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倭奴国、邪马台国和大和国

神武天皇定居人间后,向人们展示了他从天上带来的三神器,“天丛云剑”“八咫镜”和“八坂琼曲玉”,据说这足以证明天皇家族神的身份。

历史学家推测,所谓天皇三神器中的两样,有可能是弥生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因为日本弥生时代大贵族的坟墓中,经常可以见到来自大陆的铁剑和铜镜,这些舶来品极受当时的日本贵族重视,成为他们用来炫耀身份的高级奢侈品。因此日本所谓的天皇家族“三神器”,其中至少两样即“天丛云剑”“八咫镜”很可能来自中国。

事实上,在日本早期历史中,天皇家族的地位并不突出。

因为日本没有独立发明文字,所以关于早期日本史的文字记载主要来自中国。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地理志》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这句话提供了一些比较宝贵的信息。乐浪是汉朝在朝鲜设置的四郡之一。“乐浪海中”,说明中国人已经知道日本与朝鲜隔海相望。“分为百余国”,说明在农业和铁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口迅速增长,原来分散的原始部落,扩大成了部落联盟,形成原始“小国”。这些“小国”规模一般不大,人口可能不过几千人。我们至今无法确定天皇家族统治的小国这时是否已经诞生。“以岁时来献见云”,说明有些“小国”试图积极接近中国乐浪郡,主动获得文化辐射。

在中国东汉和三国时代,前后有两个日本小邦,前来中国朝贡。第一个小国的使者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元57年登陆中国。依据中国给周边民族起名都专挑一些难听的字的古老惯例,东汉称这个小国为“倭奴国”,《后汉书》记载,光武帝一高兴,还赐给其一块金印。一千七百多年后,1784年,日本九州北部的志贺岛的一个农民在挖水渠时,挖到一块石板,在下面发现了一枚金印,上面赫然铸有“汉委奴国王”几个字,证明《后汉书》的记载确凿无疑。

第二个被记入中国史籍的小国,是238年,即中国三国时期,前来进贡的“邪马台”女王国。不叫倭,叫邪,同样也好听不到哪儿去。这个国家可能要比“倭奴国”大很多。因为从57年到238年间,日本各地小国势力不断扩张,引起碰撞和兼并,从“分为百余国”合并成了“三十许国”。“邪马台”是这三十多个国家中比较大的一个,有七万多户。

天皇家族统治的国家,是第三个出现在中国史籍中的日本朝贡国。413年,以天皇家族为首领的“倭国”首次代表日本向中国朝贡。这个“倭国”,当然也是中国人命名的,在日本史中,日本人称之为“大和国”。“大和”在日文中同“倭”一样都发音为“yamato”。显然,懂得汉字后的日本人认为“倭”字不文雅,自己改成了“大和”

大和国起自奈良的大和平原(近畿平原)。集权的政权往往起自平原或者河谷地区,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有利于交流。这个国家到底诞生于哪一年,人们一直没有找到确切证据,不过考古资料证明,大约从3世纪起,日本列岛爆发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从这个时期起,在奈良一带的大和平原上,突然出现一种样子很特殊的“古坟”,它们前方后圆,规模巨大。最大的古坟(历史学家怀疑可能是仁德天皇,即日本史上第十六代天皇的陵墓)长约457米,高约30米,“也许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土坟堆” 。这些巨大坟墓显然要驱使大量的人力才可能修成。显然,大和平原上出现了一个拥有强大的组织力的国家,这就是“大和国”。

能够代表日本向中国朝贡,这标志着大和国已经取代其他国家,成为日本列岛上最强大的政权。478年,大和国的首领“倭王武”在致刘宋顺帝的表文中介绍了“倭国”即“大和国”的奋斗过程:“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意思是说,我大和国向东灭掉了五十五个部落,向西征服了六十六个小国,往北消灭了九十五个部落,现在成为全日本最大的政权。

随着大和国的扩张,大和国特有的古坟在日本版图的分布也越来越广,直到7世纪,巨大的古坟在地理分布上的扩张才停止,宣布大和国的势力稳固地建立起来。因此,日本从3世纪到7世纪的时期,被称为“古坟时代”。

大和国能在诸国中脱颖而出,从原来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到主宰日本,最关键的原因是它掌握了大陆文化输入日本的途径。

在日本早期历史上,大陆因素对日本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积极接受大陆文化辐射的小邦才能强大起来。我们提到的第一个向中国朝贡的小国“倭奴国”,存在于九州北部一带,是日本最接近大陆即朝鲜半岛的地区。“邪马台”女王国据推测,也是九州北部靠近朝鲜的一个国家。

因此,朝鲜这个文化桥头堡对日本非常重要。特别是铁器刚刚传入日本的时候,由于日本本身还不会开采铁矿,只能依赖朝鲜的铁资源。《三国志·魏书》记载:“(弁韩)国出铁,韩、濊、倭皆从取之。”弁韩国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小国,它拥有铁矿,周围小国,包括日本,都从它那儿得到铁资源。

因此大和国很早开始就对朝鲜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欲。大部分读者都知道,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唐代的“白江口之战”,这次战争的伏笔很早就埋下了。早在4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国东晋年间,大和国就曾经多次出兵攻打并试图征服朝鲜半岛。朝鲜史料记载,从345年到497年这一个半世纪内,大和国入侵朝鲜半岛上的新罗18次,动不动就“抄掠边户”,“掠生口而去”,还占据了朝鲜半岛最南端,建立任那地方,设“日本府”进行统治。 《三国志·东夷传》记载:“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明确说“接”即接壤而非隔海相望。近年韩国全罗南道发现了从5世纪后半期到6世纪中叶的10多座前方后圆的日本式古坟,说明了日本与这个地区的联系之深。后来隋唐力量深入朝鲜南部,两国势力在朝鲜正式发生冲突,才导致白江口之战。

大和国不断进兵朝鲜,除了获得铁资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大陆文化,推动大和国的国势一步步强大。接下来,它又频繁向中国朝贡,从413年到502年,大和国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各朝遣使朝贡。我们知道,驱动小国朝贡的动力主要是从中国获得精美的赏赐品。通过这种方式,大和国获得了大量中国物产,更直接推动了它的崛起。日本人此前不懂得制作衣服,在整张布中间剪一个口,露出个头,就算衣服了。通过向中国朝贡,与中国深入交流,才学会了养蚕织绸,制作中国式的衣服。

《魏志·倭人传》中说的是很早就较多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筑紫倭人,穿的只是把整幅布处处用线连起来的衣服,或在一块布中间开一个口,从那个口把头伸出来的一种衣服,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仁德朝以后,和南朝通好数次,尤其在雄略朝时代,由于汉织、吴织、兄媛、弟媛的归化,深受中国南朝文化的刺激,于是天皇可能也想要在日本实现汉人所说的“衣冠之邦”。

除了这两个渠道,日本接受中国文化还有一个渠道,那就是中国移民的再次大规模拥入。4、5世纪,因为中国国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乱,又有很多中国移民经由朝鲜半岛到达大和国。人类总有自高身份的本能,经由新罗到达日本的中国人,自称秦皇族的后裔,后来成为日本的“秦氏” ,经由百济来的中国人则自称是汉代皇族后代,后来成为日本的“东汉氏”和“西文氏” 。“弓月君有的说是秦始皇的五世孙,有的说是十三世孙,而阿知使主有的说是后汉灵帝的三世孙,有的说是四世孙,传说不一,从年代推算也不对,不足凭信。凡是移居日本的中国人和朝鲜人,大都为了夸耀自己的门第,抬高身价,冒称是某帝、某王的后裔,这种情况,只要一看《姓氏录》中的各蕃就可了解。”

他们被统称为“渡来人”。 《日本书纪》记载:540年,“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他们的到来,大大加速了日本的汉化。这些家族还一度介入日本上层政治斗争。比如东汉一族5世纪从朝鲜渡海而来,7世纪成为朝中的豪族,东汉驹曾经刺杀日本崇峻天皇,并且霸占了天皇的嫔妃。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和国成为全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最迅速的地区。有一种说法是日本直到大化改新时才开始使用汉字,事实上,日本人学习汉字的历史要远比这个早。古坟时代的日本出土器物,有三种上面有汉字铭文,显示出当时大和国的汉语水平。

其中一件是埼玉县稻荷山古坟铁剑的铭文,学者们认为是中国史书所记载的“倭王武”时期(456年—479年)的铭文,我们来看一看当时日本贵族的汉语水平:

(表)辛亥年七月中记,乎获居臣上祖名意富比垝,其儿多加利足尼,其儿名弖已加利获居,其儿名多加披次获居,其儿名多沙鬼获居,其儿名半弖比。

(里)其儿名加差披余,其儿名乎获居臣。世々为杖刀人首,奉事来至今。获加多支卤大王寺在斯鬼宫时,吾左治天下,令作此百练利刀,记吾奉事根原也。

这篇铭文文字简单朴拙,简单地记载下刀的主人一代代先祖的名字,也即其家世,并且记载他制造这把刀,是为了纪念他成为奉事“获加多支卤大王(即倭五王中的武)”的重臣。

差不多同时期的熊本县江田村古坟出土的大刀上的铭文,内容是:

治天下获□□□卤大王世,奉事典曹人名无利弖,八月中用大锜釜,并四尺廷刀,八十练,六十捃,三寸上好□刀,服此刀者长寿,子孙注注,得三恩也。不失其所统。作刀者名伊太加,书者张安也。

这篇铭文用意是记载这把刀的制造年代,即“获加多支卤大王”在位的时代,主人的姓名以及制造过程,并且祈愿这把刀保佑主人长寿多子,永得王恩。

和歌山县八幡神社收藏的画像镜制作于5世纪中叶或6世纪初,上面有铭文48字:

癸未年八月日,十大王年,男弟王在意柴沙加宫时,斯麻念长奉,遣开中费直、秽人今州利二人等,取白上同(铜)二百旱(贯),作此竟(镜)。

“癸未年”可能是指503年,十大王是指武烈天皇,男弟王是即位前的继体天皇。铭文的意思是当他住在忍坂宫时,百济的斯麻王(武宁王)为长期结好,派遣汉人移民“开中费直”“秽人今州利”两个人,取上好白铜二百贯,造了此镜。

从以上这些铭文我们可以知道,那时的大和国统治者还没有自称天皇,正式称号是“治天下大王”,或者“大王”。中国《隋书》等史籍记载,当时日本的君主号“阿辈鸡弥”。这个“阿辈鸡弥”正是“大王”一词的日语训读。

除去那些难读的人名,首先我们发现,这些铭文的文法结构已经成熟,显示出比较高的汉化水平。从江田大刀的铭文是由名叫“张安”的人书写这一事实,我们推测这是“渡来人”的作品。但文字内容起码要获得刀剑主人的首肯,证明当时的日本上层社会已经能够读懂这样的文字。八幡神社画像镜的文字则有可能是日本人自己的作品,所以上面的汉人移民的名字不是汉语,铜被写成“同”,贯也被写为“旱”,反映出当时日本人对汉语的使用还不完全熟练。

无论如何,掌握了汉文化传入渠道的大和国成为日本列岛最强大的力量,从此之后牢牢地成为日本历史的主宰。赖肖尔在《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这样总结道:“到6世纪,一个集团以大阪稍偏东的丛山中的小小的大和平原(即奈良平原)为中心,确立了对日本大部分地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的明确的领导地位。” RRV7MYH6HIJ169v8i1dylApqXTSblKhvvb2Vmrg7oFrGopkygABOZr1TJiJIECc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