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千古一帝的仪式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人物。两千年来,虽然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从各种角度评价他,但在普通百姓心中,他不过就是一位很厉害的皇帝。

历史的时钟嘀嗒嘀嗒走到了1974年,在陕西临潼骊山脚下,距秦始皇陵园1.5公里处,数千件泥塑兵马俑横空出世了。

这是秦始皇的地下军队,是横扫六合、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象征。因其数量多、形体大、雕塑写实及历史意义,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就像一味催化剂,唤醒了人们尘封的记忆,也使秦帝国、秦始皇、秦文化成为显学。于是,秦始皇在中国古代皇帝圈中脱颖而出,并持续荣登热搜排行榜,秦帝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的奇迹,跟随各种以兵马俑为主题的展览走向了五大洲。

渐渐地,“秦俑”成为秦始皇陵陪葬陶俑的专用词,而考古发现的其他秦国的俑不论时代早晚统统匿其身后;“兵马俑坑”也成为秦始皇陵园陪葬坑的统称,尽管在同一座陵园内屡有发现其他类型的陪葬坑,游客依然大汗淋漓地挤在兵马俑展厅。

毋庸置疑,秦始皇陵兵马俑拥有诸多美誉,可以说是有点“子凭母贵”——它们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御用品。可俑不过就是偶人,兵马俑即是兵、马形状的陪葬偶人,黄土为泥,经火烧制,不是真人。西汉学者郑玄对俑的描述更为精准:“有面目肌发,有似于生人。”

事死如事生,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念。生者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情感,幻想生命的消失不过是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只是从地上转移到了地下而已。于是竭尽所能,给逝者提供生前所需的一切,俑则因为像人而被用于丧葬。给逝者安排上冥间使用的物件,这种理念,时至今日仍大量存在。

既然是竭尽所能,秦始皇陵内也就理所当然有了各种各样的陪葬坑。从用途上看,兵马俑当然与纸糊的童男童女别无二致,不过是哄鬼罢了。

中国人重视礼义廉耻,尤其倡导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去孝?这与千古一帝的殡葬“仪式感”又有什么关系?《论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对于死亡,“孝”分为丧、葬、祭三大部分。“丧”规定活人在丧期内的行为规范,活人穿丧服,披麻戴孝;“葬”规定死者的应享待遇,给逝者准备符合身份的服饰、明器、棺椁及仪式,确定封土高度、墓穴形制及墓区设施;“祭”规定活人与死人之间的联系怎样依靠“报丧、出殡、下葬”继续下去,并延续数年。

丧葬仪式也要讲“礼”,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在《周礼》中,礼仪制度被划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其中与丧葬有关的“吉礼”位列“五礼”之首。天地为大,吉礼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赈灾、舍粥、安抚是为凶礼;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对天子的朝觐及邦国间的外交依照宾礼;国家征集、调动、检阅军队或役使民众也得有仪式,是为军礼;结婚、过寿、朋友聚会、大众乐乐则按嘉礼。人死不能复生,该行的礼,该置办的物件却一个都不能少。生活真是处处需要仪式感。

嬴政是始皇帝,更是“千古一帝”,生活仪式感必定与众不同。秦始皇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创始人,不仅将生前吃喝用度悉数照搬,遵从了事死如事生的旧制礼俗,更是别出心裁地在死后以三军集结的陶俑、陶马雕塑群作为陪葬,仪式感的细节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也告诉了我们另一件事:兵马俑代表了秦始皇的兵,实际并不能与秦始皇的兵画等号。

兵马俑建筑结构示意图 (绘图:狄明)

一号坑实景(摄影:赵震) cFgi+8GkAfvjHgbVWEOcEFKZ8HdDJ099Fe9NtXrn9UEA1nJbw65XG/FjXLaRC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