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作为道教信徒的李白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任侠风气、儒家传统、纵横之术和道教信仰的杂糅,贯穿了李白的一生。道教思想是李白思想的主流,故而也引起古往今来学者们的重视,或做全面的阐述,或做个案的透视。这方面最值得阅读者是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该书对于李白求仙学道的经历进行了较详的勾稽,进而阐述这一经历与道教思想形成的关系,从而衡定了李白作为一位道教徒的诗人,在唐代诗坛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他认为“道教的兴起,无疑的是有一种‘本位文化’的意味在内,所以它处处和佛对抗。我觉得它之最合乎中国人之口味者,乃在其肯定生活。……李白的本质是生命和生活,所以他之接受道教思想是当然的了,生活上的满足是功名富贵,因此李白走入游侠,生命上的满足只有长生不老,因此李白走入神仙” 。李白作为一个道教信徒诗人,其生活和诗风具有明显的学道经历和道教思想影子,我们这里综合前贤的观点参以个人的见解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盛唐时代游侠风气颇为流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这是王维笔下充满少年豪气的游侠;“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长安古意》),这是卢照邻笔下重然诺、轻生死的长安侠客。李白生长的蜀中,任侠之风同样盛行。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 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 。李白回忆自己的早年生活时也说过:“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其名作《侠客行》中所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之语,虽是歌咏历史人物,也未尝不是他任侠思想的一种折射。传统儒家的入世精神对李白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中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为帝王师,幻想着“一匡天下”、“历抵卿相”。虽不免过于理想化,但却是传统儒家的用世思想与盛唐士人积极进取精神的结合。李白十余岁隐居大匡山读书时,就曾从赵蕤学纵横术,赵氏“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长短经序》)的王霸之术,对李白思想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对李白的人生和创作影响最大的应数道教信仰,这也是他“诗仙”名号的由来。

蜀中本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以及李白家附近的紫云山,均为道教名山。其《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云:“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感兴》诗中自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而盛唐时代又是道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唐玄宗本人就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他曾亲自给《道德经》作注,又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命两京及诸州置玄元皇帝庙,又令崇玄学生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典籍。在玄宗周围活跃着不少当时著名的道士如吴筠等。著名的道曲《霓裳羽衣曲》据说就是玄宗梦中随道士至月宫中听来的。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许多诗人都与道士有密切交往,题咏道观的诗作也大量涌现,而道教信仰在诗坛的集中代表,无疑当属李白。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说李白“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 。李白有《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怀而作是诗》的诗题,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李白《大鹏赋序》中又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子微名承祯,是当时著名的道士。事实上,李白一生中不仅有学道的经历,还曾正式拜师入道。魏颢《李翰林集序》谓:“曾受道箓于齐,有青绮冠帔一副。” 李白自长安放还之后,就曾正式随北海高天师在齐州授箓,他有《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授箓毕归北海》一诗。李阳冰《草堂集序》中也说李白“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还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

我们通过杜甫《赠李白》诗,还可以对于李白道教徒的形象做进一步解读。诗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首诗作于杜甫与李白相识的初期,是对于李白形象的生动刻画。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引蒋弱六之语说:“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首最简,而足以尽之。” 诗中的李白就是一个道教徒加上诗人的形象。“未就丹砂愧葛洪”是诗中最为关键的句子。葛洪是东晋道士,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葛洪隐居于罗敷山,发扬祖传的炼丹学道之术,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他之所以自号抱朴子,并将所著书命名为《抱朴子》,是因为崇尚见素抱朴,天真自然,故不为物役,不事雕饰。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具体方式就是研炼丹砂。对于葛洪来说,炼丹不仅是生命的体验,而且是精神的升华。“未就丹砂愧葛洪”,实际是说李白对于葛洪至为尊崇,将葛洪炼丹作为学道的最高境界。我们知道,李白不仅对道教崇尚,更有学道的经历。他在出蜀之前,曾经在大匡山隐居学道,还从东岩子炼丹,出蜀之后,又在洛阳跟随元丹丘学道三年多。他赠给元丹丘之诗多达十四首,其《元丹丘歌》云:“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确是刻画出一位高蹈出世的道士形象。从这方面看,李白的确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但他并未能够成为一名纯粹的道士,因而炼丹并没有成功,这样就非常有愧于葛洪。他的成功是由虔诚的道教信徒成就为伟大的诗人。他因为学道而高蹈出世,而痛饮狂歌,而飞扬跋扈,举世称雄。这里的“狂歌”也是李白作诗的情态,“饮”前加一“痛”字,“歌”前加一“狂”字,着实把李白的性格和风貌呈现无遗。诵读李白的诗歌,想望李白的为人,真是觉得他痛快淋漓,狂放不羁。这句诗也表现了“杜甫对太白之飘然落笔之狂歌的一份深相倾倒的爱赏之意,而且杜甫就在太白的痛饮狂歌之中,体认出来了这一位友人的不羁之天才与落拓之悲苦……太白既失望于人世,复幻灭于神仙之后,所藉以略得麻醉或排遣的遗忘与抒泄之方,原来就只剩下痛饮狂歌了” 。“秋来相顾尚飘蓬”是对现实的无比失望,因而促使李白崇尚道教,想慕神仙。但“未就丹砂愧葛洪”的结果逼得他“痛饮狂歌”、“飞扬跋扈”,这一切恰恰成就了他人格的精神,造就了他诗歌的境界。李白在其诗文中所塑造的大鹏形象,正好可以与“飞扬跋扈”相印证。其《大鹏赋》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海之春流,唏扶桑之朝暾, 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濛沙昏。……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像其势,仿佛其形。”他的《上李邕》诗亦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因此,道教信仰之于李白,并没有令他完全离弃红尘、高蹈于岩穴之间而不问世事。道教信仰首先转化成为李白人格塑造的动因。李白以神仙自许,以追求神仙世界为自己的抱负,这样自然就有一种与现实社会的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感恰恰成就了李白的天真自然和放荡不羁的人格与个性,这是建立在追求神仙境界基础上的浪漫与飘逸。杜甫《不见》诗中讲李白“佯狂真可哀”,是从现实人生的角度对李白为人的准确体会,而如果从李白本人的心性来说,他对现实人生与社会的疏离和超越,实为“真狂”!他会高吟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样的诗句,他会天真地将自己置于道教神仙的行列中,想象着神仙们对自己的礼遇。晚唐皮日休《七爱诗》序谓李白“负逸气”、“为真放焉” ,天真放纵,逸气出群,这恐怕是道出了李白人格的本质。

道教信仰对李白的影响,直接表现在李白的诗风之中。道教对于神仙的追求,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放浪不羁的性格,影响了李白的诗风。他的诗往往奇思涌溢,通过浪漫的奇想与瑰丽的夸张,创造出辽阔壮远的境界。杜甫《寄李十二白十二韵》诗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是从道教信仰的角度诠释了李白诗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之概的来源。道教信仰使得李白的诗和诗中的李白,都有一种仙气,他的许多名作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都能将道教色彩与诗人主体融合为一,表现出阔大、飘逸、雄浑、高旷的诗歌境界。因此李白的诗和他的为人一样,都是超越世俗的。李白是属于盛唐的,但李白和他的诗歌又超越了盛唐,成为后人心目中渴望自由、追求不羁人格的象征。李白“那种对于追求超越的理想境界的激情,他的对于超脱世网束缚的强烈渴望,他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执著,以及他的那种自由奔放的、大胆玄想的思维方式等,都和道教神仙思想有着精神上的内在关联……神仙观念是被李白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构思转化为特殊的诗情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白的伟大,主要并不来源其诗歌的手法或技巧,而是来源于这种伟大的超越性。 k+oyqks0DL8UAXKVV0nkCT3smPsox/DVN2K1+z9EvVcTDnRd5muqSI28oVZ/2V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