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白居易思想

(一)儒家思想

白居易与杜甫,虽然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较杜甫而言,白居易的思想要复杂得多。儒家思想要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白居易是力求身体力行的。他在《与元九书》中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是将其“兼济”和“独善”的思想贯穿于诗歌之中。兼济天下的实质是经世致用,这在白居易早期所作的《策林》中表现得较为充分。《策林》是白居易为了制科考试而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其政治思想而言,追摹贾谊的《治安策》,引古鉴今,对于社会政治的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文学而言,“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重于感事而抒发真情,而这种感事要与时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其《采诗补察时政》、《议文章碑碣词赋》,指出诗歌要有讽谏作用。

他的儒家思想,在其元和中创作新乐府时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约在元和四年春,李绅写了二十首新题乐府,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受了他们的影响,扩而大之,写了五十首。新乐府的特点是每首举一事议一事,借叙述与议论以规劝讽谏。这五十篇新乐府是一个整体,写作时是经过系统考虑的:先有一个规讽的主题,然后上自君臣,下至百姓,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看法,而不是触物兴情,有感而作。五十篇大致可分四类:一,颂美之词。如《七德舞》共六篇。二,希望规劝之词。如《二王后》共六篇。三,写生民疾苦之词。如《卖炭翁》九篇。四,警戒之词。如《海漫漫》等二十九篇。与新乐府之作差不多同时的有《秦中吟》十首,这组诗与《新乐府》有相同之处,是规讽之旨,他写所见所闻,直歌其事,如《轻肥》中“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对比鲜明,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可以媲美。

但在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没有动摇,但是关注现实的心情逐渐让位于失意冷落的意绪。江州之后,随着仕途的顺利,心理的满足感又逐渐代替了写《新乐府》、《秦中吟》时期的愤世嫉俗着意改革弊政的精神。“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答元八郎中》),“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岂止形骸同土木,兼将寿夭任乾坤”(《重题》之四),“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尝黄醅新酎忆微之》),“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诏下》),“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因此我们说,白居易的儒家思想,与杜甫相比既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差别在于杜甫终其一生是忧国忧民的,在极端困苦的时候,考虑的是国家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安乐,白居易自己倡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在后来“达”了之后,反而不能兼济天下了。

(二)佛教思想

白居易是佛教思想的信仰者,他何时与佛教产生牵连,现在无从考证。但在其为官的各个阶段的种种迹象表明,他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而其佛教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些诗歌就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闲吟》诗:“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我们这里主要叙述白居易受佛教影响的两个方面。

1.白居易与庐山佛教的关系。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在庐山香炉峰下的遗爱寺旁构筑了草堂数间,在庐山之上,一是经常与东西二林寺的长老神凑、智满、士坚、云、朗、晦诸上人相交游,二是自己也参与了坐禅和诵经的生活,对于佛教具有切身的体验。他在《睡前晏坐》诗中写道:“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又《东林寺学禅偶怀杨主簿》诗说:“新年三五东林夕,星汉迢迢钟梵迟。花县当君行乐夜,松房是我坐禅时。忽看月满还相忆,始叹春来自不知。不觉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尤其是《东林寺白莲》诗:“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渐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庐山东林寺内有白莲池,相传是佛教庐山净土宗始祖晋代慧远法师所凿,内有白莲三百茎,始为佛徒和文人的雅集之地,名士陶渊明、谢灵运都曾驻足于此。这时的佛教对白居易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极度失意之时心灵上得到慰藉,他在佛教的思想中求得解脱,也从驻足于此山的陶渊明身上找到了归隐的情怀;二是佛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写景诗也带有浓厚的佛理意味,如《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些意味有时还融入其与友人往还的诗作中,《题元十八溪居》云:“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前诗是纪行之作,重新发现春光之欢欣怡悦,蕴涵于诗中,读之仿佛置身于别一世界之中;后诗宾主不俗,境界清幽,尤其是五老峰落入杯中之象,更是超妙绝伦。

2.从新出土的经幢看白居易与佛教密宗的关系。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在洛阳唐东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发掘了白居易所造经幢。经幢所刻的内容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大悲心陀罗尼经》。值得注意的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唐代流行颇广的一部密宗经典。说明白居易的佛教信仰中,包含很大程度的密宗信仰成分。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云:“浮图教有茶毗威仪,事具《涅槃经》。陀罗尼门有佛顶咒功德,事具《尊胜经》。……及临尽灭也,告弟子言:我殁后当依本院先师遗法,勿塔勿坟,唯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幢,置吾茶毗之所。……今院主上首弟子振公洎传法受遗侍者弟子某等若干人,合力建幢,以毕师志。振辈以居易辱为是院门徒者有年矣,又十年以还,蒙师授《八关斋戒》见托为记。” 可见白氏与密教僧人颇多往来,且为智如和尚门徒。我们知道,白居易又曾拜佛教禅宗佛光大师如满为师,信奉禅宗。由此出土的经幢可知,白居易晚年的佛教信仰是较为广泛的。今检《白氏文集》,除与僧人交往之诗甚多外,为僧人撰碑者及与佛教相关的文章尚有:《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碣铭》、《唐东都奉国寺禅德大师照公塔铭》、《绣阿弥陀佛赞》、《绣观音菩萨像赞》、《尽水月菩萨赞》、《佛光和尚真赞》、《六赞偈》等。 LVXiFzhekLDr+dpNJe7h8bY5z6IbT6eDe6vFo6vcPyD7LNNTnfd9JAECZJ/MEP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