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两千多年的三座“营房”

三座兵马俑坑平面布局图(绘图:吴红艳)

现出土的兵马俑坑共有三座,分别是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按照发现顺序依次编号,并无特殊意义。尽管被称为“坑”,实际上它们是三座由不同房间组成的地下室建筑。

建筑通向地面有斜坡式通道。一号坑门道共有20处,其中东西侧的为主门道,南北侧的为侧门道。二号坑门道共有11处,东西侧的仍为主门道。三号坑面积小,只有东侧居中的一处门道。门道,顾名思义,就是门对着的、通往坑内的过道,在陶俑、陶马和兵器等所有物品摆放结束后,以土或木柱封堵,除了可供通行,其数量和位置与内部陶俑编组、古代军队排兵布阵的形式息息相关。建筑结构和内容,在营建之前即有明确规划。

俑坑内有面积不等的房室若干。按照建筑结构,间断性挖出深沟,形成巷道般的“室”和“走廊”,巷道之间相互贯通,再以秦砖铺地,这里就是陶俑待了两千多年的“营房”了。不挖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的墙,穿插在巷道中,使得陶俑无法翻墙越界。

墙只起到分隔作用,真正起承重作用的部件是木框架。整个建造过程与盖房子相似,沿墙根铺设如铁轨下枕木一般的地栿,再架立柱、横梁及棚木,形成“工”字形框,框上铺席,整体覆土掩盖。代表军事内容的物品按照陶俑编组陈列于三座俑坑的不同房间

一号坑 轻装武士俑(摄影:赵震)

一号坑 铠甲武士俑(摄影:赵震)

刚出土的一号坑指挥车的残存车轮

头发丝也清晰可见

一号坑平面图 (绘图:狄明)

一号坑大约有步兵俑6000余件。最东端有三横排武士,穿战袍,轻装上场,是前锋;南、北、西三侧各有一排披甲武士面外而立,是侧翼和后卫;中心有指挥车和披甲武士纵队。前锋、后卫、左右翼及纵队形成长方形阵形。方阵是军队集结囤聚的常见形式,特点是前锋尖锐,内心稳固,四面八方“密不透风”。

二号坑预计有各类武士俑900余件、陶马470余匹、战车80余辆,涵盖步、骑、车三兵种。东北部是弓弩步兵,或跪坐或站立,或披甲或轻装,横两纵六,列队分布在前后。廊道和通道内,是“步兵机枪手”;弩兵后接骑兵108骑,一马配一骑士,四骑并列为一组,骑士手挽马缰绳,站在马的左前方,是“火箭军”。中部是由19乘车兵、264件步兵、8骑骑兵组成的混编,是“集团军”。南半部有64乘木质战车及跟随的陶俑3件首尾相接,排布于8条过洞内,是“装甲兵”。三军独立为营,联合为军,类似“海、陆、空”多军种作战阵形。

二号坑平面图 (绘图:吴红艳)

三号坑平面图 (绘图:赵震)

二号坑 鞍马俑(摄影:赵震)

二号坑 车兵御手俑(摄影:赵震)

三号坑有披甲武士68件、木车1辆。中部前凸,木车正对门道,似有出行寓意。车后随军吏4件,比一、二号俑坑搭车人数多了一位,附近还有难辨形状的腐朽物,估计是华盖。这样看来,此车应该是为大人物所备;南部有武士俑42件,分布在形似汉字“且”的室内(将房屋修建为“且”字形,缘于古代的男性生殖崇拜);北部有武士俑22件,两纵队排列,有腐朽的织物帷帐、鹿骨,被认为是举行占卜、祷战仪式的场所。南、北两部分共有武士俑64件,均披甲,面对面列队,似是军中的仪仗队兼卫队。决胜千里需运筹帷幄,三号坑虽面积小、陶俑少,地位却非常重要。

除三号坑以外,一、二号坑并未被完全发掘,只能按照已知的分布密度和布局大致推算,总结下来,几个关键词足矣:一号坑是步兵,二号坑是多兵种混编,三号坑是指挥部。显然从体量来看一号坑最大,埋藏物最多,当是参观打卡的第一个站点,但一号坑并不是老大。

除了总数约8000件的兵马俑之外,三座坑中还有披挂齐备的指挥车和冲锋车、寒光毕现的兵器,以及偃旗息鼓和鸣金收兵的指挥器具 。总之,秦始皇生前的军队里有什么,三座坑里就有什么。

东汉收获弋射画像砖 aoV2GYlYKNm2dq/eyrzyyAhFLqG8p4tRSXyNfueRKY2zp1FiHfB75VEEbORqbf6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