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谁在秦国能当将军

老九一类的高级军吏俑,尽管我们称其为将军俑,但他们真的是秦朝的大将军吗?

在秦国当将军必须有相应的爵位——军阶,相当于现代的军衔。将军俑甲衣上的花结数量有的是7个,有的是8个,可能就属于军阶标识。

秦国军阶爵位有二十级,最高的是关内侯和彻侯。为了激发武士们在战场上的积极性,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废除爵位世袭,改为奖励军功。有两条基本原则:一、凡立有军功的人,不问出身门第、阶级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二、取消宗室贵族享有的世袭特权,不再像以前那样仅凭血缘关系的“属籍”,就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总之,斩杀敌人首级的数量越多,得到的好处自然也就越多,所以经常发生抢功的争斗。睡虎地秦简记录有一次内讧,在攻打邢丘(今河南焦作)的时候,两个士兵为了争抢首级竟然互相残杀。

多砍敌人首级的前提是能保护住自己的首级,频发的战争之后能熬出头,该有多么不容易。像赵国的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的毕竟是少数,一次长平战役之后小命就没了。将军俑前额上的抬头纹,凝聚的是身经百战、饱经沧桑的经历。不过秦代实行义务兵役制,男子从16~60岁都是征兵对象。年龄大,倒不一定能位居高官。

考古发掘尤其要重视共生关系,三座俑坑是一个整体,其中埋藏的东西相互关联。在将军俑的身边往往能发现指挥用具,比如战鼓和青铜铎。击鼓冲锋,敲铎鸣金收兵。指挥战斗的人当然是指挥官。

指挥官却不一定等于将军。9件“将军”俑的身份到底是不是将军?需要结合文献再考证一番。

将军是职业军官,出现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之前不存在常备军,没有职业军人,也就不会有职业军官。像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生前身兼数职,主持重大祭祀活动游刃有余,负责占卜解读天机,带兵打仗所向披靡,能不能称“妇好将军”?2016年,首都博物馆曾有关于妇好的展览,题目是“王后·母亲·女将”,女将这个用词很准确。

将军有动、名词之分。现在街边经常有象棋摊,博弈一方举子“啪”的一撂,高呼“将军!”这是动词;在“上将”“中将”“少将”中,“将”是名词。动词转名词,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通典·武官上》)

晋国军队分为两军,献公自己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昭公二十八年,两军改编为三军,国卿魏献子将中军。魏献子家世好,是晋国望族,自己也很能干,文武双全,不仅能把控朝政,还擅长军事征战。有一次他做东,与同僚阎没、汝宽饮酒,酒酣之时同僚对魏献子说:“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以将军一词代替了魏献子的名讳。从此之后“将军”才被广泛用于名词。

“全能的魏献子,您不能所有工作都自己干,得大家分担啊。”分担工作就是分享饭碗,同僚说的话是在含沙射影。平时魏献子大权独揽,其他人不敢置喙,酒壮怂人胆,阎没、汝宽酒后吐真言:你把活都干了,我们该挨饿了。一句酒话载入史册,更是后来晋国一分为三的铺垫。魏献子的后人参与了分裂晋国,建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晋国设将军的时候,秦国刚搬迁到陕西宝鸡地区的雍城,正忙着对付西边的戎狄,实行世袭军功的制度,基本没时间考虑军队的改革问题,设将军一职是三百年之后的事了。战国晚期,秦国迁都咸阳,秦昭襄王嬴稷上位成为国君。嬴稷逆袭事出偶然,同父异母哥哥武王嬴荡举鼎而亡,没有子嗣。嬴荡、嬴壮、嬴稷是同父异母的三兄弟,嬴壮又比嬴稷年长,在官场上已有历练,正在庶长的位置上。嬴稷上位,嬴壮肯定会不服,于是有了长达三年的“季君之乱”。作为宣太后的儿子、魏冉的外甥,嬴稷在动乱时期任命自己的舅舅魏冉为第一任将军,保卫首都咸阳。这个职位的设置实属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

魏冉之后,秦国还设过大将军、上将军、裨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等。比如大将军王翦、白起、蒙恬,裨将军蒙武,将军张唐。也有很多武将,比如杨端和、王龁,他们率兵打仗,但并不是将军。真正秦国的将军堪称凤毛麟角,翻翻史书也找不到几位有委任状的。兵马俑坑中一下子冒出九位“将军”,以后随着发掘的推进,也许还会有更多,这显然有悖历史实情。

杜虎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G+unnobxURHFDMtoYVsO4W3BlsPIf7KUXbWDgjW+hYU5BAlUmNh63BxYhu+FlX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