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市场告诉方向,不戴“望远镜”臆想

☆“灰犀牛”与“望远镜”

2017年市场关注一个词叫“灰犀牛”,让我很受启发。

“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与其对应的“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这让我想起了《股票作手回忆录》里的内容,其中一段是:“我第一次因为预感到可能来临的危机而做空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看得过于远了,像使用了望远镜,从第一次瞥见风暴之前的乌云到实际的大崩盘之间的距离比我想象的远太多了。”

在看到并理解“灰犀牛”和“望远镜”这两个词之前,我就经历过这样失败的经历,但当时不知道这两个词,所以,虽然知道错了,但又似乎不知道真正错在了哪里。

2014年,债券市场由熊转牛,但我并没有满仓配置长久期债券,只是配置了半仓的城投、半仓的一年短融。后来竟然因为与市场赌气,由多头变成了一个空头,当时完全没有想到债券市场能走出近三年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牛市。虽然后来也认错了、顺势了,但还是半仓踏空了很大一部分行情。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愚蠢?除了赌气之外,更重要的便是自己戴了一副“望远镜”在看市场。潜在的风险(“灰犀牛”)确实在那里,但它并不是你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你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当下的主要矛盾,仅用余光去观察远方“灰犀牛”的动向即可,不要自己恐吓自己。即使它向你奔过来,那也还有一段距离和反应时间,无须天天拿着“望远镜”去盯着“灰犀牛”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像,当你身处夏天的“三伏天”时,就想着冬天的“数九天”怎么过,这是可以的,没毛病,未雨绸缪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你在“三伏天”的时候,就把“数九天”的棉衣给穿上了,那就有问题了。

复盘2014年,当年我看到了债市已经处于熊牛的历史拐点,但并没有满仓做多,而是留着部分仓位,试图等待收益率再次探顶之后,再把剩余的仓位配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操作?就是因为按照当时的历史数据,在债市熊牛转换的拐点,收益率在高位会出现U形走势,即在收益率顶部出现两个顶点,之后才会出现真正的牛市(见图3-1)。其实2014年初,我就看到大的配置机会已经来临,所以就配置了半仓长债。但是,随着上半年收益率的下行,放慢了配置节奏,想着收益率下行后,还会出现历史上相同的U形顶,到时再把剩余的仓位配满。于是,就开始看空,期盼着收益率能再次掉头向上。结果二次探顶并没有到来,收益率从2014年下半年起继续一路下行,自己便进入了“越是踏空越看空”的死循环之中。半仓踏空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在第四季度,还把年初买入的部分长债给卖掉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操作?就是因为自己“觉得”收益率下得差不多了,“应该”要反弹了,其实是赚钱了,拿不住了,臆想着收益率反弹后再买回来,做个小波段。这正是典型的“涨了,有恐慌”的人性弱点。那段时间,还常常给自己找理由:“我觉得CPI不可能再降了,后面随时有可能反弹,所以,债券收益率短期内也不可能再下行了。”

现在想想,“觉得”“应该”这种话怎么能从一个专业投资人员的嘴里说出来呢?太可笑、可悲了,其实自己不是一个专业的投资者,只是一个披着机构外衣的散户罢了。没有基本的逻辑推理,没有自己的投资体系,全是在自己想象,凭“感觉”去操作,最多看看卖方的报告,而且只看有利于自己的报告,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一看就烦。这其实就是被人性弱点所驱动,完全是戴着“望远镜”在看市场,而且是没有真实根据的“望远镜”。

图3-1 债市熊转牛U形顶

这一年给我的教训就是:

(1)如果认为收益率已经到了一个长期的高点位置,已经到了一个可以战略性建仓的位置,就不要去纠结或在意小的波动。要用战略性的气魄去建仓,不要玩小聪明,还想做点小波段,赚点超额收益,能够吃掉大趋势就已经很牛了,小聪明最容易被震下车,或抄底抄到半山腰。不要心急,不要主观臆断,要看懂市场的脸色,跟着市场走。没有明显的反向动力,市场趋势是很难改变的。

(2)不要戴着“望远镜”去分析预测市场,不要把过远的利空或利多,甚至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没有真实逻辑和事实作为支撑的东西,拿出来去预测市场的未来。也许那些远处的风险或机会确实存在,但那只是远处的“灰犀牛”,留意着就好,它不会成为影响当下市场走势的直接因素,只会成为放大人性弱点的理由。

(3)不做希望交易。希望交易就是当出现不利局面时,一厢情愿地希望并且认为市场会发生逆转。当自己被套或者踏空时,总是“屁股决定脑袋”地希望市场向着有利于自己仓位的方向运行。

(4)交易中,最重要的不是去预测市场的走向和起伏,而是如何应对市场,跟踪趋势,顺势而为。预测市场不如观察市场,预测未来不如倾听当下。我们常常在做希望交易,与其说是预测市场,不如说是赌大赌小。赌对了,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赌错了,就选择性地寻找各种理由,来佐证自己希望出现的方向,屏蔽真正影响市场的信息,让自己选择性失聪。

☆顺应数据,而非顺应感觉

在自己的投资系统中,有“八大信号”,无论是宏观信号,还是套利信号,抑或是技术信号,都以各种数据为基础。在对市场的分析判断中,我们必须要尊重数据,要用数据说话,而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做递延式外推。

每个人的感觉,甚至是亲身经历的调研,都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看不到,也体会不到,所以自己的臆想只是自己的见解。然而,市场价格的波动是由多数人的行为决定的,也许你的感觉是对的,但别人无法看到,市场也不会顾及你的感受。而数据,包括经济数据、货币工具利率、准备金、存款利率、大宗商品价格等,则是包括央行在内的全市场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这些数据的变化才能够引起市场共鸣,进而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不是你的个人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与市场为敌,不能将个人的主观臆断强加给市场。

所以,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做感性的递延式外推,要用数据、信号去理解市场的方向。不要说“感觉某某大会前不可能收紧”“感觉利率上不去了”“感觉CPI下不来了”“感觉经济见底了”等没有数据支撑的话。

2017年9月末,央行宣布定向降准,依据之前的历史经验,降准是重大的“放水”信号,债券市场的牛市机会也就来了。比如2014年,牛市正是从定向降准开始的。但实际上,2017年四季度,债市并没有由熊转牛,反而成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多数人都被定向降准这个政策信号迷惑了,因为我们忽略了当时的宏观基本面,也忽略了那次降准是一次4个月之后才实施的远期政策。回顾2014年首次定向降准的背景,当时的宏观数据连续下滑(3个月及以上):

GDP增速——2014年第一季度明显下降(从7.8%降至7.4%)。

工业增加值增速——2013年11月~2014年2月,连续3个月下降(从10.3%降至10%、9.7%、8.6%);之后略反弹,2014年7月开始连续整体下滑,直至2017年3月才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官方制造业PMI——2013年11月~2014年2月,连续3个月下降(从51.4%降至51%、50.5%、50.2%);之后略反弹,2014年8月又开始连续整体下滑,直至2016年2月止跌回升。

PPI——2014年1~3月,连续2个月下降;之后略反弹,2014年8月又开始连续整体下滑,直至2016年1月止跌回升。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连续3个月下降;之后略反弹,2014年7月开始又连续整体下滑。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数据是从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下滑的,当宏观数据连续下滑3个月及以上之后,央行在2014年4月22日宣布定向降准,并于当月25日执行,当时债券市场十年国债收益率也确实下行了30bp,但1个月后,再次反弹30bp,真正的趋势性大牛市是从2014年9月9日才开始的。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宏观数据(基本面)的变化。反弹30bp的时候,正是众多宏观数据略反弹的阶段,而2014年9月9日之后下行,也正是因为众多宏观数据是从2014年7月开始下滑的。而且,在2014年至2016年10月的大牛市中,2015年2~6月的那次明显回调,其实也是宏观数据的短暂回暖所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14年9月末定向降准了,债券市场却暴跌了。因为当时公布的宏观数据表现尚好,至少没有出现一致性下滑:

GDP增速——2017年第三季度略下降(从6.9%降至6.8%,但比2016年第三季度的6.7%要好)。

工业增加值增速——2017年9月好于7月和8月,上升。

PPI——2017年8月、9月均好于5~7月,上升趋势。

官方制造业PMI——2017年8月、9月均好于7月,上升趋势。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17年9月好于8月,上升。

一位权威人士曾讲过,央行货币政策在制定时,也要盯宏观数据,一般是看两个季度的数据,即半年左右的数据。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2013年第四季度至2014年2月,在宏观数据连续三四个月下滑后,央行启动了定向降准。

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数据为依据,千万不可以自己臆想,要顺应数据,而不是顺应感觉。

☆复盘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应对未来

历史数据、历史走势、历史场景,都有其参考意义和研究价值,忘记历史,就等于忘记过去,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和复盘,就等于进入了没有路标、没有导航的茫茫沙漠,心里就会发慌发怵。然而,我们的复盘不是去刻舟求剑,也不是拿着历史数据去预测未来的走势,那么,我们研究历史数据、历史走势和历史场景的意义何在呢?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应对未来。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历史虽然总会相似,但绝不会简单重复。相似的历史、周而复始的周期,背后的推动力是亘古不变的人性,但它不会简单地重复,因为人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上次发生的场景和波动,所有人都能看到,它要么提前,要么滞后,要么根本不发生。人类历史滚滚向前,科技迭代进步,并非人类的智力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是人类在学习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实践、反思,以此循环,不断进步。

《孙子兵法》诞生于春秋时期,那个时代的弓弩刀枪,已经发展成当代的火箭卫星,无论是前人还是后者,都是完全预测不到的,但为什么这本书却历经千年而不衰呢?正是因为《孙子兵法》不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预测战争,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应对战争。它研究的是战争中的人性,而不是战争中的形态,正因为人性千年不变,当代的我们才与古人有似曾相识的共鸣。

根据历史数据图形预测未来的失败经历

2014年第一季度,我确实认为收益率已经处于顶点位置,但根据之前的历史图形来看,十年国债收益率在达到顶部位置时,都会出现U形顶,在二次探顶之后,牛市才能到来。而且我还根据历史图形得出,二次探顶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是1年,也就是说,由此推断,在2014年底或2015年初时,收益率会回升至顶点,之后才会迎来真正的大牛市,在2014年初至2015年初这段时间内,收益率会先下后上,形成U形顶。做了未来一年的预测后,我在操作中付诸了行动,看到利率为8%的城投债就拿了些,因为毕竟是顶点,利率也高,能扛住阶段性的上行,这个操作没有问题,是对的。但这只是一部分仓位,大概只有五成,另外的一半仓位配置的都是一年期的短融。为什么要配置一年期的短融呢?因为自己想着,一年后自然到期,不正好可以腾出仓位,在U形顶的另一个顶点配置长债嘛!到时就可以满仓长债,享受大牛市了。然而,真正的市场走势并不是我根据历史数据预测的那样。2014年,债券收益率一路震荡下行,并没有出现什么U形顶,更没有给我第二次在最高点配置的机会。

根据历史场景预测未来的失败经历

2017年是债券走熊的一年,而在当年的9月末,央行宣布降准,让我开始翻多。但实际的走势并不是我预测中的牛市的开始,而是进入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当年为什么那么坚定地看多?就是因为那时的场景太像2014年熊牛转换的时候了。2017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采取减税、定向降准、适当给予再贷款支持等手段,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然后,2017年9月30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这与2014年熊市后央行首次降准时的场景简直如出一辙: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然后,2014年4月22日,央行宣布首次定向降准。两个时期的债市背景也非常相似:2014年4月定向降准时,债券市场刚经历了2013年的大熊市,从2014年初开始出现缓和,长债收益率缓慢下行;2017年9月同样如此,也是在经历了2016年末至2017年上半年的熊市之后,开始从6月出现缓和。所以,多个场景太像,自己就线性外推,认为牛市行情到来了,并开始在2017年第四季度做多,结果可想而知。虽然2018年的大牛市打了一个翻身仗,但过早地抄底,就是源于对历史场景的简单套用。

复盘,给了我们模拟未来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让我们占卜未来,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应对未来。就像我们高考前做模拟题,海量做题不是为了去押题、猜题,而是为了举一反三地解题。

历史虽然很相似,但我们绝不能简单套用去预测未来,无论是历史走势,还是历史场景,都不会简单重复。站在现在看历史,如果我们在过去,该如何应对已知的未来;站在现在看未来,如果我们在未来,该如何应对皆有可能的未来:这才是我们复盘的意义所在。复盘,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应对未来。历史,一切皆已尘封;未来,一切皆有可能;现在,一切皆有应对。 bMqwkZii4PDKux4YMVCmPd2plDvecX+mgoeSeSx5/IMde+0hjNQWFdhdf7xcR2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