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崭新的人生观:“成功老龄化”

年轻人真辛苦!

人要是上了年纪,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确实会下降。20多岁的姑娘小伙,他们的皮肤没有多少皱纹,肌肉结实,血液循环又好,正是体力旺盛的年纪,这绝不是中老年人能比得了的。不过青年人尽管体力都很不错,却总是有些心智不成熟。

在他们的心里总有些让人摸不透的疑团。这些小年轻总是说“打工也好,上学也好,反正我心都不在那上面”“我不太会跟人交流,给我一间屋子,我能待到世界末日”……近些年十几岁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可见事态已经相当严重。这些孩子还没学会怎么给自己解压,也没能取得成年人的成就,更没有摸到过所谓的“稳稳的幸福”。

我的看法完全来自心理学理论以及多年做心理咨询师的实践经验。

我认为,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精神状态并不会越来越差,反而我们越来越能活出真我,体会人生的充实,并向着“自我实现”的目标一路向前。

可能有些年轻的读者不相信,其实所谓“人性的力量”,是要到花甲之年才能掌握的!年逾花甲,才会有指导年轻人生活的能力。

一般人眼中的年龄增长(变老)就是:“你看,那个人已经老成什么样了!其实她年轻的时候还是个美人呢!”这就让大家对变老这件事感到十分恐惧。所以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有越来越多的爱美人士,渴望自己能够“逆龄生长”,至少能让自己的外表显得更加年轻。其实这种心态我完全能够理解。

毫无依据的“年轻真好”

但我希望各位从生物适应性的视角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如果“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精神越来越差,最后便会陷入不幸的泥潭”,而且人类的生命也是由DNA事先编辑好的,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或者说,如果社会上精神萎靡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又要如何维持呢?如果真的有一个专门负责DNA排列组合的“神明”存在,那么他这样设计我们的基因,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又有什么益处呢?

人类不是因为愚蠢才降生到世上的。人的年龄之所以会增长,也同样不是为了让人类罹患精神疾病、灰心丧气地虚度人生或是直接走上轻生的歧路的!我认为, 人之所以会变老,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就是为了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人类是一种特殊的生物。

在我们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失意、懂得了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度过了悠悠岁月之后,却还能体会人生的充实感,感叹一句“啊,活着真好”“哦,我也挺厉害的嘛”—这才是对“变老”最崇高的礼赞!

“年龄大了就会不适应身体的变化,而且会越来越碍事”—这样想的话,我们和猴子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人类有着强大的创造力、丰富的情感和旺盛的好奇心,因此从人类文化的延续上看,结论正好与上面这句话相反。

证据就在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现在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10多岁的人会摇头说“不”,30~50岁的人会歪头想想,然后说“还凑合”,如果是八九十岁的人,那么他们一定会立马点头说“是,我挺幸福的。要是腿脚能再利索点,那就再好不过了!”

近些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你到了50多岁,就开始有人对你冷言冷语,说你是“老害”(日本对老人的蔑称—译者注)。如果你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那么评价会更冷漠:“他们的思维退化了,感情也迟钝了,如果没有家人照顾,连生活都是问题。”

但对于我这个心理学家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偏见,甚至让我不能理解!

老龄化与驾车

“老害”这种偏见已甚嚣尘上。不论在电视新闻还是各种广播上,是不是经常会报道些诸如“70岁老人驾车误踩油门酿惨剧”或者“八旬老人开车冲进便利店”之类的老年人引发的交通事故?但是,“老害”这种说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如果对于患有认知障碍症等疾病或者认知能力极度低下的人,那么当然应该禁止他们驾驶汽车。但对于那些不论年龄多大,都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和驾驶技术的人来说,同样应该允许他们开车上路。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电影《骡子》(2019年上映)中有一句台词:“要想长途运输这么重要的东西,只能找90岁的老手,毛头小子根本不行!”

其实在造成死亡的撞车事故、冲撞建筑物事故中,85岁以上和20岁以下的肇事者的数量几乎相同。换言之,日常发生的交通事故,老年人确实脱不了干系,但我们也要关注到因为年轻人驾驶技术不熟练而引发的危险。从报道上来看,媒体还是喜欢大肆宣扬老年人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却忽视年轻人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

我在这里希望各位理解一个事实:“我的驾龄有好几十年,行驶里程也有好几十万公里了,所以我不可能因为驾驶技术不好而引发事故。倒是那些刚学会开车的愣头青才危险!”—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所说的那种老年驾驶员还有很多,他们就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中。

我们不能对这一事实置若罔闻,只知道说:“哦!都70岁了,就别开车了!”脱离人们各自的认知能力和驾驶技术,只拿年龄说事儿—这股风气对老年人而言完全是一种压迫。

我们不能只依据年龄做判断,还要依据个人的认知水平以及驾驶技术,认真核实,这样才能解决好老龄化和驾车之间的矛盾。

心理年龄

很多人习惯单纯依据人类生理年龄评判一个人心智的成熟与否。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完全过时了。与其固守这种陈旧的怀疑主义,倒不如超越年龄,去关注“个体”。换言之,有些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心境已经老朽,而有些人虽然年纪老迈,心却仍然清明澄澈。而我们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正是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态度、生活习惯。“如何变老”千人千面,自然千差万别。

本书正是要为你详细讲解,人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才能“成功”地步入晚年,以及如何充满幸福感地度过晚年生活。

成功老龄化

正如开头所言,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成功老龄化”,顾名思义,其含义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擅长的事情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更加充实”。人不同于其他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反而会更加“年轻”—判断力更强,也会更加机敏。

回首过去,我们人类绝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慢慢“失去”一切。要知道,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发达的大脑皮质以及杏仁核等部位的功能都会越来越强大,而我们的能力和魅力也会随着年龄持续增加。

你是希望年龄增长却能保持年轻态,人生同样光彩夺目呢,还是只能变得越来越“不中用”呢?这在于我们是否了解人类变老的实质,能不能妥善应对变老的过程。

本书将会尽最大努力为你提供一些启示。

古典“发展心理学”的谎言

提到“发育”,很多人只想到从出生到18岁这一阶段,但这只不过是指身体的发育。当然,比如数字记忆这种记忆力之类的能力,一般十几岁时就已经达到顶点,而情感、人际关系、人生观等心智层面的发育,一般要到30岁才开始趋于成熟。

如果一位老师讲授完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然后把教科书一合,说“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到此结束”,那恕我直言,这位老师备课真的不够充分。因为人类的发育并不是到18岁就停止了。差不多20年前,那时发展心理学还被称为“终身发展心理学”,但内容其实和现在大同小异。我就“鉴赏”过各大高校的讲义,结果发现从过去到现在,内容几乎没什么变化,这可真令人失望。

其实我们应该去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展状态。

本书大致将年龄层次分为:30~50多岁—中年期,60岁开始—高龄期。我准备按照大致的年龄段来展开讨论,例如不到60岁就无法达到的心境、不到70岁就难以拥有的心态等。为了让大家理解何为“成功老龄化”和“年龄增长也是一种幸福”,我先给大家设定一个基点:

年龄增长带来的不只有坏事,不要把变老当成一种灾难!

人类发展和成功老龄化 V/ool87PptTaGeSJBouL8ix5dnfSCDpyw6wOX+8jWwiuSXJQo4vk0b1hQSGkd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