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萃聚,唐代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以其政治的开明,思想的解放,国力的强盛,武功的显赫著称于世,其时代精神表现为气象恢弘。这样的时代精神撼动着诗人的心灵,使其充满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映射于诗坛,表现出昂扬壮大和奋发上进的气象,体现了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也就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唐诗就是通过唐代诗人生存状态的展示,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因此学习唐诗经典,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荡涤胸中的块垒,陶冶高尚的情操,驱除功利的困扰,提升精神的境界。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遗产中最经典的部分,堪称登峰造极,其标志有三:一是风格极于奇正。清人朱彝尊说:“学诗者以唐人为径,此遵道而周行者也。正者极于杜,奇者极于韩。”(《叶李二使君合刻诗序》)二是体制臻于完备。闻一多说:“从整个文学史来看,唐诗的确包括六朝诗和宋诗,荟萃了几个时代的格调,兼收并蓄,发挥尽致,古今诗体,至此大备。”(《说唐诗》)三是境界达于巅峰。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千百年文化凝聚的经典,既终古常见,又光景常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辞》),其意义大矣。这是我们开设唐诗经典这门通识核心课程和撰写《唐诗经典研读》的缘起。
唐诗的特质,前人有过各种各样的概括和总结,钱锺书《谈艺录·诗分唐宋》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有时我们读了很多唐诗,如李商隐的《无题》,觉得它好却不易说出它好在哪里,但还是千遍不厌地阅读,这就是唐诗的魅力所在,妙处是它的情韵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共鸣;有时对于经典名篇,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崔颢的《黄鹤楼》,读起来感情上很受震撼,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验,文学的、生活的、心灵的体验,这是情韵丰富的唐诗经典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当然,唐诗的情韵是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的,因此唐诗艺术美的突出表现是语言之美。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文人普遍重视语言美,但这样的语言美主要集中于骈文,其次才是诗歌和其他文体。语言美的表现又诉诸于声调、韵律、形态和色泽几个方面,唐代的近体诗注重平仄、对仗、声调、韵律、藻绘、辞采,融合魏晋南北朝以前古体诗、骈体文和其他各种文体之长,创造出最具汉语特点的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体式。以优美的语言艺术表现浑厚的丰神情韵,是唐诗特质的精髓所在。
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我们提倡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对唐诗经典的深度解读,是在了解唐诗形成和演变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唐诗文本的本体性挖掘和多元性阐释,也就是通过文字的细读以对诗歌的语言表现进行总体的把握,进而在更大程度上理解诗歌的思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诗歌的意境,探索诗歌的艺术。这样对于研读者来说,综合素养的提高就是重要的环节,这种素养包括理论境界、文献基础、感悟能力、鉴赏水平、创作技巧等等。同时,研读者也是主体,唐诗经典作为研读对象是客体,主体和客体的交融是经典解读的最佳状态。
我们两位作者,虽然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并没有编写通行教材的经历,在著述上,我们一直以撰写单篇论文和学术专著为主。这是因为单篇论文和学术专著便于阐发自己的见解,而通行教材为了达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要求,不得不梳理一般的概念和重复既有的知识;同时长期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过于重视时代演进的线性思维和平面思维,使我们对教材的撰写缺乏兴趣。但我们在近年来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也体会到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适时恰当地转化到教学过程之中,更能适应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求异思维和批判精神。于是我们才尝试编写一部以唐诗经典为核心,凝聚四年来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体会,融合自己长期从事唐诗研究的成果与心得,以学术导向性为旨归,适合以大学师生为主的多种层次读者需求的带有专题性特点的教材。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就不采取通行的古代文学教材按照朝代和年代先后的纵向结构模式来组织内容,而是总体构架以横向展开为主,注重问题的探讨和知识点的分析,分则专题深入,合则自成系统。全书安排了十六章的内容,大要为四个单元板块。
第一至四章为经典名家,共设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四章。唐诗是中国文学史的顶峰,诗家辈出,佳作如林,经过千年的衡定和淘洗,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李商隐被定格为最具代表性的六大诗家。就唐诗发展演变的历程看,盛唐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人,将唐诗推向了第一个高峰;中唐以韩愈为首的韩孟诗派,以白居易为首的元白诗派,将唐诗推向了第二个高峰。因此,本书的经典名家部分以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韩愈为分章讲授的内容。王维的主要成就在山水诗,李商隐的主要成就在爱情诗,我们在后面的经典题材中,将这两位大诗人分别置于重要位置加以阐述。
第五至八章为经典名篇,共设崔颢《黄鹤楼》、杜甫《丽人行》、白居易《长恨歌》、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辞》四章。选取标准考虑到三个方面:一是诗篇的内涵足以达到两个小时以上的讲授容量;二是选取盛唐诗二篇,中唐诗一篇,晚唐诗一篇,以突出盛唐诗歌的气象;三是突出文体的交融与变化,注意古体诗、格律诗、乐府诗的搭配,尤其是《新添声杨柳枝辞》既是格律诗,又是乐府诗,又与词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联系,是我们特别选取作为重点研读的篇章。同时,每章仅以一首唐诗为研读重点,也是我们对以文本为核心的唐诗经典进行多元解读的尝试。
第九至十二章为经典题材,共设山水诗、边塞诗、爱情诗、怀古诗四章。这四种题材在唐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故我们将其作为“经典”加以讨论。唐诗题材众多,诸如山水、边塞、怀古、咏史、叙事、抒情、咏物、思乡、闺怨、离别、佛道、游仙等,应有尽有。本书选取的四种题材,大致又分两个类型:一是侧重于主观抒怀者,即爱情诗和怀古诗;二是侧重于客观表现者,即山水诗和边塞诗。
第十三至十六章为经典名著,共设《河岳英灵集》、《唐诗品汇》、《唐诗三百首》、《杜诗详注》四章。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是产生于盛唐时期并在唐人选唐诗中影响最大的选本,对于研读唐诗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高棅的《唐诗品汇》,确立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唐分期说,直至今天仍为各种唐诗分期说的主流;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迄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诗歌选本,既体现了选家的诗学思想,又表现出独特的选诗标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体大思精,宏博该赡,是杜诗注释的集大成之作。四种名著,三种属于总集,一种属于别集,因别集过于专门,学生阅读难度较大,而研读唐诗经典,不读别集终究缺乏根基,故选取一种,以作类例。
最后设置参考文献及两个附录:一是《唐诗的分期和演进历程》,旨在对唐诗发展史进行总体的概括,与本书横向展开的构架相互补充;二是《唐诗经典研读推荐阅读书目100种》,包括基本典籍和研究论著各50种,供学习和研究者选择阅读。
本书由胡可先和陶然合作完成,胡可先撰写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五、十六章,以及前言和附录;陶然撰写第一、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
胡可先 陶然
2014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