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建 ,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执行会长。
梁昭 ,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秘书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王文蒲 ,文学硕士,成都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化、英汉翻译。
本文为波亚托斯教授应邀撰写的中文本序言,题目为译者所加。
《文学人类学》一书由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出版已有30年。而由于我从小为中国文化所吸引,在此要感谢我的同行徐新建教授将其译为中文,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其出版。
1983年,我与13名同人一道组织了一次同当年在魁北克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ICAES)相关的会前会议。我想说,尽管我在几年前便已经提出了把“文学人类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设想,并且在1978年于新德里和加尔各答举行的上一届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上,对此已做过相关讨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与会的每个成员都有可能出于研究需要而发明这一术语。而正是1983年大会之会前会的14名组织者陈述的论文及发表的讨论奠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起源。
此时此刻,为了与中国同行及他们的学生合作,我想提出的建议是,我在此中译本原著中提出的两种模式,即文学人类学中错综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各个系统,以及作为结构性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的可行单位的文化素(culturemes)体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此外,我还要补充的是,自本书成书以来,我多年来在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系教授《非语言交际研究》,并一直致力于在非语言交际研究领域通过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方式来拓展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并且皆以文学例证予以支撑。这些新的拓展主要见于1993年出版的《副语言:互动言语与声音的跨学科研究方法》、2002年出版的三卷本《跨学科的非语言交际》(上述两本书均由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出版),以及2017年出版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学词库:跨学科研究的工具》,此书还包括了一个有用的理论部分。
2018年5月
本文是译者收到波亚托斯中文本序言后的回信,作为“序二”刊登于此,题目为刊登时所加。
尊敬的波亚托斯教授:
您好!
非常高兴通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知晓您的邮箱,使我得以从远隔千山万水的四川成都给您写信。
作为您主编的 Literary Anthropology 一书的汉译组织者和文学人类学同行,我感到格外荣幸。这不仅因为时隔三十年您发起组织的这部英文著作终于以汉语形式在中国出版,而且毫无疑问地显示出此书提出的学科倡导及其开创式尝试并未过时。如今,在这部堪称跨文化产物的汉语译著出版之际,我十分乐意地告诉您,自您主编的这部大作陆续以单篇形式译介到汉语学界以来,伴随着三十年的学术进展,文学人类学已在中国发展为一项备受重视的学术事业。我们不仅建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创办专门的学术期刊《文学人类学研究》,而且在许多重点高校招收了文学人类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获得文学人类学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已达数十名,正逐渐汇集为当代中国学术舞台上一支不可忽略的新生力量。
感谢您为此书的汉译本撰写序言。为此,我谨代表我的中国同行对您的开创性工作致以崇高敬意,诚挚地希望能与您及北美和其他地区的文学人类学朋友开展合作,继续讨论我们共同关心的文学人类学新老议题。
欢迎您有机会来访中国。
您的同行徐新建,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教授
2018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