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秦代雕塑大师

修复完成的老九,气宇轩昂,五官端正,身材匀称。没有塑造失当的“先天不足”,也没有搬运过程中因交通事故带来的“骨折”。除了因“蓄意谋杀”造成的脸部“破相”,以雕塑作品的角度审视,身体比例非常符合真人的生理结构。

从艺术品制作技艺上讲,完整的人体雕塑比单独的头像、胸像要难做得多,高于1.2米的人体很难把握比例。秦俑士兵身高一般在1.7~2米,又是数千件的批量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每一位参加制作陶俑的工匠都能掌握人体比例结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名气太大了,赞誉中已经掺杂了泡沫。说陶俑有瑕,我的内心纠结不安,可考古研究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必须跟着材料走,有一说一。发现陶俑有瑕的表面现象,接着要分析成因,这又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过程。我这样认为:

一、陶俑本来就是象征,俑即偶人,像就行了。

二、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三十余年,征调人次有七十余万,参与陶俑制作的人员应该有三个梯队。

梯队1:工师。即专门从事制陶生产的技术人员,水平高。

梯队2:学徒。秦朝各种行业都有对学徒的培养规定,“新工”由“工师”负责教授,学业成绩有高有低,学期一般为两年。而且是边学边干不脱产

梯队3:临时工。这些人的身份比较复杂,大致包括隶臣、下吏、城旦、隶妾、更隶妾、小隶臣妾 。这之中有轻微犯罪的刑徒如城旦,有官奴如更隶妾。

一个“更”字的存在,隶妾的身份便出现了变数,职业非常不确定。她们是由官府提供的劳务派遣人员,本质上属于官府所有,无人身自由,在官府不需要的时候由官府出面租借给私人做劳务输出 。就像是一块砖,没有固定岗位和专业技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由于经常变换工种,专业技能差,政府规定这种人的劳动定额只需达到长期工的1/4即可。

不同梯队,技术水准自然有差距。

三、即便是秦代的工师,也没有学习人体结构的机会。中国古代不曾以美术培训为目的对人体进行解剖,有机会偶尔参与解剖人体的人,主要是医生。时至今日,中国人还是不太能接受死后再被开膛破肚。甚至是裸体素描,也是直到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才开始的。秦代陶工对人体的比例结构不熟悉也不奇怪,有些陶俑存在比例失当的问题,正是时代的局限。

不过,将军俑的身体比例不存在失当的问题。测量得出的数据基本符合民间流传的一些绘画口诀,比如“三庭五眼”“一肩担三头”“三拳一肘”。三庭就是把脸的长度分为三等份,从前额发际线到眉骨、从眉骨到鼻底、从鼻底到下颌各占长度的1/3。看来将军俑的制作人是陶工中的大师级人物。

陶工署名(摄影:张天柱)

中国的历史文献都是王侯将相的传记,整个兵马俑陪葬坑在秦史的记载中都名不见经传,更何况是陶工。袁仲一先生从事秦始皇陵考古一辈子,他找到了考古根据,为这些人立万扬名。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礼记·月令》)

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睡虎地秦简)

陶俑上一些隐蔽的地方刻画或戳印有文字、数字和人名,对应了秦代“物勒工名”的手工业管理制度。产品需要标明制作者,尤其是国家公器,从部长、厂长到工人,三级责任人逐层注明,如果没法刻,就蘸红漆写。袁先生说,前面的字表示陶工的来源地,后面的字是人名,代表了当时制作陶俑的师傅级工长。比如“咸阳衣”即来自咸阳地区的陶工,名字是“衣”;前面第一个字是“宫”的,来自中央官署,是主管烧造砖瓦的“宫司空”,如“宫朝”“宫得”“宫臧”;还有少部分出身于右司空和将作大匠。

“衞”字陶文

“宫”字类陶工来自“央企”,好像能独立承担将军俑的制作,不像有瑕疵的陶俑,制作者来源地比较复杂,甚至有一件陶俑刻有三处地名,令人不解其意。

陆续发现的103位工长中,我有点偏爱“衞”。发现它是在一个酷夏的中午,当时俑坑里非常闷热,我陪西北大学可视化研究所的师生加班做扫描,昏昏欲睡间不知怎么就突然在陶俑腋下看见了字的笔画。哈,缘分吧,我的名字中也有“衞”字。 ZE1m2FHYiy7EzuVeWS8oEtUqxlx7+tqVWl0pwxucua6ppAjQubi2DSP7EOSHAm6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