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 该文系作者2011年7月17日在长治“太行精神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原载《山西日报》2011年7月19日,《光明日报》2011年8月11日。

很高兴来到长治,参加这次太行精神理论研讨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太行精神,缅怀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先烈和前辈们,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太行精神。下面,我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山西是拥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热土,在中华民族进行的伟大抗日战争中,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所在地,是抗日斗争的主战场之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英雄的山西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突出的贡献,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孕育、铸就和发展起来的。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全中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并坚定地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紧急动员广大群众投入到山西以及全国的持久抗战中,把山西建成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对全国的对日作战提供有力支援。活跃在各个战场的成千上万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指战员和抗日民众,英勇战斗,血洒疆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等指战员为捍卫民族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期间,太行山区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支持抗战,先后有近70万人参加了八路军,110余万人参加了民兵、自卫队、游击队,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铸就了共同抵御侵略者的铜墙铁壁。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山区人民在“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积极动员起来,踊跃参战,有14万多人加入到人民子弟兵的行列中,近8000名干部陆续调往全国各地,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太行根据地特有的贡献。

太行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的务实思想。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错误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与任务;同时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能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来到山西,与阎锡山等国民党军政地方实力派建立了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改组牺盟会和地方政权,组建新军,建立“战动总会”,与国民党共同组织忻口会战,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使山西成为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他们关于根据地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与实践,对太行精神的发展与升华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共产党根据战时敌强我弱、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实际,创造性提出了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指出敌后抗战基本战斗形式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针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党领导根据地军民积极探索民主政权建设的新形式,要求在根据地普遍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也使太行精神在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太行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畏强 暴、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太行地区的抗战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一方面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殊死的军事斗争,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军民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运动,大力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在根据地挖渠打井、修桥筑路、开展贸易,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战时军需供应。党员和群众,干部和战士,军队与老百姓,从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最高领导到普通士兵,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锄,靠自己的双手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实现了粮食等物资的自给自足。军民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正是有了这种军民鱼水、艰苦奋斗的精神,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赢得了群众,赢得了战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太行精神在三晋大地继续发扬光大。山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010年全省GDP实现9088.1亿元,快于全国3.6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也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太行精神,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

太行精神孕育发展于山西这块古老而光荣的土地,它是山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太行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一道,共同构成我们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和斗争的实践中创造的伟大精神,它们同时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几十年来,这些伟大革命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太行精神理论研讨会,不仅是为了缅怀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业绩,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太行精神,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我们党全部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和繁荣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太行精神既是党领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实践成果,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太行精神,大力弘扬太行精神,不断丰富太行精神,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项重要职责。

第一,学习太行精神,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党的领导,是太行精神的灵魂,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但多数学科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才能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和回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牢牢掌握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权。

第二,学习太行精神,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太行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革命实践中灵活运用革命理论的成功典范。作为理论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其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从根本上来源于实践,离开了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学风,反对闭门造车、脱离现实的不良学风。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国情调研和国情考察等活动,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中获得学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第三,学习太行精神,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二为”方向。 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太行山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法宝。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回到实践中,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研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树立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服务,为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服务,这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

第四,学习太行精神,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勇于创新。 太行山的革命斗争,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和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结合,没有针对太行地区革命斗争实践和抗日战争时期时局特点的战略、策略上的创新,就没有太行山革命斗争的胜利。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即将全面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目的在于着力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努力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与手段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用人制度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

第五,学习太行精神,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当年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太行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了太行地区革命斗争的胜利。攀登哲学社会科学高峰,同样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当然,现在国家富裕了,各方面条件好多了,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求大家再去过太行山的革命前辈那样的苦日子,而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百折不挠,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坐得了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对哲学社会科学机构的管理干部和领导干部来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则是要求有事业心、责任心,有知难而进的精神,敢于管理,严格管理,不怕得罪人,不怕丢选票。没有这样的精神,患得患失,知难而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就不能成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就可能落空。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我院的建设和发展。2005年5月19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我院工作汇报,就办好中国社科院、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5月,李长春同志在致我院建院30周年的贺信中,代表党中央向我院提出了“三个定位”的目标要求,即中国社会科学院要“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努力建设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三个“努力建设成为”,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集中概括。《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作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为哲学社会科学和我院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战略任务。今年我院将全力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我院作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学科门类齐全,专家学者云集,智力资源密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我院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愿与山西省加强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国情调研等活动,充分利用我院的智力优势,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衷心祝愿山西的明天更美好! 1vzfB/8xvqnauoon7GdQFlkVhwJqlAathtlrzhC1xcb2C0ddmERwvNZBJifgIm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