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旗帜、道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原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4月1日第2期,在《理论研究动态》2008年8月20日发表,题目改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8年第2期。

——关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和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地在“大会主题”中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在论述这一主题时明确指出,这面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郑重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伟大旗帜”即指导思想、共同愿望、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并将其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最重要的贡献。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紧紧抓住旗帜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把握十七大的主题和灵魂,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一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和发展什么理论,这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

毛泽东同志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赴。” 旗帜就是方向,就是理论指南和指导思想。旗帜体现为道路和理论;正确的旗帜就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正确理论。

回顾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这样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 这一阶段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以来,先后发生了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这些运动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于是发生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1年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由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思想:第一步,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不同于孙中山领导下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历史的经验雄辩地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举社会主义的旗、走社会主义的路,才能够解救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得出的唯一正确的结论。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走了一段弯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一手抓国民经济的恢复,一手抓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肃清反革命、“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胜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财政的全面好转。紧接着又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回顾这段历史,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三个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这个阶段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并取得世界瞩目伟大成就的历史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GDP平均增长率为9.7%。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前后变化的对比中,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前后变化的对比中,从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中,从国内外的对比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旗帜、道路和理论指导问题是根本问题。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确选择。

二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和发展什么理论,关键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根本的道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揭示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每个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怎么走,是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中找到现成答案的。所以,要举社会主义的旗、走社会主义的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从各国具体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到我国,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的革命,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十月革命道路的、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同样面临一个如何举社会主义的旗、如何走社会主义的路的问题。仍然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全党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紧接着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我们也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其教训就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一度在某些方面犯了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原有结论,照抄照搬别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错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后得出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重大历史关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新阶段中,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飞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改革开放所得出的一个最宝贵的经验,也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的主题。

三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和发展什么理论,关键是要坚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这是一条根本的经验

中国人民选择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后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因而它是人民的选择,是符合国情和实际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国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橘为枳,环境使然。国情就是实际,因此国情决定了一个国家究竟应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教训也是深刻的。其中一条最主要的教训就是一度在某些方面离开了国情,说到底,是思想路线出了问题,即在某些方面一度离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后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并不很清醒。这种不清醒说到底是思想路线上的不清醒。

正是基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遵循正确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后来得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贡献。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又是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全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党的正确选择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必然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变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绝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解放思想也好,改革开放也好,科学发展也好,我们所想的一切问题,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同时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如果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必然会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从认识论角度讲,无论是“左”还是右,其共同特点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因此,一定要将思想统一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上来。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根据基本国情制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这条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从基本国情出发所得出的唯一正确的政治结论。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键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根本的结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说到底,就是坚持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它的哲学基础和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回答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与改革;它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改革观和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一以贯之的共同的时代主题、哲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依据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支撑点,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二是生产力标准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路线基础。江泽民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概括为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特别强调求真务实,再三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继承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真谛。我们党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之所以要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扬光大,就是因为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光大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观点。正是根据生产力标准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就如何判断改革成败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继续和深入。有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我们就把握住了对改革是非、改革成败判断的根本标准,就可以大胆解放思想,大踏步改革,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作为第一个代表,同时提出代表先进文化、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对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和发展。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问题。而解决发展的问题,必须解决改革的问题。解决改革和发展问题,其重要理论根据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

首先是发展观。 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可以归结为发展。而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经济建设是党在现阶段的中心任务。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它提高到党的自身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生产力同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要全面理解发展问题,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把握好发展、稳定与改革的关系,处理好建设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提出关键要更新发展思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这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而且对中国的发展思路作了战略调整。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发展新理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针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的新问题、新要求和新任务,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发展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所必须遵循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其次是改革观。 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断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我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要求总体相适应前提下的不适应,也就是存在体制上的不适应。一是以往形成某些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适合的体制也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创新。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只有破除旧的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就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立论的根据。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强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这种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江泽民同志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了论述,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突破,体现了我们党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突出强调体制创新,把体制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把体制创新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他指出,“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形成一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带来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来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坚持发展和改革,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和改革,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正确改革观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坚持正确改革,坚持科学发展,也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之,正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伟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四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键是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根本的要求

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解决好“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新课题。针对这一新课题,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非常现实和深刻。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是以人民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一核心观点上。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人民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且包括政治参与、权益保障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来予以满足。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四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要实现社会公正、公平、正义的社会目标。总之,政治局面的活跃和稳定,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完全正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思想理论保证。

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处理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既要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提供物质基础,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要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为此,我们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一是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 那种认为科学发展观只是单一解决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的观点,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实际上要解决四个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实现政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三是实现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繁荣道路;四是实现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建设道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是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 那种认为科学发展观好是好,但“在我这里不适合”,以及那种认为与其加大财政投入搞环保、搞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不如集中财力搞见效快的经济项目才算有政绩的观点,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在这种误导下,一些地方仍然违规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违规使用土地,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重视不够。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局性的问题,不注意治理局部发展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势必影响全局发展,有害于全局。我们一定要克服片面性,以大局为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是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 那种认为科学发展观主要是针对发展中那些有形的、实的、物质的、经济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发展中那些软的、虚的、精神的、文化的、政治的、人文的问题的观点,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实际上科学发展观不仅解决的是硬的、实的、物质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全面解决软的、虚的、精神的、政治的、人文的发展。一定要在意识形态的建设和领导方面,全面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要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软实力、文化力、精神力、道德力、政治力的建设,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控制能力。

四是要从改革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 那种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推进和深化改革,把科学发展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偏颇,恰恰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才能解决。很多问题并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恰恰是不按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造成的。当前在改革问题上的某些迟疑、争论、观望和停滞,正是在改革问题上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所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加强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五是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 那种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应急的措施,是解决眼前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权宜之计的观点,同样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既立足于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着眼于长远发展,着眼于解决长远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不争短期效应,不施短期行为,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仅看眼前,更要看长远,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前瞻性的、长远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思想加以落实。

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全体人民一道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前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v3VaO+IUIfAx0/gVBRFNH28YZMKD85TpYTpfu0MUF6ks2sO3KPJzn5e/vfaX36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