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

*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30日。

1921年,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大事件,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创新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航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今天,一个昔日积贫积弱、受人宰割的旧中国已跃然成为日新月异、势头强劲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在全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就是中国人民唯一历史选择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

一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是世界时势和中国国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救中国的真理,成为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与中国人民的物质力量结合在一起,转化成巨大的革命的能动力量,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转折,昔日曾经创造过世界辉煌的中华民族沦为受列强欺凌的“劣等民族”。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外国列强恃强凌弱,为满足殖民掠夺和强占市场的贪欲,一次次发动血腥的侵华战争,包括两次攻陷都城北京,逼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主权惨遭粗暴侵犯、领土被蚕食鲸吞,一步步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截至1905年,仅对西方列强的战争赔款便累计达十余亿两白银,而清政府将这笔负担转嫁到民众身上,地方官吏趁机进行敲骨吸髓式的压榨。在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下,民生凋敝,时局动荡,国力衰微,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民族危机日趋深重。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解救中国,再造富民强国辉煌,各方政治力量提出了种种解救方案,采取了不同方式和手段。

首先是中国农民阶级、广大劳苦大众向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武装斗争。 1851年,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提出纲领性文献《天朝田亩制度》,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憧憬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峙14年,先后攻克600多座城池,并在上海、苏州等地奋勇抗击进行武装干涉的英法侵略军。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掀起反帝爱国大潮,用原始武器殊死抵御八国联军,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使列强受到极大震慑。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农民阶级和劳苦大众的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前赴后继,但大多与太平天国运动命运一样,在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联手镇压下失败。

其次是在封建统治阶级阵营内部,一些图强派人士企图实行改进措施,中兴清王朝封建统治。 林则徐发动了禁烟运动,然而由于在软弱无能、反复无常的皇权下,内受腐败官僚的出卖,外受列强打击,终告失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官僚发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标榜,引进西方坚船利炮,仿效西方兴办军事、民用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但装备不落下风的清军却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吸取日本资产阶级明治维新的经验,推行改良主义,试图在保存清皇权的前提下通过变法挽救民族于危亡,虽在思想启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推行新政,结果慈禧太后一声令下,戊戌变法仅维持103天便告夭折,谭嗣同等六君子身首异处。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抛弃改良主义方案,力图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开创了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觉醒和解放,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然而,“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场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随后发生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和曹锟贿选等丑剧,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中国政治、把持中国经济命脉,军阀割据混战的格局远未被撼动,中国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以上各种努力和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各种处方皆不能解救中国。到底什么办法才能救中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旨在救国救民的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或多或少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一次一次又归于失败。究其主观上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除了旧式农民起义方案和局部改良方案以外,旧民主主义的民族复兴方案,其指导思想不过是资产阶级政治理论,是资产阶级启蒙和革命时期的人权、民主、博爱、自由等思想武器,其主要目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然而,为什么西方在资产阶级思想武器指导下可以成功地进行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旧中国却办不到,资产阶级思想武器为什么在旧中国失灵?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具体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中国在明朝已经开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起,如果没有国际资本主义的干涉,中国也可以按照一般历史发展规律,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当中国向资本主义发展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行发展使得世界进程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已把世界殖民地分割完毕。考察国内外条件,帝国主义列强、封建统治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都不允许中国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是从其自身利益考虑,要永久地控制、剥削中国,绝不容许中国成为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必须维持和强化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这决定了帝国主义列强需要与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勾结,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强大起来,不允许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强压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然是一个软弱的、两重性的阶级,担当不起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在资产阶级思想指导下,由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旧式民主革命是不可能解救中国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中国人民选择俄国人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唯一的正确选择。从国际时代大格局来看,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受到处于十月革命爆发和社会主义革命前夜的世界局势的深刻影响。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日益走向腐朽和无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的世界局势,以及旧中国继续延续甚至更加恶化的黑暗现实,特别是1914年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思想武器产生了怀疑,感到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武器解决不了中国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无法解救中国。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救中国的目的为什么达不到?到底什么思想武器能够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成功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影响,开阔了眼界,使他们探索中国民主解放之路的方向发生了根本转折,经过对西方各种思潮、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认识到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不是资产阶级,不是资本主义,不是资产阶级思想武器,而是工人阶级、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冲破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藩篱,冲破了旧民主主义民主、科学、爱国主义的精神界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答案。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思想指南,选择社会主义为中国唯一出路,选择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作为唯一领导。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豪放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工人阶级这一新生先进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使命,中国面貌历经九十载焕然一新。

二 一定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先进思想,用以指导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就有与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只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所消化、所使用,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起到科学指南的作用。

中国革命到底怎样搞,中国道路怎么走,中国现代化怎么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现成的答案,他们着重论述了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尽管十月革命是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国率先取得突破,但俄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走的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城市暴动的具体道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近代中国的产业工人仅有200万人左右,在这样一个东方落后大国取得革命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极为艰巨复杂的新课题。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有结论,也不能照搬俄国和别国的革命模式和建设道路,必须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就迫切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由于理论准备和斗争经验不足,曾走过弯路,尤其是1927年、1934年两度遭受惨痛挫折。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张先搞资本主义革命、再搞社会主义革命的“两次革命论”,对国民党右派一味妥协退让,放弃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导致1927年大革命失败。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主张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主义“一次革命论”,推进军事冒险主义和政治关门主义,导致党在苏区、白区好不容易积蓄起来的力量严重折损,导致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版图急遽萎缩,中国革命几乎濒临绝境。一“左”一右,错误表现不同,但实质都一样,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离开了中国国情。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毛泽东同志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具体国情,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强调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科学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以及策略等重大问题。同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革命要实行革命阶段论与不间断革命论相结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迈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再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具体革命道路上,是走武装占领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具体国情出发,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必须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要依靠力量,将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力量,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成功之路。

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国情、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苦苦探索中国革命的新路,大胆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他集中全党智慧,在革命实践以及抵制和纠正党内“左”、右倾错误的斗争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奋斗,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地走出一条救亡图存新路,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创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时代。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党领导新中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 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同时在西欧北美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他们在晚年研究俄国和东方国家发展道路时再次预言,在一定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的科学预见在20世纪初的俄国有了十月革命的实践案例。“二战”之后,又有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阵营的案例,有了苏联和若干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成就的案例。然而在20世纪下半叶,形势发生了逆转,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马克思的预言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深刻表明:必须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才能成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新。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展望党的执政使命,充满豪情地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如何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崭新课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积极带领人民探索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途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更多的是向苏联经验和模式学习。鉴于苏联在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很快意识到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必须摸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同志相继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原则和策略。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包括“两弹一星”那样的伟大成就,古老神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党在探索中也有曲折和失误。随着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乃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致使我国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耽误了宝贵时间,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面对十年浩劫造成的严峻局面,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党顺应全党全国人民搞建设、谋发展的迫切愿望,敏锐地抓住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两大主题这一机遇,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及时总结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新认识,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邓小平同志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国策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使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一个新境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

理论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实践创新。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从经济领域入手,随后扩展到城市、延伸为全面的综合性改革,对外开放则从沿海辐射到内地,亿万人民的建设和创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与空前释放。仅十年左右时间,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我国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小康迈进,整个国家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外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少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相继垮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骤然陷入低潮。国外有人谬称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点,国内也有不少怀疑、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声音,我国的发展面临空前困难和巨大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这一重大历史关头,明确表示将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继续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新变化,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将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郑重提出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科学地总结历史、思考现实、规划未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创新理论以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连接点,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思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推向前进。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以伟大工程带动伟大事业,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格局,成功地稳住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人民生活总体上完成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均前所未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我们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下,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包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均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相继推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四 归根到底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历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两次历史性飞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发展的两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个伟大成就,实践创新带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许多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与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说到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行党的正确领导,关键在于是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在于是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关键在于是不是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旦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好的理论也会成为僵化空洞的教条,在实践中就会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实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主题,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但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条红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能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璧两面,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两条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从本本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是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态度的分歧点,是采取什么样学风、作风的分水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是第一位重要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学风不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出了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脱离实际,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作风问题是学风问题在工作上的具体化。联系实际与联系群众是一致的,联系实际最根本的就是联系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党树立了优良的学风和作风,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密切联系不断发展的实践,永不脱离群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人民群众永远追求进步,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就无止境。理论创新一旦停滞或中断,就会迷失方向,就会遭遇挫折或失败。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使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90年来,我们党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归根到底,是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故而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闯过一个个关口,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一定要在群众实践活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源泉和活力所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没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一定能够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EqwqPid+7isI2JZgzZXjUIUdDBEHpXnALN2MYzV1tKXQw4VqdZT7cGJsKGWpDd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