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杜甫生平

研究一个作家,必须对于其家世和生平有所了解,这样在阅读作品时才有助于知人论世。杜甫一生经历复杂,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后世研究,对于其生平的钩稽,也甚为透辟。研究成果大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评传,文学视角评传如陈贻焮《杜甫评传》,多达百万字,思想视角评传如莫砺锋《杜甫评传》,也规模甚大;二是年谱,宋代以后,杜甫年谱不下百种,集其成者是四川文史馆所编的《杜甫年谱》。要全面了解杜甫生平,就要阅读上述两类书籍。我们这里对于杜甫生平的叙述,则用非常简明的文字,梳理其家世和一生经历,表现出与评传和年谱不同的风格。

杜甫(712-770),原籍襄阳人,因其曾祖迁居河南巩县,故又称巩人。他是西汉以来一直显赫的杜氏家族的后代,其直系世系总体上较为清楚:

杜周(西汉御史大夫,本居南阳)—延年(御史大夫,再徙杜陵)—熊(荆州刺史)—穰(后汉谏议大夫)—敦(西河太守)—邦(中散大夫)—繁—翕(太子少傅)—畿(太仆卿)—恕(幽州刺史)—预(荆州刺史)—耽(凉州刺史)—顾(西海太守)—逊(居襄阳)—乾光(齐司徒右长史)—渐(梁边城太守)—叔毗(周硖州刺史)—鱼石(获嘉县令)—依艺(巩县令)—审言(膳部员外郎)—闲(奉天令)—甫(左拾遗)

武则天朝的大诗人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祖父,也是在文学上对杜甫影响很大的诗人。杜甫有《赠蜀僧闾丘师兄》诗云:“吾祖诗冠古。” 又《宗武生日》诗称:“诗是吾家事。” “吾祖”即指杜审言,“吾家”当亦包括杜审言而言,都是指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初唐诗坛的影响。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文章四友”之一,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意,一变也;高、岑、王、李风格大备,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又一变也。” 可以看出杜审言的祖孙二人在唐诗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杜甫出生在一个儒学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父亲杜闲,担任过兖州司马。杜甫二十岁以前,一直在家中读书,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与熏陶较深。他自己说:“少小多病,贫穷好学。”(《封西岳赋》)二十岁开始,到吴越一带漫游。二十四岁从吴越归来,就专心应试,走唐代一般读书人追求的科举仕进之路。但机运不佳,到长安应进士不第,又东游齐赵。其东游齐赵之因是当时杜甫的父亲为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游踪也就以山东为主。这一时期,杜甫已经在诗歌上崭露头角,写了不少名篇,其中《登兖州城楼》、《望岳》是代表作品。

天宝三载(744),杜甫三十三岁,游踪达到洛阳,和同游于洛阳的李白见面,李、杜二人不久又在大梁遇见了高适,他们“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难得的重要事件,盛唐时期三颗文学巨星的聚首,影响了唐代诗史的进程。

天宝五载,杜甫三十五岁,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又来到了长安。第二年,玄宗下诏,命具有一艺之才者都去应试,杜甫偕同好友元结都参加了这次考试。这次考试由李林甫把持,结果一人未取,反而上表皇帝称其时“野无遗贤”,实则是堵塞贤路。经历了两次科举考试的失败,杜甫就开始了“干谒”的生涯,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得到达官贵人的提拔。需要说明的是,唐代的“干谒”与后代不同,唐代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不耻“干谒”的,李白《与韩荆州书》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就是“干谒”过程中写出的名垂千古的作品。杜甫不辞辛苦,到处奔走,在四十岁时,“干谒”到最高统治者唐玄宗,在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献上了《三大礼赋》,述说自己的心志与忠诚。玄宗命他待制集贤院。当然“干谒”的生活是辛苦的,心情也是辛酸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这一时期生活形象的写照。在科举考试接连失败而进行辛苦“干谒”生活的过程中,他的生活阅历更加广泛,社会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诗歌《丽人行》和《兵车行》。在四十四岁时,担任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杜甫走上仕途的开始,这时已经是天宝十四载。其年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看望家室,还写成了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也就在天宝十四载杜甫四十四岁的这一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杜甫困居城中,目睹离乱现象,感慨伤怀。他得知肃宗即位灵武之时,只身前往,但途中被乱军俘虏,解回长安,困居城中半年。第二年四十六岁时,终于逃出长安,抵达凤翔,谒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但杜甫作为一介书生,对于政治风波并没有深切的认识,尤其对朝廷的政治斗争不能洞察,故而因为营救房琯而被肃宗疏远,借口让他回家探亲。杜甫在回家的路上,写了著名的长诗《北征》。当年秋天长安收复后,杜甫回到长安,再任左拾遗。但在至德三载(758)年底,杜甫因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由洛阳回华州,途中写作了《三吏》、《三别》。

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到了四川成都。杜甫之所以来到四川,是因为有友人严武、高适依靠。其时严武担任西川节度使,高适担任蜀州刺史。第二年的春天,由于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构筑了几间草堂住下来,这就是迄今闻名于世的“杜甫草堂”。公元七六四年,严武提拔杜甫做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后世所称“杜工部”的由来。公元七六五年,严武病死,杜甫生活上失去凭藉,只好离开成都。七六六年即五十五岁时又到了夔州,住了二年。这一时期,他把全部精神都用在诗歌创作上,尤其是律体诗的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登高》、《登楼》,以及组诗《咏怀古迹》和《秋兴八首》代表了近体诗的最高成就。杜甫后来出了四川,又在湖南、湖北流浪了二三年,这时已经无力再构建草堂,只能以船为家,飘泊于湘江之上,最后大概就病死在船上。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但是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这一切都成为理想,只能在诗歌中流露,因而越是晚年,越将诗歌作为立身行事的依托和垂名后世的追求了。我们读了以下一些诗句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良苦用心和不懈坚持。《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故山迷 白阁 ,秋水隐 黄陂 。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明人 王嗣奭 《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诗三百篇》各自有序,而此篇又一部杜诗之总序也。” eDFu1ZO09ROVetpm8ttD+XW/B3KJuuhkWzXKLBP/GXKZxRwkeuxxbefft1yBSi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