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学术价值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于2008年7月15日入藏,经过清理保护和鉴定、拍照、试读等过程,当前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缀合、编排和分篇,并逐篇进行隶定和释读。到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业已发布三辑整理报告。经过学者们的研究,清华简的价值越来越显现出来,受到学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清华简的价值首先基于它的文献性质。与以往的几批重要简帛文献相比,清华简在内容方面的重要特色是:主要由经、史类文献构成。

大家都知道,过去发现的战国时期的竹简,大都是楚简。楚简中,许多属于遣册之类,不是书籍,有些是墓主人在世时的一些祭祀、占卜材料,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书籍。现代发现的战国书籍,最早是1956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的,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墨子》佚篇。作为墓主人生前藏书随葬而被大批发现的简册,近年来主要有三批。第一批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的郭店简,因包含有《老子》等而闻名于世。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抢救回的一批战国简,简称为上博简,也包含有大批珍贵的战国书籍,如《孔子诗论》等。这两批竹简主要内容是属于儒家和道家的理论著作,而清华简的特点则正如前面所说,主要是经、史类书籍。

中国古代也曾有过经、史类简册书籍的出土和发现,著名的有汉代的孔壁藏经和西晋时期的汲冢竹书。孔壁藏经主要包括《尚书》、《礼记》、《论语》等,汲冢竹书中最为著名的是《竹书纪年》,也有《易经》类文献。这批书籍中流传到现在的还有《穆天子传》。清华简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三次这类重大发现。

中国古代自春秋时期起即《诗》、《书》并称,《尚书》和《诗经》在古文献中最显典重。清华简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尚书》类和《诗经》类的文献。其中,《尚书》类文献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西汉伏生所传《尚书》里就有的篇目,比如《金縢》。在清华简中叫《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实际就是《金縢》。因为《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虽然若干文字与传世《尚书·金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样的,确定为《金縢》没有问题。

第二种情形是,有一些篇目是伏生所传《尚书》二十八篇所无,而在后来的所谓古文《尚书》中有的,比如《说命》。《说命》孔壁十六篇里没有,《百篇书序》里有,而且说得很清楚,说“《说命》三篇”。清华简的《说命》就是三篇,称为“傅说之命”。清华简的《说命》每篇都写着篇名“傅说之命”,可见这三篇是一体的。为称呼方便,我们把它称为“上中下”。它们是不是《百篇书序》所言《说命》三篇,当然可以讨论。再比方说《尹诰》,《尹诰》在《礼记·缁衣》里面被引用过。

再有一部分,是伏生所传今文《尚书》,或者孔壁发现的古文《尚书》,或者在《百篇书序》里都没有,而见于《逸周书》。这一点特别重要。

大家知道,《逸周书》里有些篇,在先秦古籍里引用的时候,就叫“周书”,说明它们属于《尚书》类文献。《汉书·艺文志》有“《周书》七十一篇”,《汉书》颜师古注引刘向语,说是“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逸周书》里的《祭公》、《皇门》等,在清华简里面都有。在清华简中,《皇门》、《祭公》和《金縢》、《说命》一样,地位是平等的。抄写的情况,比如简的大小等,都完全一致。可见在先秦时候,是拿它们当《尚书》看的。还有一些,是明显只见于《逸周书》的,比如《程寤》篇。《程寤》汉代肯定是在《逸周书》里面。《潜夫论》里面已经引了,东汉以后,一直在引用,到唐代的时候,佚失了,只剩下佚文。清华简中的《程寤》是全篇。

清华简中还有些篇,看起来就像《尚书》,可是今文、古文《尚书》里都没有。清华简一共有六十多篇,接近三分之一是《尚书》一类的文献。

另外一方面,值得特别注意的,就是《诗经》类文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有一篇叫《耆夜》,记载“武王八年”戡黎,战胜黎国之后,举行了一个庆功会。庆功会上,周武王、周公都作了诗。特别是在周公作的诗中,有一篇称为《蟋蟀》。大家知道,今本《诗经》有《唐风·蟋蟀》,《毛诗序》说是刺晋僖公的诗。那怎么在清华简中说是周公作的呢?当然这是战国时代的一个记载。事实究竟如何,很值得研究。

《诗经》类文献中更值得人们重视的,是我们在清华简第三辑发表的《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这两篇。《周公之琴舞》是原标题,诗篇的标题上就写着周公的名字。开头像小序似的,有几句话,明确说这些诗是周公和成王所作。这组诗现存的共有十篇,其中一篇就是今本《周颂·闵予小子之什》的《敬之》。其余九篇,人们根本没见过。将清华简的《敬之》和今本对勘,可知虽有异文,但大体一致。从《敬之》篇来看,《周公之琴舞》为《周颂》之体,但其编排形式和篇中的“乱曰”等字样,是与今本《诗经》不一样的地方。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曾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国语·鲁语下》中鲁国的大夫闵马父也提到《商颂》的“辑之乱”,这些在今本《诗经》中都没有得以显示。它的意义何在,值得研究《诗经》学史的朋友们认真探究。

至于《芮良夫毖》那就更清楚了,因为它作者是明确的,是芮良夫。芮良夫是西周晚期厉王时候的一个著名的贤臣,很多重要的先秦文献比如《国语》中都记载有他的事迹,现存《诗经·大雅·桑柔》篇就是他作的,被称作长篇。《芮良夫毖》这篇诗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加在一起,有一百八十多句,比《桑柔》还长。《诗经》所有的诗篇里,没有比这个长的,实在令人称奇。

清华简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文献,比如第三辑中的《赤 之集汤之屋》,情节曲折生动,对于中国早期小说史的研究非常重要。《良臣》的某些内容可以与《春秋》和《左传》对勘。《祝辞》的一些内容可以补充《仪礼·射仪》等。

我们之所以着重提到清华简中的经、史类文献,不但是因为清华简中这类文献所占比例高、数量大,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经、史类文献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从文化制度来说,先秦时期是礼乐社会。经、史类文献反映了礼乐社会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它的精神为先秦诸子所继承,尤其是经过儒家整合与发展之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还产生着重大影响。清华简中经学文献的大量发现,无疑对学术史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其意义并不限于此。

我曾有一个谈话,发表在2010年8月4日的《中华读书报》上,题目是《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到一个历史事实,“就是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儒学是主流,而经学又是儒学的核心。不研究经学,不了解经学,应该说没有把握住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的部分。”

清华简中的经、史类文献,实际多数是后世所说的经学文献。《诗经》就不用说了,在今天一般人看来属于历史著作的《尚书》和《春秋》,也是六经的构成部分,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常识。经学文献在楚简中大量出现,是意味深长的。楚国主要是一少数族群荆楚聚集的地方,郭店楚简和上博简、清华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这个时代就是方以智所讲的“三子会宗”的时代,孟子、庄子和屈原都生活在这个时期。由经学文献在楚地的大量发现,人们可以想见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怎样的一个文化面貌,楚文化与中原主流文化是怎样的一个关系。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不仅仅局限于文献方面的学术研究。

(姚小鸥教授整理)
(原载《文艺研究》2013年第8期) D2ZfzkzvEOO6xaj7S8UtACR5d9Wy9tnctoQ8eY5bFb/FRhcb2ZWE0S8B2dyRN1L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