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合成颜料的专利属于谁

陶俑颜料的人造合成物中,紫色定名为汉紫,亦称中国紫,其分子结构是BaCuSi2O6。它的“孪生色”还有两种,一是汉蓝,亦称中国蓝,成分是BaCuSi4O10;第二种未定名,色为深蓝,成分是BaCu2Si2O7。此三色属于硅酸铜钡类物质,在自然界中并不普遍存在,需要人工合成,属于中国特产。两千多年前竟然有人工合成颜料!这一发现旋即成为重点科研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三种颜料有共同的生产过程,从深蓝到汉紫,再到汉蓝,依次合成

科研人员发现,在不同时期的彩绘文物中,蓝和紫经常如影随形,同时出现。化学结构的微小差异使得蓝色分子结构最稳定,汉紫视觉效果最炫酷,深蓝色经常与铅白混搭,呈现淡蓝色基调。

我喜欢紫色,紫气东来,不乏神秘感。以前我以为紫色颜料到秦始皇时期才有,他迷恋求仙长生,也许有一批“太上老君”帮他炼制仙丹时无意合成了这种新物质。参加过更多野外考古发掘之后,再听到有人和我从前一样认识肤浅,我总止不住多嘴纠正:“这种物质不是秦始皇的首创。”弄得对方一脸尴尬。

汉蓝和汉紫的使用,从甘肃礼县到陕西咸阳,在秦国曾经的势力范围内的发现比例最为突出,但并不意味着秦国人就是两种颜料的创造者,以嬴政的名义申请专利更有侵权之嫌。

春秋战国时期,蓝和紫的合成物质更常被用于制作装饰串珠或博戏器具。串珠出土量很大,被称为“料珠”,其表面凸凹不平,样貌诡异,像蜻蜓的眼睛,故又称“蜻蜓眼”。古埃及的费昂斯具有与之相似的外形,据说古代西亚或印度人相信佩戴它可以避邪。往来于漫漫中西亚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将它们由西亚带入中国,后来中原地区开始利用本地原料对其进行仿制,以氧化铅和氧化钡替代西亚、地中海东岸地区的制作配方中常见的苏打,制造出不同的铅钡产品。

博戏是争胜负、赌输赢的游戏,玩法是两人轮流掷茕行棋,以获得算筹多者为胜,具体玩法今已失传,主要用具包括棋盘、棋子、算筹、茕。棋子分别为圆形和长方形,个数不等,长方形很像今天的麻将牌;算筹是长条片,用以计数;茕即骰子,多面体。2017年,我在咸阳城发掘战国晚期贵族墓,发现的十余枚棋子,颜色有紫有蓝,烧成温度很低,质地一碰即碎。

秦始皇陵偏殿曾经出土过一枚石茕,14面体,一面刻有“骄”,一面刻有“ ”,另外12面则依次刻有数字1到12。有人猜想这是给秦始皇提供的博戏之物。其实,先秦至两汉时期,博戏遍布街头巷尾,如同今天人们在街头打麻将一般,守陵人业余时间也玩得不亦乐乎。

汉蓝和汉紫的制作与使用被汉代继承。汉代神仙思想甚嚣尘上,长生不死、羽化而登仙的说法风靡于整个社会。大量陶器表面使用汉蓝和汉紫进行彩绘,还增加了云气纹饰,显得缥缈神秘,仙味十足。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汉蓝和汉紫甚至输出到了日本。 GVP1/QKXV2A27Ta+il4o2VIjjwPI6YrzEYTcyybx+9dNqRxtxjJv5vOK946mzA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