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僧人和道士的服饰

(一)僧服

僧侣在宋代有专门的服装,称为僧衣。据《汉族僧服考略》载:“佛教僧侣的衣服,根据佛教的制度,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是安陀会、郁多罗和僧伽黎。安陀会是五条布缝成的衷衣;郁多罗是七条布缝成的外衣;僧伽黎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五衣是于三衣之外加上僧祇支和涅槃僧。僧祇支是覆肩衣,用以衬三衣穿着的,涅槃僧是裙子。”三衣规定额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须缀上一块另一种颜色的布,用以破坏衣色的整齐,所以叫作坏衣色。

宋 高僧义天坐像

宋 刘松年《补衲图》

与前朝一样,宋代僧侣的服装仍以袈裟或缁衣为主。如陆游《求僧疏》:“掀禅床,拗拄杖,虽属具眼厮儿;搭袈裟,展钵盂,却要护身符子。”(《渭南文集》卷24)在当时,这些服装统称为僧衣或衲衣。

袈裟,又称“袈裟野”“迦沙”“加沙”等,为梵语“迦逻沙曳”的简称,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是一种覆左膊而掩右掖的衣式,乃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因其在袈裟的右肩下用一大环作为扣搭之用,故名曰“哲那环”,又叫作“跋遮那”。又因袈裟是由许多块碎布补缀而成,因而又称为“衲衣”。如苏轼《次元长老韵》诗:“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又由于这种僧人穿着的袈裟式样与一般人所穿的相类似,唯其式是宽袖而衣亦宽作方形,不像世人所穿的袖管作垂胡式,所以称之为“方袍”。此外,民间还称为“莲服”“离尘服”“逍遥服”“覆膊”“忍辱衣”“忍辱铠”“掩衣”“无垢衣”“无尘衣”“福田衣”“稻畦帔”等。

宋 画中身穿袈裟的僧人

宋 马远《洞山涉水图

宋 代绘画中穿僧衣的和尚

袈裟的品种也较多,百衲衣是僧人服装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陆游《怀昔》诗:“朝冠挂了方无事,却爱山僧百衲衣。”(《剑南诗稿》卷59)山水衲就是当时一种极为流行的衲衣,元照《行事钞资持记》卷下载:“今时禅众多作衲衫,而非法服。裁剪缯彩,刺缀花纹,号山水衲。价值数千,更乃各斗新奇,全乖节俭。”毳衲则是普通僧人所穿的衲衣,因其质地粗劣而名。范成大《积雨作寒五首》其三诗:“熨帖重寻毳衲,补苴尽护纸窗。”(《石湖居士诗集》卷23)

宋 勾龙爽《佛像图

宋 李公麟《维摩诘演

僧人所穿之法衣颜色一般为紫绯色。但黑色的“缁衣”也颇为常见,宋代僧人日常穿着的一种服装,一般为黑色的布帛制成。如《宣和遗事》载:“众中忽又一人,黑色布衣,若市僧行童状。”但在宋代以浅黑色的最为常见,如赞宁《大宋僧史略·服章法式》:“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高承《事物纪原》卷7《僧褐》引《僧史略》对此做了解释:“汉魏之世,出家者多着赤布,僧伽梨又秣陵诸僧,衣色仿西竺,后周忌闻黑衣之谶,悉屏黑色,着黄色衣。谓今僧衣褐,起于宇文周制。”

宋 刘松年《罗汉图

宋 刘松年《罗汉图

宋 代绘画中的鞋子

宋 刘松年《罗汉图

宋 刘松年《补衲图

宋 刘松年《补衲图

除了上述的两种僧人服装外,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直掇、定衣等。直掇为僧人所着之袍。用素布制作,服式为: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以黑边,腰缀横襕。定衣为僧尼的御寒之衣。所谓“定”,乃是指坐禅入定的僧人。

至于僧帽,据《事物异名》和《事物绀珠》两书记载,有毗罗帽、宝公帽、僧伽帽、山子帽、班吒帽、瓤帽、六和巾、项包等八种。其中,僧伽帽为佛教徒所戴的一种帽。这些僧帽的式样,一时还不能一一列举。此外,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莲花笠。莲花笠以形状取名,一般为僧人所戴。如钱易《南部新书》卷6载:“道吾和尚上堂,戴莲花笠。”竹笠、棕笠分别用竹篾和棕丝编成,如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上就说:“今僧盛戴竹笠,禅师则棕笠。”

(二)道服

道士服饰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统称为道服或道衣。

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所穿,指的是全真派中的霞衣、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有边缘、垂带。服色有褐、青和绯,是指法衣而言。自唐开始赐李泌紫色之后,宋代也有赐林灵素紫服的事例。但传统服色的法服仍然非常流行,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3说:“有老道人……铜冠绯氅。”其常穿之服有黄衣,如颜博文《王希深合和新香烟气清丽不类寻常可以为道人开笔端消息》诗:“皂帽真闲客,黄衣小病仙。”(《宋诗纪事》卷42)道士服饰上还往往饰有花纹,如《夷坚支志丁》卷7《樱桃园法师》载:“见一道士,古貌长须,戴七星黑冠,披紫云霞服。”

宋 马麟林和靖画像

宋 佚名《吕祖过洞

浙江德清南宋吴奥

宋 佚名《十八学士

宋 何充《摹唐卢媚

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名曰大小衫,为平常所穿,大多为交领斜襟。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如道教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穿黄道服,皂练,草履,手持棕笠装束,同普通人们服装差不多。这种道袍一般以葛布制成,故民间称为“葛衣”。如苏轼《放鹤亭记》:“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苏轼文集》卷11,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代道士穿衣,是先穿道袍之类,然后在道袍等之外束以环裙,即下裳,再把鹤氅、罡衣等罩在外面。

宋代道士头上所戴的冠、巾,有别于当时的僧人。它不同于僧侣们源由天竺的佛教的服饰,道服则是源出于本土的服饰。所以,史绳祖《学斋占毕》卷2《饮食衣服今皆变古》说:“然冠、履两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窃其所以,坚执不变,凡闲居则以巾覆冠,及谒见士夫并行科升章则簪冠而彻巾穿舄,是三代之制,尚于羽士见之。”这就是说,我国早期的服饰制度在道家者流中还保持着遗制,也就是说宋代道士还保持着古人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其冠流行戴黄冠或七星黑冠,如《宣和遗事·前集》中载梦神霄殿有“神霄宫殿五云间,羽服黄冠缀晓班”的诗句,即是道家戴冠的记述,因而“黄冠”成了道流的一般称呼。当然也有戴七星黑冠的,如《夷坚支志丁》卷10《樱桃园法师》载:“一道士……戴七星黑冠。”

道士和儒生一样也戴巾。其巾在当时有纯阳巾、紫阳巾、幅巾、混元巾(又名玄巾)等名目。如洪迈《夷坚志补》卷2《吴任钧》载:“钧被贡入京,因适市,遇道人,戴碧纶巾,着宽白布裘,衣冠甚伟,持大扇……”

道士平时穿履,法事时穿舃,舃履用朱色。如《宣和遗事·前集》中载:“忽值一人,松形鹤体,头顶七星冠,脚著云根履,身披绿罗襕,手持着宝剑,迎头而来。”至于女道士的冠服,大体上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发戴冠、巾而衣道服的。如宋词中有郭小娘道装的词句:“翠羽双垂珥,乌纱巧制巾。”(《酒边词》卷下)蔡伸对名妓陈文入道后,赋中有“霞衣鹤氅并桃冠”之句。

总之,宋代道人戴冠、穿衣裳、着朱舃等服饰制度,更多地保持了古人的衣冠制度。 bNDFqHoIZAC85ciZ/HKl+TJIpIdsE3LnLxOXY71OFs30xwLvowh+0Qc553j8Lv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