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舞台,相同的演员,相同的故事梗概,孩子与父母却有着不同的编剧风格。他们不会去设想对方的剧情,只是认为“我忠实于自己的角色就行”或者“我只要做好了,对方就会跟随”。
最终的结局是剧情没有任何进展,因为他们的方向完全不同。
孩子离家出走,父母担心之余会想到如下的剧本:
“好吧,就让你见识一下这个世界有多么可怕,吃点儿苦头才会知道家里有多舒服。没吃没喝的,看你能坚持几天。”
孩子的剧本又是怎样的呢?
“与其在家看着爸爸妈妈的脸色喘不过气来,还不如出来跟朋友们玩,虽然睡觉的地方不舒服。我可以跟朋友们在公园或者大厦的天台上玩到凌晨,然后去桑拿房睡到下午。起来又可以跟朋友们一起玩,没钱了就去打工,要不然就去学长或者朋友家里蹭两天。就算被爸妈抓住了也没事儿,过两天我再逃出来。”
对于离家出走这事,父母与孩子有着不同的剧本。即便如此,通过对话还是能相互沟通的。
有一天,如果孩子问下面的问题,你该怎么回答呢?
“我被全班孤立了,心情真的非常糟糕。今天我把这事告诉了好朋友,可他一点儿都不关心。”
父母的反应会有以下三种。
“你做什么了?他们为什么要孤立你?如果你学习好,肯定没人会孤立你,赶紧好好学习吧。”
“是谁欺负你?告诉我是谁,妈妈明天去学校找你们老师。我要问问老师是怎么当的,他为什么不管?”
“你的好朋友肯定是心情不好吧,有时候妈妈跟你说话你也没有回答呀。”
父母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想孩子的处境,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孤立我,我做错了什么呢?我要不要退学?还是转学?就这样坚持一年我会疯掉的。讨厌去学校。我该怎么办呢?”
“其他人都聚在一起玩,每天就我自个儿玩。我什么时候才能交上朋友?”
“跟其他人一样,妈妈好像也不喜欢我。妈妈只喜欢成绩好、可爱的弟弟,总是对我发脾气。”
事实上,孩子向父母抱怨没有朋友的时候,他们是想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
“你一定会有好朋友的,学校生活还是很有趣的,别太沮丧。你永远都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孩子希望从妈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语。如果父母没有读懂孩子的心理,只是根据自己的剧情设定来沟通,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会拒绝与父母对话,不会再向父母倾诉任何有关自己的事情。
同样,对于父母吵架这事,父母与孩子也有着不同的想法。父母觉得这是大人之间的事儿,没必要让孩子知道,大人自己解决就可以。不过,对于在房间里听到父母吵架的孩子来说,他们有另外的想法。
“父母是不是因为我吵架?难道是因为我学习不好、不听话?还是因为我花钱太大手大脚了?如果没有我,他俩就不会吵架了吧。我是不是应该离开这个家?我不去上补习班了?如果我死了,家里就能消停了吧?”
孩子会以为父母吵架完全是因为自己。事实上,许多父母吵架会不时连孩子一起抱怨。
进入微烫的淋浴室,大人会说“好舒服”,孩子则说“烫死了”。这是因为大人和孩子对温度的感知不同。相互认可彼此的观点差异,就会明白孩子的话并不是违逆大人的意思,只是孩子与父母的感受不同,想法不同而已。
在与孩子沟通不畅时,请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想一下孩子的剧本。
“作为父母我会这样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呢?”
转换立场之后,父母才能摘下有色眼镜,读懂孩子的内心。
对话实践①
对孩子的剧本非常好奇,该怎么对话?
最好先问问孩子的想法,“我们的孩子肯定跟我想的一样”不过是父母理所当然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往往不一样。为了掌握孩子的想法,父母可以选择些话题,平时问问孩子的看法。
“今天我从报纸上看到了一个新词‘出走家族’,离家出走的3-5名青少年会临时组成一个家庭一起生活。我很惊讶。你怎么看?”
“你跟妈妈想法不同时,你希望妈妈怎么做?是按照你的意思去做,还是希望妈妈说服你?”
“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选择?”
“对于这件事,你是什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