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历史意义*

* 原载《理论研究动态》2010年第5期。

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毛泽东同志就已经开始了。毛泽东在探索中提出的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所带来的经验教训,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展开理论上的思索和实践上的尝试,所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观点充实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做了充分而必要的理论准备。

一 率先提出“以苏为鉴”的方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前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主要还是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照抄苏联的建设模式。但经过很短暂的摸索,毛泽东就已然感觉到完全照搬苏联建设模式是不行的。他说:“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苏联模式逐渐暴露出其缺点和弊端,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迫切性。他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在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党的八大前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毛泽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思考,他率先提出“以苏为鉴”、不要机械照搬外国经验的方针。他的创造性的认识集中反映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明确指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1956年1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1956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他继续说:“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59年底到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还在深入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 ‘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这个提法好。” 毛泽东关于走自己的路,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是,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是普遍原理,人类社会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普遍规律,但中国怎么走,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这个根本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基础和精髓。

二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对矛盾是基本适应前提下的不适应,可以经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根本任务的理论为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 在对中国国情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提出我国正处于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长期性和曲折性有了初步认识

党的八大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是建立在对我国国情的清醒认识基础上的。对国情的判断,最重要的是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毛泽东一直在深思这个问题。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认为我国正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阶段的长期性。在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曾指出:“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 经历了“大跃进”的挫折后,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看来建设社会主义只能逐步地搞,不能一下子搞得太多太快。” 1961年毛泽东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判断上,毛泽东提出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观点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识是有启发性的。

四 提出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目标和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率先提出并初步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说,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又提出国防现代化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毛泽东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思想观点。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毛泽东强调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经验,要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关系,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工农并举的工业化道路。

五 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通篇贯穿了辩证法,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论。《论十大关系》讲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全局性的十个重大关系,十大关系就是十大矛盾,讲的是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和矛盾。毛泽东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用辩证的思想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他生动形象地概括说,讲辩证法就是运用“要讲两点”的辩证思想来观察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毛泽东说,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个人有个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通篇贯穿了毛泽东的关于“要讲两点”的辩证思想,主张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关系和矛盾时,要讲两点,不能搞一点。毛泽东讲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平铺直叙的两点。也就是说,在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系和矛盾时,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也要抓好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关系。比如,在重工业和轻工业、统一性和独立性等方面,他都强调了两点。他说,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统一计划和统一规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可以统一的,必须统一;不可以统一的,就不能够强求统一。

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指出,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关系。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统筹兼顾的教育。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说,必须经常注意从生产问题和分配问题上处理好上述矛盾,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反映中国的客观经济规律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就是用辩证法处理发展和建设问题科学方法。按照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在具体阐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中还提出了“两条腿走路” “综合平衡”“并举”的重要思想。

六 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问题的理论创新认识

从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毛泽东读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他认为,我国是一个商品很不发达的国家,看商品生产、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在我国价值规律仍然起作用,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学校,对干部要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违反就要碰得头破血流。这些认识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对传统计划经济提出质疑:“我们不能像前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性都没有。”在经济体制方面,他主张着重解决中央与地方分清经济管理权限的分权问题,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向地方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他提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看法。毛泽东主张对外开放,他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他还提出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和过分悬殊的问题。

七 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认为中国不搞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实行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轮流执政体制,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毛泽东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逐步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强调坚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还提出要防止国家领导人成为特殊阶层,防止领导机关的特殊化、官僚化。提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目标。

八 提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针

认为文化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武装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继续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进行批判。

毛泽东提出必须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吸收我国过去和外国一切有益的文化科学知识。他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我看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 并计划在三个五年计划内造就100万到150万名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工程师和科学家。提出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九 提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坚持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强调党要密切联系群众,他认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单有党还不行,党是一个核心,它必须要有群众。要好好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道工作。他重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个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发扬优良传统,加强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他还提出了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

十 提出和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方针政策

关于对外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强调要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正确认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宝库的伟大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 J4KMhJu4QLFmjwLMeCQQZSecLmWzOCP3Zi8X4b+bnpUE5ZrgocRnv5qC7DA4G+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