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和成熟。

我是戴维。几年前,我曾经和一个小伙子谈话。我和小伙子认识多年,第一次见面是他上初中的时候,他上高中的几年,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系。后来小伙子上了大学,第一学期刚过一半,他就打电话回家,问妈妈是否可以跟我预约一下,等放假回来跟我面谈。小伙子的妈妈心里想,儿子是不是出什么状况了,不过还是答应了儿子,给我来了电话,定好时间见面。

感觉不错,又一次见到了年轻的朋友,听他说说如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聊聊第一次独立生活的印象。新的学校大多了,小伙子正在努力适应大学一年级的新环境。跟所有的新生一样,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小伙子正在尽量调整自己。

聊着聊着,小伙子提到了父母送他去学校的事情。我问小伙子是否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对于每一位大学新生来说,这都是意义重大的一刻),小伙子沉默下来,呆呆地,然后慢慢回忆说:

“戴维,那天我爸爸哭得好厉害,我从来没有见过他那样。”回想起和爸爸分手的情景,小伙子动容地说。很明显,虽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当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爸爸都有点语无伦次了。”小伙子接着说,“嘴巴里就不停地念叨着,‘我爱你’,说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说‘我好爱你’。”

我没插话,好让小伙子多品味一下父亲说过的那句话。过了一会儿,我问他:“那你妈妈呢,她怎么样?”小伙子表情立刻不一样了,嘿嘿笑着说:“她就说了几句,大概就是,‘我把牛奶放你的小冰箱里了,别忘记啊,最多只能保存一个星期’。”

他继续模仿着母亲的腔调说:“还有,记得随时上网查查饭卡里有多少钱,要是身上的现金用完了,就得去自助餐厅吃饭,到时候想去别的地方买饭菜可就不行了啊。”

说完我俩都笑了。最后,小伙子说:“后来就是要和爸妈说再见的时候了,爸爸转过头去,流着眼泪,最后跟我又拥抱了一次,妈妈也过来抱了抱我,然后两个人上了车。出发前,妈妈摇下车窗大声喊:‘不要喝酒啊!很危险的!’”

这就是小伙子爸爸妈妈当时说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小伙子又笑了,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小伙子的妈妈我了解,是个心地善良的母亲。跟儿子告别时所说的那些话很正常,每一对父母都会这么做,根本的原因嘛,就是害怕和担心。

读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想起送孩子上大学时的情景,也或许这一天很快会到来。也许你的孩子才两岁,上大学还是很遥远的事,所以压根儿就没去想过那一天。不过,只要是做了父母的人,不管是哪个阶段,都能或多或少在上面这位母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换句话说,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大家之所以采取某一种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于害怕。

梅丽莎、赛西和我有时候会说起那些我们辅导过的家长,其中就有这类父母。他们教育孩子,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梅丽莎说得很有道理,她觉得,如果父母因为害怕而教育子女,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不到多少好东西,家长也起不到示范作用。出于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动型家长。

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家长从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培养有心、用心、聪明且富有智慧的父母,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家长的积极意识,使他们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始终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相反,假如家长一味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那就很难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也就变成了被动消极的个体,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了。

在我看来,上面那位小伙子的父母就是“爱”与“怕”这两种方式的典型代表。这位父亲清醒地认识到,儿子已踏上人生的一段新旅程,做爸爸的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呵护和照顾他了。当他凝视儿子的脸庞时,不由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岁月——儿子如何从襁褓里的婴儿开始,一天天长大,教儿子打球、骑车、刮胡子、开车、打领带、邀请女孩子一起跳舞……那些情景,可以说是历历在目,父亲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内心深处,这位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父爱。

有些家长会说,没办法啊,我们没的选择。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但许多人却偏偏选择了害怕,故事中小伙子的妈妈就是典型代表。在这本书里,我们会反复强调一点,就是做父母的应该对自己宽容一些。为人父母,孰能无过?上苍仁慈,即使父母有时犯错,也能获得谅解,就好比教孩子学骑自行车一样——摔倒了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再来一次。

做一个有爱的家长就跟骑车一样,一旦摔倒了,就要总结一下此前哪里做得不对,然后再试——是不是太靠近路边的堡坎了?是没有及时刹车的缘故,还是没抓牢扶手?要不下次争取换一种骑法看看?若想休息一会儿也可以,每个人累了都得休息,停下来喘口气,换个角度,准备好了再出发。

我也有冲动,想把怒火发泄出去,更糟糕的是,许多时候我就没能按捺得住,直接发了脾气。发火的原因嘛,不外乎是累了一整天,回到家里,发现头天晚上的盘子还扔在厨房的水槽里,脏兮兮的没人洗,家里的狗也一直关在屋里,卫生间里湿毛巾扔了一地,房间里到处是乱七八糟的运动鞋和体育用品,贴在冰箱上的便条也没人理睬,好像每个人都无视家长布置下来的活儿。能不气人吗?

有时候,几个孩子坐在汽车后座上争吵不休,楼上的卧室里也吵吵闹闹,兄弟姐妹几个剑拔弩张,仿佛两支背水一战的球队,压根儿就不像一家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挑战着家长们的极限,所以情急之下,许多人就会脑子一热,失去理智而做出冲动的行为。所谓做个主动的家长,就是力争克服冲动,趋于理性。

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这是我最喜欢问家长们的一个问题,特别想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总会睁大眼睛瞪着我,好像我问了个傻得不能再傻的问题,就跟“为什么你要买车”或者“为什么你每周都要上街买东西”这些问题一样。通常家长们是这么回答的:

●我还真没想过为什么。

●水到渠成呗。

●因为我一直想做妈妈。

●我觉得自己很适合做父亲,适合的事情就要去做啊。

●说不出来为什么,只觉得是时候了。

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强迫家长们给出明确答案,毕竟极少有人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回想23岁那年,我向妻子求婚,第二年便步入婚姻的殿堂。很多发展理论家都认为,男性到了二十三四岁,青春期就结束了,这样看来,我结婚的时候刚好步入成年,做决定想问题确实没怎么成熟,也没多少智慧。跟我自己的爸爸一样,我也是懵懵懂懂却又自然而然地做了父亲,从未真正考虑过这样做是何目的。

的确,我还真是没想过做一名父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人生会有什么改变。几十年一晃而过,现在开始能静下心来思考一番了,不过能否想个明白,这辈子恐怕也难说。

你还记得儿子或女儿降生的那一刻,第一眼看到那张小脸蛋的感觉吗?此刻在你心底是否激荡起了一阵波澜?是否在你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呢?

那一刻起,你的整个人生都将改变:踏入房间的时候,你还是一个孤单的个体,可是从离开房间伊始,你就彻底变了一个人;你会觉得有一种情感,它深深地打动着你,唤醒了你内心最深处的某种潜能,一种无比强大的潜能。

我们家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妻子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分娩,小生命终于呱呱坠地;第一眼看到女儿漂亮的小脸,第一次目睹生命的诞生,第一次成为创造生命的一分子,我心中充满了无法抑制的喜悦,觉得整个人都融化了,不能自已。

还记得从护士手中接过女儿的那一刻,我的泪水便忍不住流了下来。我暗暗对自己发誓,这辈子要倾尽所有关爱女儿,保护她、照顾她;这个小生命从此便托付给我了,我的肩上从此便承受起沉甸甸的责任,心中于是有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在那一刻,我全身上下都被喜悦包裹,因为我见证了生命降临的奇迹,那种感觉是何等强大、神圣,既令人心急如焚,又美妙得无法形容。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女儿的降生就是上帝恩惠的最好证明。陪伴女儿长大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让我明白了生命是如此美丽和动人。直到今天,我都还记得女儿跨出的第一步、说出的第一句话、第一次喊出我的名字;记得我扶她骑上脚踏车,跟在她后面跑,最后轻轻放手随她自由自在地骑行。还记得那一天,我亲亲女儿的小脸蛋,目送鼓起勇气的她,走进那无比陌生的幼儿园,踏入陌生的教室。过去的分分秒秒是何等刻骨铭心,可在做父亲之前,谁会料到自己竟然会有如此感受呢?

天使与魔鬼

女儿出生的那天,我和亲友们在产房外的过道里一起分享快乐,谁会想到,几个月之后,我们却抱着女儿踏入了范德比尔特儿童医院的大门。孩子娇嫩的身体插满了管子和线头,一旁的监视屏上显示着她的心跳和脉搏。我躺在女儿身旁,心里在想:这才几周大的女儿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上课的时候,我会经常问班上的家长们类似的问题。其实跟他们一样,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付出了什么,也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会走上这趟人生之旅,要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至于以后应该做什么,人生有何转变,未来的生活会有哪些波折,我没有丝毫的概念。《在养儿育女中长大》一书的作者丹·阿兰德说得很好: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此外,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角色更加矛盾,它让我们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害怕希望,时而执拗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时而又敞开心扉向他人求助。养儿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将美好的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表现得像个十恶不赦的魔鬼。

做父亲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发现自己竟然愿意为了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比如说,我可以连续3个昼夜不合眼,可以反复给自己的孩子注射药物,也可以凌晨2点钟从睡梦中醒来,打扫孩子呕吐的污物。记得有一次半夜醒来,怀里搂着女儿——当初医生把她送到我怀里的时候,小姑娘是多么可爱乖巧啊!可是那天晚上,小家伙因为病毒感染而剧烈腹痛,半夜醒来便开始呕吐,小床上到处都是她吐出来的脏东西,连头发里都有,睡衣也湿透了。我赶紧给她洗了个温水澡,梳理她那湿漉漉的头发。把小床里边的呕吐物清理掉,妻子赶紧给她换上干净的床单。可是没过多久,小家伙又吐了,早上5点前又吐了3次,于是洗澡、洗头、换床单,两三个小时里,我和妻子就重复了3次相同的动作!(要知道,一晚上能替一个人打扫那么多次,是需要真正的爱的付出的。)

作为父亲,我一方面心甘情愿奉献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自私。为人父母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最坏的一面,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感到恐惧万分的念头,正如美国作家安妮·拉莫特在描述自己做母亲的经历时说的那样:“那时候,心里的一些想法太可怕了,要是说出来,估计耶稣都会气昏过去。”至于我那时,情况就更糟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愤怒、困惑、怨恨、刻毒、羞耻,在我身上都有,而且远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时表现得强烈。养儿育女令我们身上的优缺点暴露无遗,我们可以表现得至善至美,也可能摇身一变,化作凶神恶煞。

想一想养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会觉得特别无助呢?如果有,列出3次类似的经历来。

你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呢?

如果可以重来,当时应该怎么做呢?

为人父母如何改变了你的人生?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说到这里,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要知道,我们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和成熟。是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去摸索、去探寻,让我们在体会迷惘、经历心痛之后,重拾希望,为人生增添无限可能,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为宽广——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心灵才会日臻成熟。

成为好父母的前提是做一名学生,虚心学习,争取做个成熟的大人。这里有件事情特别需要勇气,大家可以来试一试。首先挑选出三个人,都是生活中比较了解我们的,不是那种仅是见面打招呼的普通熟人,而是和我们共同成长、分享了生活经历的人。这三个人不仅见证过我们最优秀的一面,也看到过我们最恶劣的一面,比如说父母、配偶或者家庭成员,也可以是好友或信任的同事。总之,三个人都会直言不讳地给予评价。找到满足以上条件的三个人,问问他们对你有何看法,要他们坦诚地回答以下这些问题:

你觉得我这个父亲/母亲当得怎么样?

你觉得我在养育孩子方面有什么优点吗?还有什么欠缺吗?

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你觉得我有哪些方面比较令人满意呢?

你觉得我这个人哪些方面比较难以相处?

每个人都需要反馈和评价,但是我们又不能真正体会其他人对我们的感觉;我们都生活在自己这具皮囊里,身体的局限让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和我们打交道时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反馈、需要换位思考的原因。

在“明日之星”,我、赛西以及梅丽莎经常邀请来客们参加一个“九型人格测试”。参加测试的人在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就会获得一个数字代码(用1-9这9个数字表示),显示他们的个性或性格。九型人格测试非常有趣,得出的数字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说,我的九型人格代码为“1”,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I型人格”,代表一种做事有目的、比较专注和任务型的个体。I型人格的父母在家庭中倾向于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往往为家庭成员设定任务和方向,这是好事儿,但也有缺点——喜欢凌驾于家庭成员之上,不大顾及他人感受,一心只想做成自己的事,对他人的事不大关心,等等。作为I型性格中的典型,我需要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稍不留神,就会失去平衡,要么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要么沦为一个众人嫌恶的自大狂。

“明日之星”提供的服务中,有一种叫“家长辅导”。一般的家庭辅导是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前来,与辅导老师共同座谈和交流;家长辅导则有所不同,父母都是单独来访,和辅导老师交流亲子关系中碰到的问题,讨论哪些现象是正常的、哪些现象不正常,孩子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等等。这个过程中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他们渴望相关信息,想要真正了解和探究自己的孩子。我很喜欢跟这样的父母交流,因为他们都是有爱心的主动型的家长。

在交谈过程中,许多父母往往情绪波动很大,尤其是提及爱子爱女的时候。家长们有时会哭起来,有时会发生争论,不过最常见的却是他们无意识中暴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几年前,我和一对事业十分成功的夫妇座谈,他们有三个年幼的子女,夫妇俩正忙于应付这一时期家庭教育中十分普通而棘手的问题——孩子睡觉方面的、学习成绩方面的,但最令这位父亲恐惧的,是儿子对他失去了兴趣,不想跟他一起做任何事情,比如为他跑跑腿、到后院里和他一起打篮球啥的,而且不管父亲有何提议,儿子总是以各种方式回绝。言谈之中,对于儿子拒自己于千里之外的这种态度,这位父亲倒不是非常伤心,而是极为生气。

聊着聊着,我停下来问他妻子,家里的这种父子关系她是怎么看的。谈起自己的想法,这位女士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遣词造句十分小心,有一次甚至犹豫地停下来,抬起头望着天花板,似乎在掂量下一步该如何表达自己。她丈夫在一旁伸出手,两根手指来回地捻着,好像一名教练在催促手下的运动员快点儿跑。

一开始我不大懂他的意思,但是后来,我注意到他妻子挪了一下身体,坐到椅子边缘,一边在努力思考,想尽快地回答我的问题。这下我明白丈夫为何来回地捻手指了。孩子的妈妈很紧张,一脸的害怕(感觉就像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考题)。于是我停下来,转而问她丈夫,刚才那样捻手指是何用意,对方竟然一下子吼了起来:“意思就是快点,马上回答人家的问题,来做辅导是要花时间的,我可不想浪费时间!”

跟我一样,这位父亲应该也是I型人格。同是一类人,我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觉(不过也就那么一小会儿)。这时候,我觉得机会来了,应该对他直言相告,于是语气坚决地说:“知道儿子为什么不想跟你去后院打篮球吗?我现在可算明白了。刚才看你妻子的反应,我觉得你家里很多亲人可能也有同感,觉得跟你在一起跟工作差不多,你就像他们的老板一样,而且还是个要求很高的老板。”

听了我的话,对方一点儿没有恍然大悟的表情,没有觉得奇怪甚至羞愧,反而理直气壮地回敬了一句:“对,我就是要求高,没觉得对不住人呀。要求高有什么错?”

跟这种父亲对话,我倒是挺喜欢的——一方面,我总是坚决站在孩子们一边,帮助他们获得父母亲的理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都是男人,在处理亲情关系的时候,常常是一头雾水。这位父亲的想法我懂,我也是个男人。

今天遇到这位比较强势的父亲,我可是一点儿也不示弱,说:“你对周围的人要求高没问题,可你是在跟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打交道,把他们看成一群参加绩效考核的雇员,这就不对。坐在旁边的是你的终身伴侣,不是你的秘书,你在那儿对着她捻手指,好像她是拿你薪水的工作人员似的,这样做是对她的不尊重,让她很没面子。”

一般情况下,做辅导的时候我不会这么直言不讳,可是话又说回来,这么多年了,我和男人们打过很多交道,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总结出来的一点就是,跟男人们讲话,就要具体、直接,口气要坚决、权威;相反,提问或打比方只会让男人们困惑不解。我并不是说男人比较蠢(当然有些人的确比较蠢),而是说男人比较喜欢直线式的思维,通常眼睛只盯着一个目标,喜欢直来直去,而且不大愿意承认错误,出问题的时候往往把责任推给他人,自己不愿意承担。

所以,面对这样一位父亲,我尽量把话说得更明白:“看情况你也很想跟儿子交流,跟儿子搞好关系,否则你也不会坐在这儿了。每次儿子对你很冷淡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自己吃了闭门羹、心里很难受呢?每个爱子心切的爸爸都会难受,可问题是你不应该过于在意他对你的反应,要在意的是你自己。你应该问问自己:‘我这是怎么啦,别人家的儿子也是18岁,一天到晚拼命黏着爸爸,我儿子呢,反倒千方百计躲着我?’”

听到这里,孩子的妈妈都快哭了,简直想拥抱我的样子(我想要是她身上带了自家做的点心,可能会马上拿出来感谢我吧)。后来,我继续问她的丈夫,儿子跟他在一起,是否会觉得爸爸更像一名爱挑刺的教练,而不是一位用心的父亲呢?大家如果想做一名有心的家长,就要仔细考量自己的意图,想想为什么要生儿育女。面前这位父亲估计是这样想的:养孩子嘛,就是要教导孩子、指导孩子,为他们纠错,给他们提出要求。这位父亲所欠缺的,是做爸爸应该享受到的快乐、与孩子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的纽带。

接下来,我让他挑选出3个人,让他去问问,上面几个问题别人会怎么回答。另外,我还告诉他,一定要放低姿态,和儿子坐下来,诚心诚意地交谈:“我很想做一个最好的爸爸,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我才会犯下一些严重的错误。因为我太爱你了,有时候不由自主地把心思放在教你、指导你上面,整天就知道纠正你。爸爸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跟你在一块儿享受快乐,想多和你在一起,所以希望你能帮帮我。如果爸爸说的话、做的事让你感觉到爱了,可以表现出来给我看吗?还有,可以原谅爸爸的固执吗?给爸爸一个改正的机会,好吗?”我还专门告诉他,说到这里的时候要歇一下,看看儿子究竟有何反应,千万别忍不住又给自己找理由,摆出一副指手画脚的样子教训儿子。

之后,我又鼓励他去找儿子谈谈,让他请儿子选择一项活动,可以在星期六的上午且就父子两人一起去做。我让他告诉儿子,活动须满足的唯一条件就是儿子一定要觉得好玩,到时还要带上一些甜甜圈。我还提醒他说,可能要过一段时间之后,儿子才愿意跟他打篮球,但请相信会有那一天。“如果他愿意跟你打篮球了,你一定要负责去捡球,把球传给他,让他开心,多表扬他,跟他一起大笑,放轻松一点,不要老说他带球上篮的动作不正确之类的话,不要罚球,更不要批评他带球的方式。目前你是在重塑自己的形象,不要指手画脚、说东道西,儿子有自己的篮球教练,你做好父亲就行啦。”

这位父亲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典型的I型人格,凡事都要规划得清清楚楚,照章办事。看他快记完了,我又说:“还有,如果你下次再这么捻手指的话,就应该去参加四重唱了,人家唱歌的才做这个动作呢。你呀,是在跟家人交流感情。”说着,两个人都笑了。

其实,作为父亲的我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一年之中有四五次和孩子们认真交流,问问他们,我这个爸爸当得怎么样。每次问及孩子们的看法时,我总会有些紧张,谁也不知道孩子嘴巴里会冒出什么样的话来,总之,我提这个问题就害怕,可是又真的想知道答案。通常我会问以下3个问题:

你最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是什么呢?

你觉得爸爸妈妈还可以为你做点什么别的吗?

你觉得爸爸妈妈不应该做哪些事呢?或者说,他们应该采取什么不同的方式呢?

我的两个儿子中,有一个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你不应该熨衣服。”这个回答很天真,也很深刻。的确,我是I型人格,喜欢一心多用,觉得看电影的同时也可以熨烫衬衫,把干净的衣服折叠好,或者回复电子邮件什么的。这种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一心多用却是肯定的,摆明了是在告诉孩子:“你还没那么重要,我可不能丢下手里的活儿,一门心思地陪你。”听了儿子的话,我明白了,儿子原来是这么推理的。

其实,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就得首先做自己的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性格,看看在为人父母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了解孩子们的看法,等等。

这一点做好了,才能动手去研究孩子,了解他们的性情和成长过程。

在辅导中心,赛西、梅丽莎和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爸爸,他们是这样描绘子女的:“我比较了解大儿子,他跟我一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小女儿则跟她妈妈一样,一个模子出来的。至于二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从来就没有搞懂过。”如果真的是这样,父母就更应该做一名学生,孜孜不倦,努力探索;我们的任务是照顾好孩子,而不是去改变他们。

除了性情,父母还应该研究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所谓研究,就是去探究为何某些事件必定会在孩子生活的某个阶段发生。比如说,为什么3岁的孩子还不能上幼儿园,为什么10岁的孩子不能开汽车?答案是: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孩子们还没有学会所需的技能,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在认知和情感上,他们都还未具备必要的条件。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若干座里程碑,提示他们在某个时刻能完成什么任务。假设时间到了,某个里程碑还未出现,父母就得想想了,该如何拉孩子一把,帮助他们继续成长的旅程。

赛西、梅丽莎和我经常在国内做巡回报告,报告的主题是父母该如何了解子女。我们经常告诉台下的家长,男孩和女孩的成长进度不一样,了解到性别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经常和家长们一起讨论孩子成长的规律,告诉他们,特定年龄段的孩子说谎其实很正常,两三岁的男孩好动、坐不住也是自然的。看到家长们宽慰的表情,我们总是很受鼓舞。不了解孩子的性情和成长过程,父母就不能更好地管教、教导孩子,不能和他们更好地交流感情。比如说,一个内向的孩子,在学校待了好几天,周五晚上回到家以后,又去看中学的橄榄球赛,周六上午去看哥哥或者弟弟的足球比赛,周六下午去参加一场生日派对,周日上午去教堂礼拜,然后又和亲戚们一起吃午饭,到了周日下午,肯定是累得无精打采了。知道了这一点,做父母的自然会理解孩子,就不会觉得很失望、很没意思,觉得拿孩子没办法了;爸爸妈妈会明白,孩子需要的,只是好好静下来充充电,过多的人来人往和忙碌的活动只会让内向的孩子受到刺激,加重他的负担。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自问以下两个问题:

一番调查研究之后,你了解孩子的性情了吗?

针对孩子的性情,你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教育手段呢?

在孩子面前,你想书写一个怎样的人生故事

做父母的应该知道,一个主动型家长会经常反思,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还会向孩子学习,努力地理解孩子。下面我们要说的,则是对未来的设计和投入。美国作者唐纳德·米勒在《走一千年、行万里路》一书中说过: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其实是在创作故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但事实上,假如所做出的选择不能助我们写出一则精彩的故事,那我们的生活也会丧失意义……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乏味无趣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随波逐流,活得毫无价值。总之,每个人都应该活得更有意思。

读了这段话,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故事。研究表明,孩子们更多的是在向大人学习,所以一味地命令孩子、告诉他们应该何去何从的做法,效果其实并不好。所以我在想,作为大人,我自己在给孩子们起到什么样的示范作用呢?在不认识我的人面前,儿女们会如何说起我呢?等到将来,儿子长大成人,做了爸爸,在我的孙子面前又会如何形容他们的爷爷呢?说实话,我还真是有点儿担心,不知道孩子们会怎样看我、怎样描述我,不知道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我的人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记得度蜜月的时候,我和妻子开着一辆红色敞篷车在州际公路上行驶。路上,我和妻子谈起未来的生活,一起环游世界,还要干成一番事业,当然也提到了未来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人。那时候,我俩二十出头,刚刚迈入婚姻的殿堂,对未来懵懵懂懂,却满怀希望和梦想,一路上所聊的内容也是不着边际,没多少现实感。

后来,我和妻子去了计划中的几个地方,经历过几次梦想中的冒险,可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理想,还真是不好说。只有一件事比较明确,就是我和妻子都想生儿育女。

记得女儿出生那天,医院里亲戚朋友都走了,就我和妻子单独在一起,共同注视面前的小生命。我俩继续之前的话题,讨论两个人应该做什么样的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将来做些什么,同时也开始规划未来的大家庭。现在回头看看,当时规划的蓝图中,有些实现了,有些却落空了。

如何设计你们的人生故事

尽管规划的东西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谈话还是帮助我和妻子为未来的家庭设计了图景。在这一图景的指导下,我和妻子每做一个决定,都要深思熟虑一番,这样一来,我俩就成了主动型的家长,而不是事事被动应对。大家想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简便的办法,就是列一份“家庭目标清单”,把家里所有人想做的事情写成文字,明确家庭的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设定若干个家庭目标。

设计未来的另一种方式是“时间-活动评估法”。首先将周一至周日家庭成员们所做的全部事情列一个清单——睡觉、吃饭、上班或上学、看电视、收发电子邮件、浏览“脸谱”(Facebook)视频上的更新、发短信、参加体育运动、演奏或欣赏音乐、上美术培训班、参加课外活动、招待客人、去教堂做礼拜、购物、做志愿者、上网、打电话等等。总之,清单应涵盖每位家庭成员的所有日常生活。列好清单后再检查一遍,把每一项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写下来,可以按周或按月计算,这样每项活动大致需要几个小时就一目了然了。

接下来,拿一张白纸,把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活动列出来(比如睡觉、吃饭、上班、上学等等)。想一想家庭成员们还应该从事哪些集体活动——走亲戚、社交、下棋、请客吃饭、读书等等,然后把这些活动的名称写下来,做成第三份清单。

做好清单以后,大家可能会觉得很惊讶,有些活动是必须的,另外一些却是可要可不要的;再看看每项活动后面的时间,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有些活动竟然如此费时。现在把后面两个清单和家庭目标清单比对一下,看看哪些活动与家庭的核心理念以及使命一致、哪些不一致。这就叫作“时间-活动评估法”,很有用,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思。

现在来考虑一下,如果把清单中的一些活动(比如一直以来都在做的——过春节、过圣诞节、过暑假等等)替换一下——比如,替换成可以实现家庭目标的国内或出国游,或者干脆宅在家里共享天伦之乐,这样一来,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传统就转变为一次探险的经历了。人的生活要有点创意,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在孩子面前,你想书写怎样一个人生故事?

你的生活是否体现了自己的信仰,是以你爱的人为出发点的吗?

在孩子面前你是否言行一致,还是仅仅说说大话、空话而已?

《圣经》把儿女比作勇士手中的箭,很生动,也很新颖:勇士手中有了箭,才可以保护家人、养家糊口。作为勇士,一个人不会无故放箭,因为他知道这样做会伤及无辜、破坏安宁和幸福,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故放箭的人却大有人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疏于照看、放任自流,和过去那些谨慎而用心的勇士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孩子们需要的是家长的谨慎、用心;他们需要做父母的人承担起责任,希望父母心思缜密、深谋远虑,对自己、对子女有充分的认识,也希望父母研究他们成长的历程,理解他们,小心呵护他们。总之,父母的一言一行、每一个决定,都需要深思熟虑。

(戴维) UJLBjMXFPDwr7osMfwue5IzhSPKZ4aCOnj87BMavnTzr5UAomEXfsEOK27UPl1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