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教育与一种伟大的人类情感——“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就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他的教育信条。

然而,教育的复杂性在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有了爱却未必就有教育,因为“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父母都觉得自己爱孩子,但对子女的教育又有太多无奈。可见,现实中的“爱”非常复杂。

人的很多情绪和情感都是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积极的情感未必以积极的形式存在,比如这本书讨论的“爱”和“害怕”。

本来,爱是积极的情感,害怕是消极的情感,它们应该不搭界,但我们却常常因爱而害怕。正因为我们爱孩子,所以才会害怕他们不能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凡我们所期待的“都是好的”——至少我们认为是好的。很自然地,我们会担心那些美好的愿望实现不了,于是就会焦虑,会担忧,会恐惧,会烦恼……那些本应令人神往的美好,就转化为现实中的种种痛苦。而当这些痛苦充斥于我们的教育生活时,我们内心的那个积极情感——“爱”就隐而不见了。

“爱”不仅会悄无声息地变为“害怕”,也会转为失望、痛心、恼怒、冷漠等其他负面情绪和情感,还会在行为上化为控制、暴力、讥讽、放弃等等。不能不说,“爱”发展到这个程度,已经称不上“爱”了。不仅“爱”如此,所有情绪和情感都有这种特性,稍不留神,本应美好的东西就会面目全非。不少人自认为付出了“爱”,却因没有达到效果,又去否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基本原则。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换句话说,只要多一点学习和反思的习惯,那些积极的情感就不会化为消极的形式。爱,完全可以化为信任、欣赏、共情、接纳等积极的心态,完全可以发展出放手、赞美、倾听、理解等积极的方法。不仅如此,爱,还会让严格要求、严肃批评、严峻考验更加合情合理,让人更容易接受。

说到学习和反思,正像本书的书名《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那样,重要的对象首先是自家的孩子,其次是我们自己。

我们接触了太多的育儿经——书上的、讲座中的和别人家的,但有用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对自家孩子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理解。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当然会增进我们对儿童的理解,但未必能直接增进对自家孩子的理解;学习别家的经验,当然会增进对教育的理解,但也未必能直接增进对自家教育的理解。如果不花心思观察自家的孩子,理论和经验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如能常拿自家情形和别家经验“互怼”一下,反而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学习和反思的另一个重要对象是我们自己。我们成人会“自然地”有大爱,有对社会的各种责任,于是也就有了各种立场——祖辈的立场、亲戚朋友的立场、社区邻居的立场、学校的立场、国家的立场,还有已经社会化了的自己的立场。正因为有了这些立场,我们成人“自然地”担负着传承社会主流文化的责任。然而,这些立场都是“非儿童立场”。

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在传承社会文化的时候加入儿童的立场,也就是说,当“我”要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对这个“我”要有所反思,同时对我所立的“规矩”有所思考。“儿童中心主义”名义上有“中心”二字,但完全没有取消成人责任的意思,也没有让儿童主宰教育的意思。它只是强调,不应对成人立场无条件地标榜和拥护,同时要给儿童立场以应有的尊重,要时刻思考“我们认为好的是不是都是好的”,思考“能不能用更好的方式让孩子拥有那些美好”。

在教育中,要对“爱”留点神,还要在研究孩子和思考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应有的美好。我们应对建构焦虑的家长文化有所警觉,父母们应建构积极的心理环境,互相鼓励着发现孩子的美好,也互相激励着发现自己的美好。发现美好,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

和孩子相遇,让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遇见全新自己的机会,这种遇见值得我们珍惜。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高益民
2020年9月28日 heceRRlLz4SHK2zGDNydQamjtB79exH2IBOgpvEazTBX8Ylpz7ZH+5QIGejkZK9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