弟。曾居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官至尚书右仆射,以佐命功,封霄城县候。病卒,赠侍中卫将军,谥曰文。“竟陵八友”之一。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富有民歌气息。现存诗四十余首,原有文集三十卷,已失传。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出处】南朝(梁),吴均《山中杂诗三首·山际见来烟》。

【注释】①际:边缘处。②烟:烟霭。③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今译】山崖边看见远处飘来的云烟,竹林里窥视天边通红的落日。小鸟向房檐上飞来,云雾从窗户里飘出。

【赏析】《山际见来烟》是一首写景诗,是诗人《山中杂诗》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描写了深山中美不胜收的景色,而且只写景,不抒情,写得很别致。这首诗风格雅丽,形象逼真,语言平实,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

这四句诗将烟霭、落日、归鸟、云雾这些黄昏时常见的景物,巧妙地点染入诗,极为清丽喜人,再加上诗中烟“来”、日“落”、鸟“飞”、云“出”等动态描写,写活了景物,同时诗中又为来烟、落日、鸟、云这些景物赋予了特定的环境“山际见”、“竹中窥”、“向檐上”、“从窗里”,这样就给山中景色绘染出了独特的氛围,生动地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静谧与优美,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我国古典诗词曲赋中,描写山野风光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像这样有特色且精彩的描绘,还是不可多得的,因此成为千古流传不衰的写景佳句。

【作者】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家世清寒,颇好学,有俊才,为沈约称赏。曾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官至奉朝请。他通史学,曾因私撰《齐春秋》时忠于史实而触怒梁武帝,受到焚书免职的惩罚,后又奉诏撰写《通史》,未及成书而卒。他的文章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他的诗风格挺拔清丽,语言明畅和谐,用典贴切自然,有一定艺术成就。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有著作《吴朝请集》。

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

【出处】南朝(梁),何逊《酬范记室云》。

【注释】①轻:轻柔。②乱:散乱。

【今译】和煦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鲜嫩的花蕊,温暖的阳光映照着异彩斑斓的鲜花。

【赏析】《酬范记室云》是一首酬答诗,是诗人酬答梁代著名诗人范云的。据载,范云负有才名,长何逊二十岁左右,曾多次思慕称赏何逊,对何逊极为爱重,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又写诗《贻何秀才》表示思慕并予以赞扬,本诗与范云的《贻何秀才》是互为赠酬的诗作。诗中,诗人以诚挚笃厚的深情、精美而细致的笔触,回答了范老诗人的爱重并赞美了他虚怀若谷的风范。这首诗章法运思句句得体,体物写景精到清微,同时辞采清新,字斟句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两句诗抓住初夏景物的特点,运用清新绮丽的笔触,描绘了初夏阳光与鲜花交相映和的景象,用花光日色的动感反衬了自己寂寞无欢、渴求友谊的心态。诗句运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用字准确精练,一个“轻”字,使人感到和风对花蕊吹拂之爱抚轻柔,一个“乱”字,增添了鲜花的耀眼夺目和异彩斑斓,历来为人称赞,是诗人的名句。

【作者】何逊(480?—520),南朝梁著名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相传他八岁能诗,为范云所赏识,并结为忘年交。曾为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事,又曾为安成王萧秀参军兼尚书水部郎,晚年为庐陵王萧续记室,世称“何水部”“何记室”。他的诗多写羁旅行役与离情别绪,尤善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婉转清新,颇有谢朓风致,对近体诗的发展有一定贡献。现存诗一百一十余首,有著作《何记室集》(一名《何水部集》)。

阵云横塞起,赤日下城圆。

【出处】南朝(梁),何逊《学古诗三首·长安美少年》。

【注释】①塞:边塞。②下:沉落。

【今译】如阵的阴云从地平线上升起,横在边塞之上;通红的太阳向城池西边沉落,格外硕大滚圆。

【赏析】《长安美少年》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边塞的壮丽奇观,表达了长安美少年们在边塞战争中的英武气魄和献身精神。这首诗辞采华美,语言畅达,对仗工整,节奏轻快。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壮美景观。诗句中阵云横塞,圆日西沉,不仅光影交错对应,而且构图巧妙,一起一落,动态交互变幻,错落有致,一圆一横,互相衬托,相反相成。这两句诗运用形象而精警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边塞奇观,具有鲜明的色彩、壮丽的图景和动态美感。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出处】南朝(梁),何逊《赠诸游旧》。

【注释】①临:靠近。②发:开放。③樯:桅杆。

【今译】岸边的鲜花靠近水边争相开放,江上的紫燕绕着桅杆上下翻飞。

【赏析】《赠诸游旧》是诗人于垂暮之年感伤生平、怀乡念旧之作。诗中从诗人自己天生孱弱的素质写起,诉说了自己长期奔波于仕途的困倦,抒写了自己于迟暮之年对故乡与游旧的思念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眷爱。这首诗上半篇抚今追昔,下半篇怀旧思归,而且辞采斐然,对偶工巧,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两句诗描写了江边花鸟可人、春光和煦的柔和美丽的景物,反衬了诗人客愁之深。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晓发潭州》一诗中有“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的名句,就是对这两句诗的直接继承和发扬。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出处】南朝(梁),何逊《从镇江州与故游别》。

【注释】①晓灯:拂晓时的灯光。②离室:话别的房间。

【今译】夜深了,雨点在空寂的台阶上滴落,声音格外清晰;拂晓了,灯光在话别的房间内晃动,光亮愈加暗淡。

【赏析】《从镇江州与故游别》是一首写别情的动人诗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将赴江州任时与老朋友在深夜饯别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老朋友的依恋之情,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这首诗直叙其事,借景抒情,比喻恰当贴切,对仗工整自然。

这两句诗描写了临别前夕诗人与故游饯别的场面。诗句运用渲染氛围的手法,写出了饯别时凄寂的环境气氛,以及人们离别悲伤的黯淡心情。这两句诗以声写静,以暗写明,渲染凄寂低沉气氛,显示不忍离别心情,所描绘的意境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为历代诗评家所称赏。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出处】南朝(梁),何逊《慈姥矶》。

【注释】①合:连接。②浮:漂浮。

【今译】荒野的堤岸和平旷的沙坡连接在一起,连绵的群山上有云雾在轻轻飘浮。

【赏析】《慈姥矶》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诗人于傍晚时分在慈姥矶与友人一起眺望长江江景时所看到的江畔的优美景致,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不仅情景动人,而且辞采、章法和声律兼美,是诗人的一首名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近观时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景色,再现了暮色逐渐加深的经过,透露出了一种天高地远、关山难越、有家不能归的怅惘之情。诗句写景状物,一近一远,细微贴切,同时,“合”“浮”二字也用得极为传神。

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

【出处】南朝(梁),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

【注释】①初月:新月。②上:名词用作动词,升起。

【今译】薄薄的云彩从山岩间飘出,舒展闲逸;弯弯的新月从波浪中升起,明净清新。

【赏析】《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湖州西塞山前秋天黎明和傍晚时的明净而和谐的景色,抒写了诗人羁旅生涯与怀归愿望。这首诗工于开头,巧于过渡,铺陈自如,结尾含蓄,情景交融,别具神韵,不论其章法、句式还是表现手法,对当时和后世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这两句诗描写了一个异常明净而和谐的傍晚景象。诗句中运用对偶句式,遣词造句,用心良苦,同时,不论是句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独到之处,对当时和后世诗人影响很大。唐代诗人杜甫在《宿江边阁》一诗中有“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和这两句诗实小异而规模之,乃是对这两句诗的继承和发扬。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出处】南朝(梁),何逊《与胡兴安夜别》。

【注释】①露:露水。②清淮流:清清的淮河流水。

【今译】露水打湿了冰冷的池塘边的青草,明月映照着清凉的淮河中的水流。

【赏析】《与胡兴安夜别》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写了诗人与友人临别欢宴后在江边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抒发了诗人离恨别愁、聚散悲欢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景真切,细致精当,抒情真挚,耐人寻味,并且运用了筵席上的欢快与离别时的沉寂的对比手法,清新隽美,极为精妙,颇有唐诗的境界格调,是诗人的一首优秀诗作。

这两句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愁,抒发了诗人惜别与惆怅的痛苦心情。诗句情景交融,明净自然,向为后人所称道,是人们所广泛传诵的写景名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出处】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注释】①噪:聒噪声。②逾:同“愈”,更加。③幽:幽静,僻静。

【今译】蝉的聒噪声使树林越发寂静,鸟的鸣叫声让山谷更加幽深。

【赏析】《入若耶溪》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泛舟游览若耶溪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幽静环境的赞美与流连,同时抒发了诗人倦游思乡的情怀。这首诗着力描绘了诗人泛舟入溪时的所见所感,有景、有情,笔调清新,为读者塑造了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当时影响很大,并为后代诗歌在山水意境的表现及欣赏方面提供了辩证艺术思维的范式。

这两句诗通过“蝉噪”和“鸟鸣”,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若耶溪山林中的幽静。诗句构思新奇,描写真切,以有声写无声,以动衬静,寓静于动,写出了几乎无法形容的静,给人一种全新而奇妙的审美感觉,为后人描写静态美开创了新的表现手法。这两句诗用十个字来写静,胜过一般人用成百上千个字来写静,显示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华,因而备受推崇,被当时人认为是“文外独绝”,并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作者】王籍(?—547?),南朝梁诗人。字文海,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好游山水,曾为安成王萧秀主簿,历任余姚、钱塘县令,后为湘东王参军。他博学有才气,为任昉、沈约所称赏。他诗学谢灵运,诗风恬淡,以摹写山水见长。现仅存诗两首,《入若耶溪》是他的名作。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出处】南朝(陈),阴铿《五洲夜发》。

【注释】①新月:刚升起的月亮。②迥:远。

【今译】夜色中的江面,烟波浩渺,一片空蒙辽阔;刚升出的明月,远挂天际,显得清亮温柔。

【赏析】《五洲夜发》是一首羁旅诗。诗中通过描写月夜江行中所见到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的倦游之感和羁旅之愁。这首诗通篇用江行所见景色来渲染诗人的孤寂与悲愁之情,写景工巧,风格清丽秀逸,令人耳目一新。

这两句诗描绘了月夜中辽阔的江面和美丽的新月,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诗句中炼字铸句十分精当形象,在修辞和声律上也颇见用心,是诗人的写景名句。

【作者】阴铿(?—?),南朝陈著名诗人。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自幼聪慧,好学,五岁诵诗赋,长大后赋诗能援笔立成。南朝梁时为湘东王法曹参军,入陈后任晋陵太守,后迁员外散骑常侍。他博涉史传,尤擅长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他的诗以描写山水景物见称,风格清新流丽,与何逊相似并齐名,后人并称为“阴何”。他的新体诗已接近唐人律诗,对唐代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存诗三十多首,有著作《阴常侍集》。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白云,窗外落晖红。

【出处】南朝(陈),阴铿《开善寺》。

【注释】①逐:追逐。②栋:这里指房屋。③晖:阳光。

【今译】黄莺沿着树枝飞进了寺院,落花追着山风飘到了山下。房屋内飘进了白云,窗户外洒满了阳光。

【赏析】《开善寺》是一首咏佛寺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游览开善寺时所见到的佛寺周围春光明媚、肃穆清和的壮美风光和古朴气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爱恋之情。这首诗初步运用声韵,使我们看到我国诗歌由古体诗向律诗、绝句发展的轨迹。

这四句诗通过莺、花、云、晖四种景物,描写了山中佛寺的美丽景色,颇具特色。诗句中将常理事物颠倒来写,句法又错落有致,而且前热闹,后轻松,极显新意,成为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名句。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出处】南朝(陈),阴铿《晚出新亭》。

【注释】①戍:指驻军的戍楼,戍所。②唯:只。③鼓:指驻军报时的鼓角声。④但:只。

【今译】江潮退落,波涛仍像素车帷盖一般汹涌;云霞昏暗,已不能再变化成各种奇异山峰。远方的戍楼上,只听到传来报时的鼓角声;萧寒的山头上,只看到片片古老的苍松。

【赏析】《晚出新亭》是一首纪行诗。诗中描写了诗人傍晚从新亭出发,乘船入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离愁,流露出了历久倦归的心意。这首诗风格高亮,气势悲壮,结构完整,造语雄深,近似唐人五律,是诗歌律化的先驱,是诗人的代表作,明人谢榛曾赞扬这首诗说:“六朝亦不多见。”

这四句诗运用情景互背相悖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落潮、晚云、远戍鼓、寒山松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凉、冷落而又令人心惊胆寒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起伏不平、散乱无绪的巨大悲愁。诗句中句句景语而又句句有情,诗情画意俱在其中,而且形象鲜明生动,对仗严谨工整,成为诗人诗作中广为流传的名句。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出处】南朝,杂曲歌辞《西洲曲》。

【注释】①悠悠:长久不断。②知:了解,知道。③意:心意,意图。

【今译】我的愁梦像海水一样悠悠不尽,那是因为你为我而愁,我也为你而愁;南风若是知道我的心思,把我的梦吹到西洲去,让我们在梦中相会吧。

【赏析】《西洲曲》是一首闺情诗。诗中以清丽的笔触,衬托着优美的景色,描写了一位居住在西洲附近的年轻女子对情人一年四季的深挚细腻的思念之情,塑造了一位坚贞于爱情的女性形象。这首诗立意新鲜灵巧,语言工整清丽,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对后代诗歌影响较大,被人赞为“言情之绝唱”。

这四句诗描写了诗中女主人公在“忆郎郎不至”的失望之中只得寄愁情于幻梦的情景,表现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深切。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出处】北朝(齐),萧悫(què)《秋思》。

【注释】①芙蓉:荷花。②疏:稀疏。

【今译】荷花在霜露下纷纷坠落,柳枝在秋月中逐渐稀疏。

【赏析】《秋思》是一首宫怨诗。诗中描写了宫女富丽华贵的幽居环境和寂寞寥落的生活情景,表现了宫女失宠离居的悲惨处境和怨苦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抒写愁情,却始终不出一“愁”字,不着一“悲”字,而是将这种感情通过宫女对自然景物和现实处境的感触以及对君王欲见不能、欲望不得的深沉感慨表现出来,委婉含蓄。

这两句诗通过俯视和仰视两个方面,描写了秋夜的萧散景色。诗句清淡自然,玲珑小巧,气象高华,情致深沉,艺术技巧相当高妙,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很受后人称道,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作者】萧悫(?—?),北朝齐诗人。字仁祖,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萧晔之子,梁末入北齐,曾为齐州录事参军、太子洗马,后入隋,为记事参军。他工于诗,多奉和之作,风格清绮流丽,与南朝齐梁诗风相近。现存诗十七首,原有集九卷,已失传。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出处】北朝(周),庾信《舟中望月》。

【注释】①疑:怀疑。②关:牵连,涉及。

【今译】山体明亮,令人怀疑是蒙着一层白雪;河岸皓白,不是因为铺着一层银沙。

【赏析】《舟中望月》是一首描写乘船赏月的诗。诗中通过描写地面上的“山”与“岸”和天空中的“天汉”与“星桥”,表现了诗人在水上船行中“望月华”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情趣和对月华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写景灵活自如,并运用了虚实笔墨相错的写法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段,曲折生动,富有情趣。

这两句诗描写了月色的明亮与皎洁,运用烘托的艺术手法,写地面上的“山”和“岸”,表现了月色的美好,同时,写月而不言月,本来可以写成一般的比喻句,用“雪”、用“沙”来作比喻,诗人却故意用“疑”与“不关”两个动词来表现,语气一疑一决,手法别致。

【作者】庾信(513—581),北朝周著名文学家,也是南北朝时最后一位优秀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庾肩吾之子。幼而聪敏,博通子史,尤善吟咏。梁时曾任右卫将军,后出使西魏,被留未归,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在梁时曾为宫体诗重要作家,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他工诗、赋、骈文,并对律诗、绝句和七古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影响甚大,成为六朝集大成的作家,又是唐诗的先驱者。今存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出处】北朝(周),庾信《寄王琳》。

【注释】①下:流下,落下。②开:打开。

【今译】接到你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流下了千行热泪;读完信的内容,更是悲喜交加、感慨万千。

【赏析】《寄王琳》是一首著名的以诗代书的寄赠诗,是当时屈仕北周的诗人对当时南朝梁屡建战功的忠臣老将王琳来信的回复。诗中描写了诗人接到友人书信时的悲喜交加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人友情的感念和对抗敌英雄忠于梁室的敬佩,抒发了诗人自己孤独苦闷和屈身于异邦的痛悔之情。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练,深沉含蓄,催人泪下,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写了诗人接到友人书信后的悲喜交加、感慨万端的复杂感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出处】北朝,横吹曲辞《木兰诗》。

【注释】①戎机:军机,军事。②度:过。③朔:北方。④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时用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今译】从遥远的后方赶赴战场参加战斗,像飞一样越过险关和峻岭。凛冽的北风传来了报更的金柝声,寒冷的月光照射着冰凉的铁甲衣。经过上百次的战斗,将军战死沙场;从军十年,壮士木兰终于胜利归来。

【赏析】《木兰诗》是我国诗史上一首著名的杂言叙事长诗。诗中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美好品德以及蔑视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朴素思想,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保卫祖国的女英雄的光辉形象。这首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清人沈德潜曾评论这首诗说:“事奇诗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

这六句诗描写木兰十年战斗生涯以及最后得胜而归的情景,表现了木兰驰骋疆场的英勇矫健的精神气概。诗句中一二两句写木兰长途跋涉,转战各地;三四两句写战地生活的紧张和艰苦;五六两句写战争的残酷与漫长,这六句诗描写战争场面精练含蓄,概括力强,而且气势雄壮,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前人多认为有唐律之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出处】北朝,横吹曲辞《木兰诗》。

【注释】①扑朔:爬搔。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着地面跑。傍,靠近,临近。走,跑。一说“并排跑”。④安能:怎么能。

【今译】雄兔在静止待着的时候前脚喜欢爬搔,雌兔在静止待着的时候眼睛喜欢眯着。两只兔子贴着地面飞跑,怎么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赏析】这四句诗以兔作比喻,形象逼真地说明了木兰女扮男装而未露破绽的原因,指出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并流露出一种扬扬自得的愉悦感情。诗句运用比喻新颖奇妙,为全诗增添了风趣和喜剧气氛。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处】北朝,杂歌谣辞《敕勒歌》。

【注释】①苍苍:高远的样子。②茫茫:广阔无边的样子。③见:同“现”,出现,显露。

【今译】蔚蓝的天空深邃广远,碧绿的原野空旷辽阔;阵风吹过,牧草低垂,显露出了肥壮的牛羊。

【赏析】《敕勒歌》是一首歌唱敕勒川的赞歌,原是北方鲜卑族的民歌,后被收辑在《乐府诗集》中的《杂歌谣辞》里。歌中描绘了西北草原地区敕勒川的壮美景象,歌颂了游牧民族家乡的富饶美好和生活的幸福安乐,表现了草原人民对生活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首歌风格明朗豪爽,气象雄伟开阔,语言质朴简练,音韵优美轻快,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成为我国古代民族诗歌中的一件艺术珍品,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光辉地位。

这三句歌词描写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观美丽的独特景象,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歌词中“天苍苍”是仰视长空,一望无际;“野茫茫”是俯瞰旷野,浩瀚千里;特别是“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表现出了牧草的丰茂、牛羊的肥壮、牧业的兴旺,蕴含着牧民们安居乐业、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是全歌词的点睛之笔,洋溢着漠野荒原的活泼生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0nCYhgU2u9qUvfv8dgwbYAek1P8fRax0lJDT/PM81q4DixOPBKI23Z91XtP3K0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