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杜诗艺术

(一)语言表现

诗是语言的艺术,杜诗的成功之处,在其语言艺术上表现了很高的技巧,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古往今来,对于杜诗语言艺术的研究,硕果累累,甚至有专门的论著问世,如孙力平《杜诗句法艺术阐释》、于年湖《杜诗语言艺术研究》等。综合前贤的论述,我们从格律、语汇和修辞三个方面对杜诗的语言表现加以阐述。

1.格律

杜甫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在格律的运用方面,都是古今诗人效法的典范。正常的格律自不必说,即使是拗体、古律方面,也开了后世的无数法门。

首先,唐代在格律诗成熟之后,为了使得古体诗和格律诗区别开来,在平仄、韵律等方面,都在追求不同,以显出各自的特色。我们举杜甫的《岁晏行》诗为例对其平仄逐句分析一下:

1.岁云暮矣多北风,仄平仄仄平仄平

2.潇湘洞庭白雪中。平平仄平仄仄平

3.渔父天寒网罟冻,平仄平平仄仄仄

4.莫徭射雁鸣桑弓。仄平仄仄平平平

5.去年米贵阙军食,仄平仄仄仄平仄

6.今年米贱大伤农。平平仄仄仄平平

7.高马达官厌酒肉,平仄仄平仄仄仄

8.此辈杼轴茅茨空。仄仄平仄平平平

9.楚人重鱼不重鸟,仄平仄平仄仄仄

10.汝休枉杀南飞鸿。仄平仄仄平平平

11.况闻处处鬻男女,仄平仄仄仄平仄

12.割慈忍爱还租庸。仄平仄仄平平平

13.往日用钱捉私铸,仄仄仄平仄平仄

14.今许铅锡和青铜。平仄平仄平平平

15.刻泥为之最易得,仄平平平仄仄仄

16.好恶不合长相蒙。仄仄仄仄平平平

17.万国城头吹画角,仄仄平平平仄仄

18.此曲哀怨何时终。仄仄平仄平平平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古体句法,全诗处处避免律句,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第4、第8、第10、第12、第14、第16句、第18句,都是三平调煞尾,在律诗都是最大的忌讳。第3、第7、第9、第15句,都是三仄末尾,较律诗而言也是语气反常的句式。第5、第11、第13句,末尾用“仄平仄”句式,语气拗变。这样通过句式的变化,使得诗风古朴而拙重,从而表现出与近体诗的明显区别。

其次,杜甫写了一些拗体诗,对于中唐以后诗体的演变具有重大影响,到了宋代黄庭坚,把这种方法大量应用于诗的创作方面,于是拗体成为黄诗的特格,也就成为江西诗派喜用的形式了。如杜甫《愁》诗:“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窝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题下原注:“强戏为吴体。”仇兆鳌注:“此四句,本佳景而看作愁端,乃拗律之别派也。故原注云‘戏为吴体’。” “吴体”即拗律的一种。再如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诗:“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误疑茅屋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首联“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就是两个拗句。最后一联出句末尾三个仄声,对句则以三平调煞尾,也是一个拗联,故这一首诗是非常典型的拗律。杜诗的拗体律绝近五十首,方回《瀛奎律髓》专门设置“拗字类”,其《拗字类序》说:“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 选杜甫拗体五律二首,拗体七律五首。如全篇拗体有《题省中院壁》:“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雪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方回评曰:“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试以微吟,或以长歌,其实文从字顺也。以下‘吴体’皆然。‘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此等句法惟老杜多,亦惟山谷、后山多,而简斋亦然,乃知‘江西诗派’非江西,实皆学老杜耳。”

2.语汇

杜诗不仅语汇丰富,而且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达到了精工绝伦的境地,我们这里仅举一些有关颜色词的运用,以说明杜诗的艺术造诣:1)置于句首以突出色彩美。如《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诗人描绘出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桃红柳绿,鲜艳欲滴的早春图,“红”与“青”置于句首,臻于鲜艳夺人的艺术境地。类似的例子很多,诸如“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栀子》),“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晓望白帝城盐山》),“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戏为双松图歌》),“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雨过苏端》),“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观李固清司马山水图》),“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人行稀”(《黄草》),都是以色彩取胜,先声后实,充满韵味,情趣盎然。2)通过对比以表现色彩美。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绘了草堂周围的优美景色,生动细腻,鲜艳明丽。两个黄鹂,点缀在一片翠绿的柳树丛中,相映成趣;一行白鹭,像闪光的银箭一样,直插于透明如镜的蓝天,相得益彰。此外还有“涛翻黑蛟跃,日出黄雾映”(《早发》),“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也是黑与黄,赤与绿的对比。3)通过颜色字的锤炼以烘托作者的情怀。如《城上》诗:“草满巴西绿,城空白日长。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八骏随天子,群臣从武皇。遥闻出巡守,早晚遍遐荒。”全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风吹花摇、风吹水动的画面,为白日悠长、白水茫茫所统摄,景象凄然。4)借助于颜色词的锤炼以随类赋形,缘情写景。如《闷》:“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从屋内向屋外望去,映入眼帘者只有白水青山,不复他见,单调之极,寂寞之极。这是景中含情。而《绝句二首》:“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通过“黑”、“碧”、“青”、“白”这些着色字,表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修辞

修辞是语言表现达到艺术美境界的重要方面,杜诗十分注意修辞的运用,现就对仗、炼字方面加以阐述。

就对仗而言,既遵从律诗的基本规律,又注重对仗的变化多端。如“借对”,《寄韦有夏》诗:“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饮子”本是中药,“子”在这里本为词的后缀,借其实词义与“君”相对。又借“饮”的动词性与“怀”相对。“交错对”,《长江》诗:“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前一例是“众水”对“一门”,“涪万”对“瞿塘”。“扇面对”,杜甫的《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续句对”,《存殁口号二首》之一:“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席谦为吴人,曾为道士,擅长弹棋。毕曜,乾元间曾任郭子仪掌书记和监察御史。二人都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席谦存而毕曜殁。故两联中,第三句指存者,承首句席谦,回忆对弈的观乐;第四句指殁者,承次句毕曜,表示悲伤的心情。又《存殁口号二首》之二:“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郑公为郑虔,善画山水;曹霸也是著名画家,擅长画马。二人此时也是一存一殁,郑虔殁而曹霸存。第三句承第一句,谓郑虔死后世上便不再有好的山水画了;第四句承第二句,痛惜人间不懂得珍视曹霸所画的马。

就炼字而言,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很值得我们参考:“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合,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襄狭隘,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炼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叠字的运用,杜甫是最善于运用叠字的一位大诗人,他将叠字用于古体诗和格律诗中。形态方面,有的摹声,有的绘色,有的状貌,有的写物;句式方面,有的名词重叠,有的动词重叠,有的形容词重叠,有的副词重叠,有的数词重叠,有的量词重叠,都恰到好处。有叠字的句子往往成为千古名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用“萧萧”将秋天落叶的声音描绘出来了,用“滚滚”将长江波涛汹涌的形状也描写出来了,这样形象更加鲜明,境界更加开阔。叠字的位置在各句中也有所不同,如首二字相叠:“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三四字相叠:“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田舍》)四五字相叠:“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舟月对驿》)五六字相叠:“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六七字相叠:“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之三)

(二)风格特征

杜诗的风格,杜甫自己即有所认识,他在《进雕赋表》中说:“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这里兼指诗赋而言。与杜甫同时的诗人任华,重视其诗的“奇”,在《杂言寄杜二拾遗》中赞其“名甫第二才甚奇”,具体描述则是“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说:“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到了宋代,人们对杜诗的风格,多有进一步体认,逐渐认识到其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故严羽《沧浪诗话》称:“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论述盛唐诗的风格时,即以“杜工部之沉郁”概括杜诗。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说:“杜工部沉雄激壮,奔放险幻,如万宝杂陈,千军竞逐,天地浑奥之气,至此尽泄,为一体。”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大约飞扬肆兀之气,峥嵘飞动之势,一气喷薄,真味盎然,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言:“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所谓“意”,主要指诗歌的情调和意境,侧重于内容方面;所谓“法”,主要指诗歌的结构和句法,侧重于形式方面。我们举杜甫的《春望》诗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是杜甫在唐至德二载(757)三月,作于沦陷时的长安。作者将忧乱伤春,感时恨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对亲人的挂念,对祸乱根源的种种思索,真是百感交集。但诗人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山河依旧而京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发出了这一声深沉的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正因为只发出这一声深沉的叹息,而把交集的百感存留于心中,才使全诗的情思显得更加沉郁深厚。就“意”而言,这首诗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种种复杂的心绪和情怀融入了四十字的短章之中,语语沉痛,字字由血泪凝成,表现又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就“法”而言,这首诗前半写春望之景,后半抒春望之情,首联破题写望中之景,又以“春”字贯穿全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自己感叹时局,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觉得鸟也在心惊。颈联由春望之景转为写春望之情,并将国难家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尾联抒发自己沦陷长安的感慨。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评曰:“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沉郁顿挫的诗章,在杜诗中比比皆是,堪称代表者如《登高》、《登楼》、《阁夜》、《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都能通过反复咏叹、百转千回的抒情方式,以表现出深沉的忧思和悲壮的情调。

(三)文体交融

杜甫诗歌在各个层面都能达到推陈出新的境界,具有集大成的特点,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融合其他文体之长而归于诗歌创作之中。而在以诗为中心的文体交融渗透方面,赋与诗、文与诗的相互交融最值得重视。

1)杜诗与辞赋

清人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指出:“《北征》,赋体也。” 他特地点出《北征》是赋体,我们仔细阅读,觉得确实很有道理。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云:“《北征》,变赋入诗者也,题名《北征》即可见之。其结构出赋,班叔皮《北征》,曹大家《东征》,潘安仁《西征》,皆其所本,而与曹、潘两赋尤近。其描写最动人处,还在还家见妻儿一段,则兼有蔡文贤《悲愤》、左太冲《娇儿》两作之长,其胪陈时事,直抒愤懑,则颇得力于庾子山《哀江南赋》。” 可以看出《北征》诗融汇赋体达到了牢笼百有、出神入化的境地,其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赋体笔法展示杜甫的“诗史”精神,特别是受《哀江南赋》的影响,“子山此赋,其源出于《离骚》,其流极于少陵之新乐府,盖屈子悲怀王之亡,少陵伤天宝之乱,而子山哀建康金陵之陷没,俱有国破家亡之感,故发为文章,危苦辞多,悲哀是主,亦复相类。屈子之《离骚》、《哀郢》,其为子山辞赋所从出,自不待言,而少陵之《哀江头》、《哀王孙》、《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以及《北征》、《述怀》、《秋兴》、《诸将》,与赋中所写流离伤乱之情,乡关羁旅之思何异?子山之赋无《离骚》之面目,而其源实出于《骚》;少陵之诗,亦无子山之面目,而其流实极于杜。” 杜甫与庾信一样,忧国与述己融合,具有深沉的忧思和悲壮的情怀。二是吸收赋的纪行手法进行诗的谋篇布局,体现出变赋入诗的特点。胡小石还说:“曹大家《东征赋》起句‘惟永初之有七兮(汉和帝),余随子兮东征(大家子谷为陈留长)。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云云。潘安仁《西征赋》起句‘岁次玄弼(晋惠帝元康二年壬子),月旅蕤宾(五月)。丙丁统日,乙未御辰。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云云,皆先记岁时,次述所向。《北征》起句全同此,而出以五言。” 《北征》全篇的结构和句法,很多是受到汉魏六朝纪行赋的写法而对自己北征的行程进行叙述的,这一种叙述手法,更适合于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并将事件与自己的经历相结合。杜甫将盛唐诗以抒发个人情怀的总体特征转化为复杂的社会事象的表现,从而以诗为史,诗赋一体,这无疑是他作诗成功的秘诀之一。三是尽管杜甫受到辞赋的启发而作诗,而《北征》的主体最终呈现的是叙事诗的特色。与辞赋相比,少了一些恢宏,多了一些朴质;少了一些夸饰,多了一些真实;少了一些铺陈,多了一些比兴。

这只是举《北征》一首诗为例,这样的特点不仅在古体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呈露鲜明,而且在格律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中也有所体现,甚至在其五言长律如《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杜诗与散文

诗文的相互渗透,后人常举杜甫和韩愈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比较,认为杜甫以诗为文,韩愈以文为诗,后者取得成功,而前者并没有成功。实际上这是将二人有意分离开来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并非事实如此。其实,以文为诗也是渊源于杜甫的。清人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的《五古凡例》中,对于杜诗与其他文体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和散文的关系论述得非常全面与精当:“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杜诗能够汲取散文中的各种体式之长,以完善诗歌之体裁,丰富诗歌之内容,杜诗之集大成,杜诗之推陈出新,是基于“以文为诗”而进行创作的。

杜甫以文为诗的具体特征,古人即已有所认识,如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称:“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这是杜甫以议论为诗的论述,不仅影响中唐韩愈,也开了宋诗的先声。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称:“少陵大篇,最长于此,往往叙事未终,忽插论断,论断未尽,又接叙事。写情正迫,忽入写景,写景欲转,遥接生情。大开大合,忽断忽连,参差错综,端倪莫测。如神龙出没云中,隐现明灭,顷刻数变,使人迷离。此运《左》《史》文笔为诗法也。” 这是杜甫以文法入诗的论述,是汲取了《左传》、《史记》章法结构的特点,展开了诗的结构的展衍与安排。

我们再举《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为例,以阐述其与论体散文的关系。这首诗是杜甫十年困守时期欲离长安时写给友人的辞谢之作,生命的困顿,命运的不平,理想的期待,郁结的情思,都蕴涵其中。开头四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以世人的不同命运落笔,凭空起势,锐不可当,诗歌主旨即在这一强烈的对比中点出。接着就“儒冠”着笔展开对自己经历和志向的述说:“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写自己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追求儒冠事业而发愤读书,作文运笔自如若有神助,诗赋堪与古代扬雄、曹植相匹,自以为可以登上仕途以求取功名,且致君尧舜而拯救风俗了。然而却“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一高下的反跌揭示现实的无情,结果是一腔热血,多年辛苦,换来的是困顿受辱的结果,从而照应了“儒冠多误身”的开头。“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转而表述对于韦济的感激之情,为韦济升迁尚书感到高兴,为韦济曾经垂青自己的诗句表示感激。“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表现自己将毅然隐退,以居江海的心志。全诗以论带叙,论中抒情,用论体而诗的特质更能得到彰显,开头凭空起势,中间百转千回,结尾直抒胸臆,展示出困踬生活境遇下高洁的胸襟。明人王嗣奭《杜臆》云:“直书胸臆,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末段愤激语,纡回婉转,无限深情。” bPez6SydBtZyb0WD1uGLZfYVbWEeCNSlywtDCpuZ9Gi7J0WaLxmh1GQPk/Yo4b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