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师之“大”,在于其学问之专深、气象之宏阔,境界之高迈,概言之,实为精神之“大”。综合性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既注重学生的专业训练,更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独立的思想人格、广阔的历史视野。一所好的大学要引导学生去追求超越个人感官经验的科学精神、历史理性和人类情怀,它必须要肩负起追求学术真理、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砥砺思想方式的多重功能。近代以来,博雅教育的勃兴,根源盖在于此。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这所有着近百二十年历史的国立综合性大学,虽历经坎坷,办学使命未曾更改;几遇沉浮,求是学风日益强固。竺可桢长校期间,一手抓科学教育和专业训练,另一手抓人文教育与精神涵养,既延揽了苏步青、王淦昌、束星北等大批杰出科学家来浙大为学生传授自然之道,更礼聘马一浮、梅光迪、张荫麟等文史大家到校为学生开启心灵智慧、揭示社会之理,校长本人兼通文理,统筹发展大局。由此,逐渐奠定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驾齐驱、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比翼双飞的办学特色,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模式。为承续这一伟大传统,新浙江大学一直在探索新时代博雅教育的道路,除鼓励和支持学科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试验,更尝试在学校层面构筑平台,提供条件,寻求新的方向。

近数年来,学校一直在体现博雅教育精神的通识课程建设上做文章。自2006年开始,学校将通识教育作为三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之一,2010年开始,学校适时成立了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在原通识选修课基础上,重点建设了一批通识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覆盖哲学与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浙大特色、辐射全国、影响国际的通识教育体系。在这一完整的教育体系之中,教材建设更是极具代表性的亮点之一,其标志就是推出一套注重经典、追踪前沿、体现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浙江大学在通识核心课程启动伊始,就将教材建设置于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位置。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主讲教师特长,凸显课程特色,明确教材定位,并努力平衡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选用与编撰。教材的品质是决定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教材建设因而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浙江大学作为国内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理应将自己编撰教材置于教材建设的首位,但高品质教材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并非一蹴可就。通识核心课程教材的建设因此也就多半要经历由选用到编撰的过程,这与通识核心课程由启动到成熟的过程适相一致。第二,经典与前沿。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最注重经典和前沿关系的处理。前者强调经典研读,注重引介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经典之作。由于各门课程都有相应的经典文献和经典理论,整合经典文献、提炼经典理论以形成相应的课程教材,也最能够深化课程的内涵,提升课程的品位。后者强调对于学术前沿的关注,由于各个学科都有相应的前沿问题,将这些前沿问题编进教材并引入课堂,也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第三,核心与多元。根据通识核心课程的特点,我们将教材建设作为完整的体系来建构,目前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教材是体系的核心部分,与这一核心部分相联系,还有相应的参考文献、与教材各章节相关的专题论文,以及以教材为中心而扩展的阅读书目,这样逐步构建以一个核心和多元辐射相结合的教材体系。

根据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通识教育的性质,我们的这套教材力求体现三个特点:一是研究性。努力在教材中挖掘经典的内涵,追踪前沿的动态,贯穿追求卓越的精神,旨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批判性。在教材编撰过程中,注重批判精神和求异创新,旨在促使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独立的选择和判断,达到思维转换和观念更新的目的。三是系统性。即体现知识传授活动区别于单纯的学术研究的重大特点和内在要求,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每一门课的教材,从宏观方面讲,是浙江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一个部分,从微观方面看,其自身具有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或总体构架。

“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1937年受命为流亡中的浙江大学创作校歌,最后部分如是说:“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这精辟阐述了浙江大学的办学使命和教育理想。我们在新的时期推出这套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正是将使命和理想付诸实施的具体行动。希望这套系列教材能够为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贡献一份光和热。

罗卫东
2014年4月 zX4K9tanwEQI1C4eyaGcdj0i26Cj81F2/iqBQnVSX8vpDXdrQL1JPn4C1aLRA8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