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杜诗渊源

杜诗集古诗之大成,因其集大成,故对古诗广搜博取,并无后世诗人的门户之见。因此,杜甫诗歌的渊源是多方面的。杜甫自己也曾经说:“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一咏诗爱而有作》),“潘陆应同调”(《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诗接谢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阳楼》),“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从《诗经》、《楚辞》到初唐诗人,都是杜甫学习与继承的对象,其渊源之深广,远非其他诗人能望其项背。当然还有其家学渊源,杜甫有《赠蜀僧闾丘师兄》诗云:“吾祖诗冠古。”又《宗武生日》诗称:“诗是吾家事。”其《进雕赋表》云:“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 这是祖父杜审言对其诗歌影响的明证。为了避免在渊源论述上的泛泛而谈,我们这里选取清人沈德潜在杜诗渊源方面的见解作为切入点进行阐述。

沈德潜论诗,很注意溯源,他强调唐诗源于古诗,宋元诗源于唐诗。因此他将自己所选的唐以前诗定名为《古诗源》。他在《古诗源序》中说:

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今夫观水者,至观海止矣。然由海而溯之,近于海为九河,其上为洚水,为孟津,又其上由积石以至昆仑之源。《记》曰:“祭川者先河后海。”重其源也。唐以前之诗,昆仑以降之水也。汉京,魏氏,去《风》《雅》未远,无异辞矣。至齐梁之绮缛,陈隋之轻艳,风标品格,未必不逊于唐,然缘此遂谓非唐诗所由出,将四海之水,非孟津以下所由注,有是理哉?有明之初,承宋元遗习,自李献吉以唐诗振,天下靡然从风。前后七子互相羽翼,彬彬称盛。然其敝也,株守太过,冠裳土偶,学者咎之。由守乎唐而不能上穷其源,故分门立户者,得从而为之辞。则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

这段文字虽简短,但对中国诗歌的渊源论述得非常清楚。沈氏评论杜诗,更为重视溯源,弄清杜诗的继承关系,这与他的集大成说也是相一致的。他论述杜诗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上溯《风》《雅》,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人有不平于心,必以清比己,以浊比人。而《谷风》三章转以泾自比,以渭比新昏,何其怨而不怒也?杜子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亦然。” 又卷下云:“子美诗每从《风》《雅》中出,未可执词调一节以议之。” 又《唐诗别裁集》中对《新婚别》的评论:“‘君今往死地’以下,层层转换,发乎情止乎礼义,得《国风》之旨矣。” 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沈德潜论杜诗而上溯《风》《雅》,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义”,正是他的诗教说的一种表现。

其次祖述《楚辞》,发扬屈原的忠爱精神。杜甫《梦李白二首》中有“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二句,沈氏评点说:“点缀《楚辞》,恍恍惚惚,使读者惘然如梦。”这是说杜甫运用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又对杜诗《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蓬莱织女回云车”句评点说:“李杜多缥缈恍惚语,其原盖出于《骚》。”仍是就其表现方法而言。又对《渼陂行》“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评点说:“此是虚景,本之《楚辞》。”对《咏怀古迹五首》中“摇落深知宋玉悲”一首评点说:“怀宋玉亦所以自伤,言斯人虽往,文藻犹存,不与楚宫同其泯灭,其寄慨深矣。”沈德潜论杜诗祖述《楚辞》,还由于杜甫与屈原同有忠爱敦厚之心,他在《说诗晬语》卷上论《离骚》说:“《离骚》者,《诗》之苗裔也。第《诗》分正变,而《离骚》所际独变,故有侘傺噫郁之音,无和平广大之响。读其词,审其音,如赤子婉恋于父母侧而不忍去。要其显忠斥佞,爱君忧国,足以持人道之穷矣。”由此可知,屈赋与杜诗,其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再次是学习乐府古诗。一方面学习乐府古诗的表现方法。杜甫《示从孙济》诗:“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沈氏评曰:“‘淘米’四语有水原木本之意,随事比兴,古乐府往往有之。”杜甫《新安吏》诗末沈氏评曰:“诸咏身所见闻事,运以古乐府神理,惊心动魄,疑鬼疑神,千古而下,何人能措手?”又《望岳》诗末评曰:“灵光缥缈,气象肃穆,汉人《练时日》、《帝临》诸章,是此诗原本。”但沈德潜认为,杜诗学习乐府古诗,并非着意模拟,而是力求其变,《说诗晬语》卷上说:“苏、李、《十九首》后,五言最胜,大率优柔善入,婉而多风。少陵才力标举,纵横挥霍,诗品又一变矣。要其感时伤乱,忧黎元,希稷、卨,生平抱负,悉流露于楮墨间,诗之变,情之正也。”正因如此,杜甫才在古乐府精神的影响下,创立了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

此外,前代诗人对杜诗产生影响者还很多,沈氏亦有所论及,今略举数例以说明。杜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末评曰:“原本平子《四愁》、明远《行路难》诸篇,然能神明变化,不袭形貌,斯为大家。”《越王楼歌》末评曰:“仿佛王子安《滕王阁诗》,见此老无所不有。”《送远》诗末评曰:“江淹《拟古别离》有‘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句,言别离之情古今有同悲也。” Gd/bGOe6Zb5BF8nSGmOLtWDmHdqc4yuW+wTEQ+Kxo06Sb+OXQsN/VnpxTLK3Qm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