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升到初中,算术这门课就变成了数学。那么,算术和数学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简单点说,相对于算术,数学当中“运用到了负数和未知数”。因此,小学升初中之后,数学课一上来教的就是这两样。
说到数学,实际上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领域:
所谓代数,就和字面上的意思一样,“用未知数来代替准确的数字”,是我们学习数学一开始就要学到的东西。从初中到高中,我们所学的“初级代数”,着重点就在于如何用未知数来解答算式和方程式。再就是解析学,又分成微积分和概率两个部分。而解析学一开始所要学到的基础知识,就是变量“函数”的问题。至于几何学就不用赘述了,所谓几何,就是关于图形方面的数学。
如何运用未知数来列方程式,又如何求方程式和函数当中的未知数, 这就是数学基础当中的重中之重。
在介绍使用未知数的好处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演绎和归纳。
首先说演绎。所谓演绎法,就是,
“把在整体当中成立的理论,应用到部分当中去。”
比如说:
“太阳肯定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因此,今天的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这就是演绎法的思考方法。
再举个例子,“n角形的内角相加,和为(n-2)×180°。故而,7角形的内角相加,和为(7-2)×180°=900°。”
这也是演绎法的思考方式。
单单是从“演绎”这个词的字面上去理解,可能你会觉得很难。实际上,演绎的这种思考方式,是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时常用到的。比如说,某一天的早上,外面下起雨了。这时候你就会想到,
“下雨天,路上容易出现交通堵塞。”
于是从理论(这个地方则是经验)出发,你自然而然的会想到:
“今天路上会比较堵,还是早点回去吧。”
这就是演绎法的思考方式。
归纳法指的又是什么呢?
“把在部分当中适用的理论,推及到整体当中去。”
比如说,“香蕉是甜的,蜜橘是甜的,葡萄是甜的,草莓是甜的……”
通过这些个例,我们可以推出整体的理论,这就是归纳法。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1、1、2、3、5、8、13、21、34……
如上数字排列(数列),乍一看上去就好像是胡乱排列的一样,实际上它们是遵循了“前两个数字相加,等于第三个数字”的规律。第3个数字“2”,是第1个数字“1”与第2个数字“1”相加的和。第7个数字“13”,则是第5个数字“5”与第6个数字“8”相加的和(这是一个著名的数列,被称之为裴波那契数列)。
在这里,假设第n个数字为a n 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用:
a n +a n+1 =a n+2
来表示这个规律(这里就体现出了算式的作用)。同样,这也是归纳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推论当中最基本的两种思考方法。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适用于整体的理论”,也就是规律性的理论。并且,我们要把这种规律性的理论与未知数的运用相结合。之前所说的裴波那契数列,“前两个数字相加,等于第三个数字”,就具有这种规律性,同时也运用到了未知数。
a n +a n+1 =a n+2
再比方说,我们把奇数都给罗列出来:
1、3、5、7、9、11、13、15、17、19、21、23、25、27……
无论你怎样奋笔疾书,也只能写出一小部分来。然而,任意一个奇数除以2,得出的余数都为1,这在奇数当中具有规律性。由此,我们可以使用未知数来对奇数进行表示(n为整数):
2n+1
只要在n当中代入整数,那么这一个算式就可以代表所有的奇数。这就是未知数运用的趣味性所在。
话虽如此,但如果只是说“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具有相应的规律性”的话,那么,这个“规律性”到底是什么,我们仍然很难把握。
我们先把数学放在一边,来谈一谈什么是规律性。
比如说,你失恋了,感到特别伤心,特别难受。然而,从失恋当中就不能学到点什么东西吗?因为你的某些言行和性格,导致你这一次被对象给甩了。是不是可以得出,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即使换了别人,也会跟你分手。当你注意到这一点之后,我想你一定会努力改掉这些缺点。
像这种把一次失恋的经验当作以后恋爱警示的行为,就具有规律性。这样,即使失败了,我们也可以找出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出规律,在未知的将来,我们可以以此为警示,这将是一种人生的成长。
说到数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找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和性质。 如果你能通过若干的具体事例,得出适用于整体的理论,也就是找出其中的规律(归纳)的话,那么你就能通过表面有限的事物,来捕捉背后无限的世界。所以说,未知数的使用,是前人留下的恩惠。
反过来,如果我们想把这些规律和性质应用到个体的案例当中去的话(演绎),就必须使用未知数的算式。因此,想要学好数学,就必须熟练的掌握算式当中未知数的运用。
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数学家们一直以来都没得出规律的问题,就是关于素数的问题。所谓素数,就是“在除以1和数字本身的时候可以得出整数,除以其他任何数字都不能得出整数”的数字,比如说:
2、3、5、7、11、13、17、19、23、29……
作为基础的数字,素数在数学当中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素数的呈现却显得非常的不规则,人们尚未找出有关于素数规律的法则。1852年发表的“黎曼猜想”就是有关于素数排列规律的一个猜想。然而,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这也就是著名的千禧年大奖难题(克雷数学研究所),悬赏金高达100万美元(到2012年7月为止这个难题尚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